天价背后的岭南画派市场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陈文彦    时间:2015-11-05

编者按:在今年春拍中,黎雄才创作于1984年的《长青不老松》在北京荣宝以8960万元落槌,超过估价10倍,此成交价一举创下了黎雄才以及岭南画派历年来的拍卖最高纪录。同时,该价格也使黎雄才作品在今年春拍中超越齐白石、张大千等近现代名家作品,成就了春拍中最贵的书画作品。尽管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该价额的成交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与以往进不了前十相比,今年黎雄才的作品一反常态,引来众人瞩目,也让更多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岭南书画及相应地域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黎雄才的山水独具韵味,被誉为“黎家山水”,而岭南画派在近代中国画坛是最早提倡中西融合的画派,它把西方科学写实的手法引入中国画,强调题材的现实性,打破中国画坛陈陈相因的局面,在上世纪初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形成民初画坛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之后,更是有“岭南四杰”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赵少昂等艺术家为后续,继续延续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创作精神。虽然岭南画派艺术价值极高,但相比海派、京津画派、金陵画派等,岭南画派在艺术市场中影响力过于羸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开宗立派的高剑父为例,其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平尺不到 10 万元。近几年,中国美术界为挖掘岭南画派的艺术价值、重估其历史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其艺术及历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从而使艺术市场上的岭南名家作品在近两年出现较大涨幅,如黎雄才的作品,根据雅昌统计指数显示,2007年的成交价为每平方尺为2至3万元,2010年作为其诞辰100周年,中国美术馆特地举办了“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览”,该年黎雄才的画价每平方尺达6至8万元,在2013年春拍更是达到每平方尺13万元。尽管岭南画派的名家作品在近两年来开始被广东以外的艺术收藏投资者所关注,并进行系统式吸纳,价格有所上扬,但总体而言,整个岭南画派还在一个低价位上运行,和海派、京津等画派还有很大差距。

   就地域市场发展而言,广东和江浙地区均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二者经济实力不相上下,但论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价格,相比江浙一带的海派、金陵画派等艺术家作品的高价,最受广东书画藏家喜爱的岭南画派,其市场价格似乎仍处于“洼地”,油画、版画等其他书画种类更是不言而喻。广东书画市场的现状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禁引人思考:为何广东的书画市场热不起来?而这似乎需要关注到拍卖行、画廊等艺术品经营机构及藏家、艺术家等多方面因素。

拍卖行,夹缝中求生存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广东一直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广东拍卖业成熟较早,深圳动产拍卖是中国最早拍卖当代书画的拍卖行之一; 同时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与香港艺术市场的沟通和资源交换;此外,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全国,民间财富丰厚程度首屈一指。虽然在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京沪穗三足鼎立一说,但事实上广州这一足“瘸”了。自2003年以后南北艺术品拍卖开始出现“南冷北热”,每逢拍卖季在北京、香港各大拍卖场,时常有广东买家的身影,藏家们宁愿北上或去临近的香港购买艺术品,而置广东拍卖市场这个“近水楼台”于不顾,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广东艺术市场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广东GDP尽管位居全国首位,但其艺术品拍卖却一直不温不火,一方面是由于全国的拍卖重点地区,北有北京,华东有上海,南有香港,而且香港还是亚洲艺术市场拍卖中心,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艺术品拍卖公司都颇具规模,因而广东本地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导致了广东地区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欠缺相应的知名度。目前广东主要的艺术品拍卖公司都集中在广州,主要有广州艺拍、广东保利等,由于拍卖公司自身定位不准,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远未形成规模化运作,因而至今还没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拍卖机构。广东拍卖业专业化水准有待提高,如专场的设置可以更多样化,广州嘉德以往夏拍只有三个专场:版画、岭南名家、中国书画,而广东地区有丰富的艺术资源,除了岭南画派,还有外销画、广彩瓷器、当代书画、油画、版画、以及影像和多媒体艺术作品等,这都需要拍卖行对市场投资方向加以适当的引导;在拍品征集上,很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拍品,且把关不严,以至拍场上很少出现重量级的精品;各拍卖行之间没有抱团合作的精神,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导致无法像北京拍卖行业一样联手打造交易平台,共同营造氛围,争取将拍卖时间连在一起,以方便客户;此外,媒介的传播力度不高,艺术和社会的链条环节不够紧凑等因素都影响广东拍卖行业的发展。另外,广东拍卖会的人气不太旺,由于广东人性格低调,每次举牌都很谨慎,即使是遇到好的作品,也不会高调喊价,导致价格上不去,不像北方买家若真心喜欢就不会顾虑太多,互相竞价,一掷千金,因而广东拍场很难出现高价迭起的情况,导致拍场上氛围不佳。

 画廊,“画地为牢”地经营

 

广东的画廊业同样主要集中在广州,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得到发展,至今已近30年,但在全国格局中,其前进步伐以及地位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等地。北京画廊业近年来形成了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态势,这样易于推动行业内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统一的形象与品牌;而上海画廊的分布因势利导,呈散点式布局,或处于繁华的商业区,或在外国人经常出没的使馆区。广州虽然经济繁荣发达,毗临港澳,面向东南亚,但画廊业却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既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经营态势,也没有如上海那样因势利导地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经营风格,一直处于零散经营的状态。有些画廊业主表示,在广东经营画廊是一件艰苦的事,这里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画廊,不少政府领导曾把深圳大芬村作为广东艺术市场的发展模式。可见,从全国书画市场来看广东画廊业远没有肩负起一级市场的责任,也没达到理想的数量和规模。

