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西北女性油画家个案简析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5-05-08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男女地位失衡久远,女性的绘画表达处于失声状态。因此,考察女性绘画存在的状况,某种程度上可以洞见艺术及社会发展的水平。以西北为例,20世纪30年代从事艺术活动的油画家中并没有女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正规化高等美术教育机制在西北建立为女性油画家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是,真正跨越男权时代,拥有女性话语权及社会认同的女画家出现较晚。孙蛮、钟晓京、燕娅娅等人的创作成就标志着西北女性艺术的成熟,值得深入进行个案研究。

 

理念模糊性存在的演绎―――孙蛮的“求真之路” 
  女画家孙蛮1968年生于西安,1994年西安美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间是青涩期,《星期三下午》《抒情时代》等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大展,艺术才华初见端倪。第二阶段为过渡期,2000-2003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高研班学习开拓了视野,诞生代表作《诱惑我前行的场景》。该作品以女画家细腻的观察,体悟着常常被我们擦肩而过也不曾回头的场景,整幅画面色调柔和统一,给人一种静穆庄重的感觉。孙蛮将这些真实的场景转化为模糊的记忆,强调时代变迁和岁月流逝的印记。此作品较之以往的观看方式已发生了变化,即现象学式的“看”,真实的纯粹直观,进一步接近了生命的存在。第三阶段为成熟期,作品意蕴深远,理念模糊抽象。选材上以追忆沉淀下的过往和童年的存在为主。代表作《三公里?紫阁山口》以一种高远的视角,灰沉的色调,虚处理的手法向观众描绘了渐渐离开“紫阁山”的模糊存在。前景中静卧的淑女,给画面添了几分人文气息,显得颇具意味。很显然,孙蛮借鉴了巴尔蒂斯制造理念模糊性存在的方法,她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并把自己看到的如其所是描绘下来。 
  孙蛮的油画作品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画出了现代女性的感受和思考。题材方面,以都市女性形象为主,赋予她们青春与浪漫,热情与纯真中又不失高贵和典雅。风格方面,认真经营色与线,注重画面肌理层次所造成的差异性。从精神指向看,唯美的画面中隐藏着悬疑的气氛,而局部的抽象性和表现性与整体的现实主义氛围完美的结合又是其画面独具个性的重要特征,这也大约是我们把她的作品形式归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缘由吧! 
 

诗意哲思中的心性与真诚―――钟晓京的“家之旅” 
  出生于50年代末的陕西籍油画家钟晓京,在近年来的发展状态可归纳为:心态淡然,稳中求进。现已中年的她,作品日趋成熟,正以十分个性化的女性话语述说着自己,记录着生命。回顾作品,可以发现钟晓京的创作有三个重要时期:一是早期主要以客观静物(多以水果、蔬菜,、瓶罐)为写生物象,表现它的客观存在,画面呈现出以固有色为主的写生色彩学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丰富,画面无形中注入了新鲜血液―――鲜明的女性意识及女性视角。以女性的眼光去关注、审视周边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本能直觉产生了第二阶段(2002-2004)的主题性作品―――家居物事,《游》就是佳作之一。画面色彩通透爽朗,肆意潇洒的大笔触,一笔便概括了所要描绘的所有结构。如果说墨可因水分的调节而划分五色的话,那画家这鱼是怎样用油彩得来的?国画之意,油画之境,再看了这三只金鱼后,真分不清了。画家的修养、性情已蕴含其中。这一阶段的作品尚未明朗化,未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但画品由“写实”意味提升到“写意”意味上来。第三阶段(2006-2007)中,其视域扩大,多以鱼、窗景、画室一隅为题展开,这些内容在她的笔下,静静地流淌出如仙境般的国画气韵……轻逸飘洒,清新自由,画内之意,意外之思……经历了反复的实践体验,她不经意间对家中舒适漂亮的沙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沙发系列》组画,画家将丰富的色彩通过面积、纯度、明度间的对比与调和,述说了“家”的温馨与和谐,可能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梦想,所以这些漂亮的沙发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此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这是画家的荣誉,也是关于家的所有幸福的一份荣誉。 
  在钟晓京的油画作品中,花、鸟、鱼、虫向来是她描绘的题材,她怀着真诚而炽热的心关爱着它们。看似很平凡的事物,但在她的眼里却别具一格。在她看来,捕捉绘画的灵感不必要走过千山万水才有收获,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在桌椅沙发间也能找到色彩的富丽,空间的生动和生命的感动来。这种灵感发自她内心的独白和真实。司徒立先生有个理论逻辑,认为家居物事之“物”是纯然之物,物为自己筑造一个世界,诗意地栖居而将其本质显现出来,同时返身隐匿庇护于其中。这种物的隐与显的存在方式,其实就是自然之道。由此看来,钟晓京风格的转向恰是印证了司徒立的理念。从写实的手法到中国画式的“书写性”意象油画,其艺术更接近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进路,这是她近年来所努力追求的方向。她曾经阐释过自己的艺术观,认为艺术是社会的艺术,更是为人生的艺术,艺术的建立也就是自我心性的传情写照,这种视觉上的蕴含于内心情感的统一我们自古有之,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纯粹内心的独白以及外部表现样式的突变,而更多在于表现物非物,物即是物的中国文化心迹路程。 
 

