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女》诉说艺术家方君璧的艺术传奇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傅晓燕    时间:2015-06-01
《吹笛女》诉说方君璧的艺术传奇

  在北京匡时2012春拍油雕专场上,方君璧扛鼎之作《吹笛女》从350万元起拍,经过十多轮激烈竞价后最终以632.5万元成交。 《吹笛女》创作于1924年,是方君璧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此作是至今中国拍卖市场中出现的中国女油画家创作时期最早,最有名的一幅油画,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珍藏后再度亮相,对画家方君璧,对画中人,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吹笛女》创作始末

  1912年,年仅14岁的方君璧同姐姐方君瑛,汪精卫、陈璧君夫妇一起来到法国求学,至今整整100年。在保守的旧中国欲以绘画为终生事业的女性实属极不平常,作品传世者更不超过五位。方君璧时年22岁,以一荏弱少女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为班里唯一亚洲面孔。她以超常的专注与毅力投入画作,将中西绘画的技巧、精神及哲理融而为一,透过超然脱俗的气质,创立了她独有的风格。

  方君璧不仅是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学生,更是参加巴黎春季沙龙的第一位中国女性。1924年,作为当时法国最具盛名的沙龙展“巴黎春季沙龙”,将方君璧两幅油画《吹笛女》和《拈花凝思》选入(后者不幸遗失),展出后,引发艺术圈与媒体的巨大轰动。包括《巴黎妇女画报》《伊维画报》在内的各主流报刊争相刊登方君璧的照片和作品,她亦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LES·ANNALES》更将《吹笛女》选为封面登出。《巴黎艺术报》,《巴黎每日邮报》,《巴黎真与美杂志》等对其充满溢美之言,可谓获得了巴黎艺界的公允。就此方君璧在西方为东方艺术竖起独立的旗帜。

  曾为方君璧画册撰序,也是方君璧中文教师的蔡元培评价她:“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吹笛女》作为方君璧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众多的艺术史书籍中被收录,同时也多次在博物馆主题展和其回顾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学为庆祝艺术系的成立而举办“方君璧作品精选展”, 《吹笛女》在其中,并在展览名单中排列第一的位置。此画亦在1984年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中展出,并收录在展览画册中。去年9月,由巴黎博物馆协会和赛努奇博物馆主办,全面展示在法国活跃的中国艺术家的大展“巴黎的华人艺术家”中,《吹笛女》再次与大众见面。

  方君璧一生命运曲折,离奇。儿时有五位家人为同盟会员,投身革命舍生取义;后与政治家曾仲鸣青梅竹马的婚姻被传为佳话,而又在最幸福之时遭到丈夫被刺杀的厄运;与汪精卫陈璧君夫妇为生死之交,她虽不赞成其政治观,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坚如磐石。她从不过问政治,只醉心于艺术,但命运和时代却偏偏将她卷入各种政治事件当中。她追求自由,性格坚韧,足迹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多个国家,每到一处必写生、做展览,受到国内外各方的赞誉。

  离《吹笛女》的创作已过去了将近九十年,经过近一世纪的珍藏,此番终于带着它的沧桑与荣耀首次来到中国大陆,从画中少女的宁静和优雅之中,令人无尽遐想方君璧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与生命。

  画中人方于

  画中身着中国传统旗袍,留着时尚发型,眉目轻垂的少女,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也是冼星海的老师方于。方于在“中法大学”留学时曾与方君璧有过一段纯真的友谊,而日后虽难得相见,但这段情缘却伴随了二人一生。

  1921年,在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中国教育家的协助下,法国用“庚子赔款”在里昂创办“中法大学”,成为中国留学生的聚集之地。常书鸿、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都曾在此逗留。第一批来此学习的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的女孩子,包括日后著名的油画家潘玉良、文坛女奇才苏雪林,还有《吹笛女》的画中人方于。

  一直在法国生活的方君璧被请去做这些女孩子的向导,这是方君璧第一次在法国与一群中国人打交道,这些女孩子探索着法国,而方君璧通过她们探索着中国。苏雪林曾在《悼方君璧》一文中写到:君璧比我们先到法国十年。是负责招待我们的一人。她那时年龄也不过二十几岁,梳着左右分开的两个小髻,穿着一身朴素的洋装,面貌清秀,举止温文,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但国语也说得极纯正,奉校方命辅助我们这群女生,譬如有病带领去看医生,或陪伴着上街购买必需品等等。我们饮食起居及各种生活琐节,觉得有不适合的地方,告诉她,她便通知校方改善。她并不居住校内;但每日必来,非常尽职。

  方于起初在中法大学进修法文和音乐,两年后进入著名的里昂大学文学系。留法七载,她不但钻研文学,还投奔著名音乐家玛黛依斯夫人学习声乐,和同宿舍的潘玉良几载朝夕相处,跟她学习素描、油画、中国画和雕塑。后来方于和同期在里昂音乐学院专攻小提琴的李丹结为夫妇,二人合译的《悲惨世界》中文本是这部名著最早最权威的中文译本。被誉为“许久以来无人敢碰的,为一代大翻译家所译,中国翻译界里程碑式的译作。”

  1924年,方于被方君璧打扮成身着中国传统旗袍,留着西式发型的女子。习画多年的方君璧此时就读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和徐悲鸿是校友,她此时对画面的驾驭游刃有余。研究音乐的方于本就极具艺术家气质,古朴的笛子在手中一握气度非凡,眉清目秀的她在方君璧轻柔的笔触里展现出少女的温柔,凝神吹奏中眼光淡然迷离。这幅流溢着东方女性美和青春魅力的油画,被选入“巴黎春季艺术沙龙”,方君璧凭《吹笛女》成为第一位进入沙龙的中国女性。展出后即刻倾倒了巴黎广大观众,方于的艺术形象在法国美术界传为佳话。巴黎《伊维》报1924年5月评说:“读《吹笛女》一图,吾人觉得女士虽从事西画,循西画之规则,然而女士仍能保存其民族固有之天才,而此民族素以产大艺术家称于世。女士之画,笔意潇洒,流丽动人。其色调丰逸之处,似东方名画家使人不能模拟之杰作,后起独秀,其在斯人乎!”

  方君璧与方于两位老友在1976年的南京和1980年的云南曾两次聚首,之后再未相见。但由《吹笛女》所系的缘分令两人跨越一个世纪的友情故事依然美好,传奇,令人寻味。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