目前广东还没出现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突出的画廊,当地画廊主要是以画店的性质存在,尽管也有按照西方代理制度运作的画廊,如成立于2006年的原子空间画廊,曾被誉为“广东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画廊”,但该画廊目前已经停业。剩下的画廊更多是以传统画店身份存在,主要经营传统书画、油画和当代艺术,总体数量不多,基本上分散于各地。即便有聚集在一起的也是以经营行画为主的画店,如深圳的大芬村、广州的文德路。很多画廊经营水平不高,仅仅停留在“一间门店,几张字画,廉价买卖”的层面,画廊的发展全凭个人的眼光、财力与自我完善的经营方式。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与雄厚资金,大部分画廊培育及推广本土艺术家的能力非常低,而且广东的买卖家急功近利的心态,画廊业内部削价竞争等不当手段,都阻碍了广东画廊业健康发展。而在经营品种上,由于广东藏家多以本地画家作品为主要收藏对象,因而导致广东画廊业绝大多数以经营岭南画家作品为主。尽管这种区域性审美在西安、杭州等多地普遍存在,但这种“画地为牢”的经营方式,只会让画廊日益封闭。

 

   尽管广州很早就举办艺博会,但广州艺博会在规模和档次上并不如北京、上海,来参展的一流画廊较少,而且松散的艺博会无法弥补一级市场的缺失。另外,缺乏画廊协会的资源调度与整合、媒体宣传不够、政策扶持不到位,税收等问题也都阻碍广东画廊业的发展,可见整个广东地区画廊行业的基础仍然薄弱、不成气候。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迅速发展,画廊的地位日益突显,起到在艺术家和藏家之间搭建桥梁的重要作用。面对广东地区画廊业日益边缘化的状态,画廊业整合的呼声日益强烈,广州资深画廊金雅轩的经营者樊振辉曾表示画廊“因为弱势,所以要联合”,认为互相联合、资源共享是广东画廊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最好出路。

藏家,地域文化局限

 

众所周知,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深厚的市场基础和较为成熟的文化消费观念,造就了一支整体素质偏高的收藏队伍,尽管他们还是以收藏本地艺术家作品为主,但收藏量大且品位高,关注范围广,长期的市场积累使江浙地区艺术品购买收藏需求量很高。反观广东地区,经济发达,但历史文化底蕴相对不够深厚,而且广东人都很务实,从文人、画家、官员到老百姓,都是实用主义,在投资方式上追求短线投资、迅速盈利,往往更喜欢投资股票、房产,对于某种程度上需要长线投资的艺术品往往兴趣不大。有资料显示,京、沪、穗三地中,广东人对艺术品的投资理财意识最弱。在此影响下,广东地区的艺术品市场往往显得很冷清,相比北京、上海等地艺术品价格,广东书画作品的价格往往偏低。

 

    广东地区的藏家绝大对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收藏理念,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画廊和拍卖行的有力引导,在岭南书画市场中,广东人还是以收藏岭南画派的作品为主,其在广东地区艺术市场所占的份额基本达到了80%。即便一些藏家远赴北京、上海等地的拍场淘宝,还是以购买岭南画派的作品为主。因为作为收藏,购买被本地人熟知的艺术家作品所带来的炫耀价值,远大于本地人不熟悉的外地书画家;而作为投资,由于岭南画派作品在广东地区流通量通常比较大,本地藏家对其艺术风格、技巧比较了解,容易辨认真伪,投资的风险较小。而且岭南书画市场还有一怪象,大多是区域藏家醉心于收藏同一地区走出来的画家,就像潮汕籍藏家偏爱潮汕籍画家,客籍藏家力推客籍画家。虽然这样的收藏方式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此举却似近亲结婚,眼光和交流都局限在广东地区,没有其他画派的作品加以对比,藏家的视野难以开阔,鉴赏水平也很难得到真正成长。同时,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岭南画派区域市场的封闭性和圈子性,不利于岭南画派价格的提升。此外,一些人认为随着“岭南四杰”的相继离世,岭南画坛缺乏领军人物,画派正在逐渐消亡,此种言论或多或少影响岭南书画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

 

    岭南书画论笔墨工夫与创新意识,与京、津、江浙等地的书画作品相比毫不逊色,但由于广东偏于岭南,一直受地域的限制,以及拍卖行、画廊等艺术中介经营存在缺失等因素,导致岭南书画作品价格普遍偏低,未能与京、津、江浙的画家相提并论,但价位低也给予买家更多入场的机会。而且价格偏低,在市场中表现稳健,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岭南画派基本上没有经过炒作。近几年,京津、海派等画派作品价格大幅抬升,而岭南画派的价值受到重视后价格却依然处于“洼地”,这无疑引来外省投资者对岭南画家作品的青睐,在北京、江浙、山东等地岭南书画开始受到追捧。而且随着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推进,本地知名企业逐渐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内外两股力量一起发力,导致老一辈岭南名家的作品价位出现上扬,在其带动下,晚一辈的岭南名家,如杨之光、林墉、许钦松、陈永锵等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岭南书画已经受到关注,但岭南书画的春天还需等待,培育书画市场需要循序渐进,与江浙一带久远的书画买卖传统相比,岭南地区真正意义的书画市场存在时间并不长,从藏家、画家、运作程序、消费观念到文化氛围,均无法与江浙媲美,画家价格存在差距亦理所当然。而且岭南画派除了几位代表性人物外,很多画家包括许多过世的老一辈画家,其作品价值还没被挖掘出来,存在很大的潜力。其实,岭南书画市场不太“热”有时候并非坏事,北京等地区火热的市场背后隐藏着很多忧患,相对冷静或许可以让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那也许不失为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模式。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