主题性女人的汇聚―――燕娅娅的“帕米尔情怀” 
  1964年出生的西安籍女画家燕娅娅,本科就读于西北民族师范大学,于1995年在中央美院助教班深造。十年来,她每每带着冲动和喜悦,以朝圣的心情踏上南疆的土地,在那里寻找创作灵感,体验生活,寻找自我。常年的积淀及感悟,使她着迷于那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它的光和色,是那么浑然一体,天人合一。最令人感动迷恋的是美丽的塔吉克姑娘和神态各异的孩子,他们是那样真诚朴实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那样的单纯,无邪。燕娅娅在数十年里极力的在描绘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写真着生命的美好。艺术评论家、收藏家章麦青分析过燕娅娅在世纪之交的作品走向:2000年至2001年间单色调子背景比较多,描绘人物用了雅致的拜占庭式画法,此类色彩和技巧很适合描绘人物服装的质地和身体语言。2002年,很多作品都是用人物的真实姓名作为标题,画家似乎开始侧重单个人物,画出他们的各种姿势和情绪,她和画中的人物都有眼神交流。2003年,燕娅娅拍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照片,注重的是人物天使般的容貌和服装的繁复,并利用沙漠上强烈的日光,把每个细节都显示得清清楚楚,细致到每一缕头发和服装上的每一丝刺绣。至此,作品已经成熟,今后的创作主题得以确立。她于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燕娅娅油画个展《阳光?天使》,该组作品是画家九进帕米尔高原,历时十年构思而成的“高原画卷”。对于大多数观众,最喜爱的是燕娅娅2005年创作的《葵花?古丽》,造型虚实有致,人物刻画得生动自然,后景女孩与葵花巧妙地融为一体,虚处理的手法令人感到时光的流逝,生命的不息。再看那双大眼睛,传递出少女无限美好的思绪。清澈飘动的光,让深而远的重背景衬托出光的闪亮,使洒满画面的光影整体而突出,肌理的厚薄点涂为画面营造了独特、神秘的梦幻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近几年里,燕娅娅仍是满怀热情的投身于自己的艺术中,依旧执著地进行“帕米尔人物”系列的创作,于2009年6月9日又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山上山下―――燕娅娅油画作品展》,接着到广州、香港巡展。此次展出的20幅人物肖像是她16次远赴帕米尔高原后推出的倾心之作。《塔吉克小姑娘》《冰山天使》《佐拉》《喀什印象》都是代表作。作于2007年的《佐拉》,深色的背景与儿童红色头巾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阳光下深邃的目光令人遐想,饱经风霜的面孔下眼神却是那样的虔诚,放射着最圣洁的光芒。   在燕娅娅的作品中,表现的都是西部边陲的塔吉克少数民族―――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我国境内的纯种欧罗巴人。阳光下天使般的高原孩童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少女的眼睛和帕米尔的阳光是永恒的主题。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看,燕娅娅力求每个笔画都在塑造形象,如同用砖石积累出一座宏大的建筑,每一笔都构成造型整体的一部分。色彩上,运用“固有色”技法与“印象派”色彩的结合,光与色的表现始终是她追求的,以独具个性化的笔触塑造着生动的个体,他们是超越了具体的民族形象,是纯正端庄人的形象。在她的近作中,更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其作品内蕴又深化了。这种刻画是通过与眼睛对话、洒落的阳光、跳动的色彩、体现内心感受的笔触四部分完成的,力求传达出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透过一双双闪动着无尽内涵的眼神,努力探究西域人如戈壁如雪山一般的诚恳正直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让自己的画笔真正展示着这个民族,述说着他们的生活,触摸着他们的灵魂,充分洋溢着真挚而强烈的帕米尔情怀。 
  综上所述,这三位画家的艺术特征还是比较鲜明的。首先,作品能以较独特的女性视角去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都具有共同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较高的艺术品格;其次,作品的选材角度都符合“女性绘画”的内涵范畴;再次,都以深切地关心女性话题作为自己艺术的切入点,关心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追求完美的人性,秉持着对艺术的真诚与自信,通过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经验,表达了对人性的呼唤与关爱。不过,这几点只限于以上三位画家,西北当代女画家的作品特征还有外延和不同之处。当然,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文化修养、思想感情,包括天赋秉性等因素在作品中的反映,都会影响作品题材的选择、风格的演变、精神的指向。 
 

参考文献: 
  [1]李蒲星.美术视窗内的女性世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范迪安.坚守,融通与其他―――关于油画高研班教学[J].美术研究,2004,(04). 
  [3]司徒立.澄明之静[J].美术研究,2003,(04). 
  [4]钟晓京.诗情画意―――浅谈绘画与心性[J].中国油画,2003,(05). 
  [5]章麦青.燕娅娅的帕米尔情怀[J].中国油画,2006,(02). 
  [6]戴士和.燕娅娅的肖像作品[J].中国美术馆,2009,(06).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