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剖析:女性意识在艺术设计中的隐显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徐琛 时间:2015-01-13
在现代艺术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参与越来越多地在与现代工业化相关联的领域中,萌发出带着女性特质的色彩。艺术领域的宽阔、艺术的多彩变幻和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品和设计中表现出阴性色彩,理性与感性的交替融合;女性意识合理化的显现,使得与生活相关联的诸多领域带出女性的母性色彩。
说到女性意识,似乎是当代一个不可回避的敏感话题。现代社会,现代节奏,现代韵律,使得社会出现众多青春亮丽的女模特,女画家,女诗人,女设计师,女教师,女学者,女评论家,女策展人,女演员,女艺人,女白领,女公关,女经理,女策划人――而说到艺术设计,在诸多的时尚家居杂志类书籍和刊物中,出现类似象书籍封面,商业广告,宣传海报,电影宣传画,影碟封面设计,光盘设计,网页传达,视觉效果,时尚化装品,时装家居,装饰品位,流行化装,时尚摩登等概念性意识和趋于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与生存体验。
但是,女性意识和女性艺术则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说到女性意识的张显,似乎带着某种非男性的独立判断和自我价值,带着某种非同样的见解和认识,带着某种非正常但是尊重女性的存在和价值判断的女性自我独立和存在主张以及思想。
说到女性艺术,则多是指那种区别于男性的扩张,雄强,野性和彪悍,那种区别于中性化的冷静和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区别于职业化的例行条理和肃穆,区别于写字楼式的急促紧张和迫切愿望,区别于意识形态化的偏见和政治歧视,而带着女性个性化的自我独特气质和愈加张显的独立艺术表达方式。
女性艺术设计,则是在众多商业化的气息和商业化操作中的女性价值的独立显现,“矫揉造作”和“骚首弄姿”与此无关。女性艺术设计,是以简明和迅捷的速度,以流行元素和时尚符号创造一种清新和恬淡,一种舒适和温柔,一种带有女性化的清丽和艳美,一种女性式的知性和智慧,一种女性的意识和行为动机,一种女性般中庸和潜在内敛的张扬,是将男性化的动态“改造”转化为悄悄的“改变”着的柔性态度,以女性的以柔克刚,女性的恬淡自适和品味心态,悄悄地静静地进行着一场属于意识形态内部的潜在渗透和艺术观照。
女性设计,在男性化雄强壮阔中用细密的线条,淡雅的色彩或者对比鲜明的块面,体现女性的文静秀美和清爽亮丽;在男性化的奢华和奢靡中,显现女性的清晰明朗,女性化的细腻和柔情;在粗砺和手掌的摩挲对比中,让人感受如丝绸般的柔滑和光亮。于是,战争中的粗暴和残酷演变为一种如珍珠泪水一样的清丽,饱满和温情,在暴力和血腥后呈现一种随和平静和安祥,在武力的拼杀和血腥的争斗后演变成一种安宁和温馨。
女性设计不象女性艺术出于表现和传达女性内在的声嘶力竭和血肉一体的灵肉挣扎,而是在理性的宁静思考和判断中,选择一种细致温情的经历选择和具有独特判断的书卷气表达。用曾经强烈的线条和色彩,用曾经茁壮的块面和体积,用变异后的器皿和物体,用来自自然的工具和材料,用“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艺术精神去传达属于这个明媚时代和正在迈向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气息,去创造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一、女性艺术设计师――藤非
藤非,是一位在德国---一个理性的设计国度接受过训练和思考意识拓展的女设计师。她曾与丈夫谭平一同,在较早的20世纪80年代获得政府津贴赴设计的高度理性国度—德国学习,在与中国迥然不同的环境和社会中,将德国式哲学思考,对高度理性的追索,对理性抽象的提炼和对自然的细微关注把握,运用到结合完美的意识与设计思考中,使得他们在学成归国后,成为站立在艺术设计教育前沿上的兼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
藤非和谭平,一起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实验课程。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既有东方色彩又具有来自欧洲教学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如对金属首饰的设计思考,将对金属材质的柔软运用和自然矿藏的色泽进行统合,将对金属的延展和伸缩与天然材料的舒展和自然卷曲进行对比组合,将对自然的发现和灵感闪现与理性的提升糅合在一起,将对物质的自然运用和理性的思索完美地显现----在对材料属性的发现中获得对材质的分析与得当的剪裁,在对材质的顺其自然中获得设计的灵感。
二、女艺术经纪人――李文子
李文子,是一位在美国接受过女性主义教育和富有良好金融经验的女性艺术工作者。她可能带有韩国的血统,并且具有相当柔媚的外貌,是一位关注艺术,体察生活和懂得运用女性化的思维来获得社会认知度的现代知识女性。
她最早以经纪人的身份,注册四分之三画廊,并以女艺术经纪人的身份参与到现代艺术创作活动中。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和组织现代女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与展示,并将其中带有前卫性质的女性艺术作品推向社会,通过媒体宣传和奔向经济前沿的操作,将社会的聚焦关注力集中到几位具有先锋性的现代女性艺术工作者身上。
她关注社会的角度独特而带有先锋性,她拥有女性的独特细致和关注渗透力。她在将关注力投向社会和主流媒体前,懂得细心呵护并从主观意识上支持女性艺术工作者,科学地采用具有前瞻性的意识,去发现和凸显受过现代艺术教育的女性思维广度和辐射力,并将这种关注和辐射投向一个更为广阔和带有号召力的更新世界,以获得来自男性和整体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三、女时装设计师――吴海燕,郭培
