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喻红绘画创作简析现代女性艺术的特征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董晓露、徐刚、陈婷婷 时间:2015-04-27
随着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男权社会时期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生活在男女平等的自由社会之中,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女性艺术也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她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和世界,运用多样的绘画语言创作出一幅幅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从女艺术家喻红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艺术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即绘画语言的自述性、感情的投入和对古代文化的汲取等特征。女性艺术正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引言
翻阅历史的古书,人们总会发现能够记载在史册上并与男性艺术家并驾齐驱的女性艺术家廖若星辰。进入新世纪以后,女性艺术家随着时代前进,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中找寻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女性画家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女性艺术家们向着人性的深层探寻,在多元的文化空间中,彰显着人文主义的女性精神,创造着女性艺术的新天地。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如喻红、夏俊娜、申玲等人。
现代女性艺术的特征
1.绘画语言的自述性
女性绘画语言的自述性是指画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诸如女性判断、女性感受及女性审美等因素,通过主题与形象阐述女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显现出女性对自身的观照与认识。女性绘画在我国的美术发展中具有艺术语言不断成熟,艺术观念丰富多元的创作特征。当代社会下,女性画家是一支由弱到强、不可忽视且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力量。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柔韧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女性创作风格,带给人们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喻红的《目击成长》系列就是采取回忆录的形式再现生活的片段。她投向的视点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瞬间”和“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她个人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目击成长》是喻红真正对自我历史或自我情感的历史表达的开始,分为两个关联部分:一部分是喻红自己挑选的令人难忘的新闻照片,另一部分是她以自己和女儿从出生到现在为主角的绘画作品。历史照片往往描述一群或数群人的集体经验,但是喻红却试图将个人从群体经历中分离出来,孤独的情绪即使在描述群体活动时依然十分明显。成长系列以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特有的视角描绘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
2.感情的投入
女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在社会与生活中的多重角色使她们有了不同于男性画家的生命情感和思维特征:她们经历过情爱、生育、哺乳和琐碎的家务,体味过幸福、痛苦、欢笑、疲倦、充实、无奈等与千千万万女性同样切身而又真实的感受,这就注定了她们有着不同于男性的能力,她们更善于接受和感觉印象。她们有女性体味世界的细微和善意,又将自己卷入情感意愿和审美意愿的女性执拗和女性表达惯性。女性画家将感受与素质融入作品主题与形象,就使得绘画洋溢着女性的风采,熔铸着女性的理想。
喻红是在青春的困扰中开启了对艺术的最初梦想,85新潮的喧嚣和六四的政治动荡使喻红厌倦那些大而空的观念和对政治的狂热,渴望把内心的无奈、盲目、怀疑表达出来。她女友肖像系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削弱了动人的面庞、退去了繁丽的色彩,但其藐视的目光、松弛的动态、自由的意志却具有一种女性自然自得的力量。易英曾评论过喻红的作品:“喻红在‘女画家的世界’画展上展出了一批女性肖像,尽管对象不同,神情各异,每幅画在形式上也尽量拉开距离,但实际上是画的她自己。这当然不是指她以自己为模特儿,而是说她把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渴望偶像化了……”可见她在创作每幅女友时所投入的感情细腻而真挚。
3.对古代文化的吸取
女性艺术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女性艺术的发展既借鉴了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民间化的神韵、气质、美感,也借鉴了现代文化中的观念性、复杂性和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也逐渐提高,这就对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女艺术家们既要传承古代文明又要与时俱进,创作出体现现代人的东西,这就需要古为今用。
喻红的《春恋图》与《天梯》是分别根据宋徽宗临摹的唐代张萱《捣练图》和埃及西奈山凯瑟琳修道院的中世纪绘画画就。她的个展“金色天井”中的《天井》以意大利天顶画《大力神和四季》为蓝本,《天问》仿照敦煌莫高窟壁画《赴会佛和菩萨》,《天择》参模了戈雅的铜版画《荒诞的行为》,《天幕》则以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四像图》为蓝本。四幅新作均被置于展厅屋顶,成为一个现代艺术空间里久违的人造“天顶画”,艺术家尝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重新解读,结合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反省,创作出跨越不同文化藩篱、直追生命本质的作品。喻红曾说过说,“中国古代绘画对大部分观众来说都是久远的,时间上远,空间上远,心理接受度也很远。但那些东西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具有人性力量的。我希望让观众重新拾回过去的美好事物。”传统文化为现代女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的文化气息为中国女性提供的多方位的思考方式。
结束语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精神样式,既需要男性的关怀也需要女性的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精神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社会,这个社会为更多的女性艺术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创作源泉和至广大尽精微的表现天地。艺术是不分性别的,让我们跳出性别的定式思维的巢穴,解脱陈规的束缚,让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由的空间里得以舒展,使情的物化和心灵的对象化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简介:董晓露(1988.03.09-),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徐刚(1967-),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研究生院教授。陈婷婷(1990.04.30-)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