吴海燕,在中国是较早从事时装设计并以江南丰富柔媚的艺术语言接触时装设计,来获得对诸如丝绸,棉布,亚麻等天然材质的合理运用,从而将带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元素和时尚流行概念贴切运用的女性艺术设计工作者。她曾经以对江南的丝绸设计组织整场时装发布,并获得广泛的设计界认同和社会认知度,以江浙地区吴侬软语的潜在影响力获得时装设计界的公认,从而奠定在中国女装设计界的高度地位。
郭培,是一位近年来逐步获得社会认知度的女性时装设计者。她睿智的语言,充满时尚感的外形,带有女性化色彩的表达,将人们对时尚生活的理解从高不可攀的位置下放到闺房密室,进入寻常人家。伴随日常的点滴与规律节奏,将对女性饰品的运用与利用改造,对日常小物件的摆弄与设计巧思,对普通而带有色彩的织物的组合与运用,将来自生活的自然与寻常与时尚的流行语汇,结合得天衣无缝自然熨贴。
四、女性艺术理论工作者――廖雯
廖雯,较早以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姿态进入美术界,在广泛地接触交往过程中与美术家建立起深厚的艺术友情,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获得对美术的另一种解读和阐释,从而获得一种独立于其他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和发现眼光。
她与亲密伙伴栗宪庭的爱情和隔不断的并肩友情,将他们对中国前卫艺术和先锋艺术的持久关注投射到国际间,并将独立与体制外的对中国先锋艺术,通过林林总总的前卫艺术策展和艺术实验,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的突破性进军中,从而拥有了属于主流意识关注的立场和空间,拥有了属于实验性和前卫性的一片兰色天空。
五、女性艺术创作者――崔岫闻,向京
崔岫闻和向京,是近年以独立的姿态向社会发言的纯粹女性艺术工作者。一位是以独立张扬的艺术姿态向社会发表宣言的女性艺术工作者,另一位是以类似传统文学中“林黛玉”的形象表达对女性艺术关注的现代女性艺术工作者。
两位从外形到内心皆不同的女性艺术工作者,不约而同地在现代艺术的循环跑道上相遇,并以各自敏锐的女性艺术视角关注和表达对世界的女性眼光与洞察力。崔岫闻,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艺术工作者,她最初以对男性的大胆反观创作系列对男权意识的讽刺和挖苦作品,带着女性作为主体的“出场”意识,表达了自由而具有鲜明立场的女性观点。
而向京则是一位娇柔的女子,带着病弱的姿态,却令人意想不到地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当代女性特质的雕塑作品,真实而具有感染力,夸张而具有现代性,在幽默和暗含的当代意义中有着自己的艺术面貌和作品魅力。
六、女手工艺工作者――雷燕
雷燕,是一位默默地在生活中奉献自己的母亲。作为军人的履历,丰富而充满艰辛的生活,使得她成为一位发现自我价值和追索自我表达手段的女性艺术工作者。
她的年龄足以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她在接近中年走向老年的生命临界点,重新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意义。来自军旅生活的回忆,来自对绿色的绵绵心结和对世俗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使得她对“迷彩色”的留恋与传达,对自然材料的天然选择,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表达顺畅地结合在一起。她那些用迷彩色布手工制作的布餐具,布偶,布制日用品,布制生活品,就象一个个被解构的现代形态被人读出别样的意义和内涵,也被人异样地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读解出作品暗含着的艺术人生价值与意义。
七、职业女模特儿兼经纪人——马艳丽
作为时尚行业的领军人----马艳丽,曾经作为“模特儿”被视为异端。80年代走上T台,引领着中国的现代青年女性走出大胆的一步。她们从封闭的自我认同的小社会中,向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审美风尚和退缩的心态挑战,走出了向现代社会和开放世界迈进的一种坚定而富有女性魅力的步伐。
在T形台上,不是妖艳媚惑,而是青春靓丽,是舞动的身姿;不是臃肿体态,而是活泼跳动;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敏锐先锋;不是嚣张气焰,而是知性文雅;不是张扬放肆,而是大胆地向社会宣战-----数年后,她的行动和她倡导的审美理念,她的身形和她代言的活动,她的主张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品牌逐渐被人认可,被人接受,被人识别,被人读解---
在中国—这块传统深厚的土地上,一些出轨,一些不羁,一些开拓都会被视为异端和洪水猛兽,被看作挑战历史意识和传统文化的另类,甚至会遭受唾骂和厌弃。而世界不是按照中国的地球运行速度运转的,世界以它不可想象的速度挑战着每个人的想象空间,挑战着每个人能承受的大脑神经,挑战着每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承受新事物变革的心理压力。
世界是完整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个人意识而改变。速度和向前进的趋势让每个人在新世纪来临时感到困惑,感到迷惘甚至感到恐惧。
新世界和新未来属于年轻人,但不属于已经退缩和保守的人。新的一切在向我们招手,也在向我们宣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