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乔亚:把爱恨交织的生命痕迹拿出来,给人看见

来源:凤凰艺术    作者:苏也    时间:2019-12-02

 

年轻时期的路易斯·布尔乔亚

法国女人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是一个非常多产而智慧的艺术家。她1911年出生于巴黎,以她的父亲路易斯的名字命名。她的父亲一直都想要一个儿子,可惜只得了一个女儿,于是,女孩子的身份成为了一种亲情关系中的原罪,也成为了路易斯·布尔乔亚一辈子抹不掉的心底尘埃。这种一想起来就喉咙痒痒、胃里反酸的感觉,想必很多女孩子都经历过。这种女孩子都有一个期待儿子的父亲,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虽然你是个女孩,但是——”,或者“我一直把你当作男孩子来培养”这样的话。

布尔乔亚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经营挂毯修复的业务,他们一家住在巴黎时尚街区的圣日尔曼(St.Germain)的一间公寓楼上,楼下便是自家的挂毯店铺。他们一家甚至还在乡村拥有一个工作室和别墅。每到周末,这家人就会到乡下的别墅里住几日,还会顺带修复和打理一些古董级的挂毯。虽然,布尔乔亚的童年生活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的原生家庭并没有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幸福;相反,那里是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暗淡深渊。

纽约MoMA路易斯·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览现场,摄影:苏也

这种不幸的关键还是来自于布尔乔亚的父亲。在布尔乔亚的少女时期,她的父亲与住在家中的家庭女教师萨迪发生了婚外恋,并且毫不避讳这种不道德的行径,明目张胆地在家中,当着家庭成员的面,维系着这种情人关系。一方面,布尔乔亚感到了来自自己欣赏的女教师的背叛,另一方面,她更为父亲的无耻行为感到愤怒,而最让她不安的,则是母亲对家庭内出现的不轨行为的无动于衷。最终,布尔乔亚把母亲的容忍定义为一种软弱、一种胆怯、一种无知,它与父亲的背叛一样令人感到恶心,让“家”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地方。

虽然,长大后的布尔乔亚不断试着用成年人的理性和人性的弱点,去理解和原谅父亲、母亲的行为,但那段生活仍然是她生命中最生动、最刻骨、最无法被抹去的记忆。后来,她学过数学和哲学,在她母亲于1932年去世后,她又最终转向艺术之路。从绘画、版画到雕刻,再到装置艺术,原生家庭的伤害始终跟随着她,从巴黎最后去了纽约,不断出现在她的笔下、她的手中和她眼角闪烁的泪花里。

年轻时期的路易斯·布尔乔亚

在布尔乔亚早期的绘画和版画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她极富有想象力,注重画面的空间关系。可实际上,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她才从平面创作转向了三维世界。自1947年起,她开始了她的雕塑艺术。到1950年代,除了使用传统的铜、铁等金属材料和石料创作雕塑之外,她还广泛地采用了棉麻布、尼龙、乳胶、橡胶、水泥等特殊的材料。

对于大部分雕塑作品来说,其本身的质量、体积,以及金属、石块的粗糙质地,都会让人产生偏向于男性情感的审美,例如,伟大,庄严,权威等心理反应。而布尔乔亚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有意识地考虑到了材料的情感记忆与感性因素,刻意地尝试和利用了一些更为“女性化”的材料。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手绘和缝制的日记,摄影:苏也

在整个童年时期,布尔乔亚就常常在自己家的挂毯工坊中帮忙。那时,她的母亲约瑟芬(Josephine)主要负责打理工坊的日常业务,而布尔乔亚就喜欢待在母亲的身边,陪她一起盥洗、熨烫、整理、缝补这些挂毯。充满艺术天赋的她,还很早就开始手绘一些图案,成为新产品的纹理。那一段洗洗刷刷、缝缝补补的日子,成为了她成长记忆中,关于“家庭”这个概念里最美好的部分。在那里,没有父亲和他的情人,只有与母亲的朝夕相处。那种亲密无间的和谐时光,以及充满重复性质的手工劳作,也在情绪上赋予人一种稳定和安宁的抚慰作用。水的温度和质感,丝线和针织品的触感,都给予了布尔乔亚一种治疗性的心理慰藉。这段源于生活的真实经历,也影响了她后来的创作方式。她对于艺术作品的媒介和材料的选择,不仅是出于一种客观的物理性存在的考量,更在基于一种对于感性认识和情感记忆的诉求。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手绘和缝制的日记,摄影:苏也

就这样,手工缝制的日记,用麻布拼贴而成的头部雕像,包括一些用尼龙布和挂毯组成的装置艺术,都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布尔乔亚的艺术生涯里,透露出她在各个年龄段对于过往人生的一种回忆和回味。

由于她讨论的艺术核心总是离不开生命、家庭、情感关系等主题,在借以人类身体为形象所创作的雕塑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她赋予每件作品的独特生命力和隐喻出的家庭成员身份。她在创作时,仿佛是在用不同的材料讲述着同一个故事。而每一次的角度、情节和出场人员都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回归到了曾经那个位于巴黎的家。

布尔乔亚的绘画中出现的“家”形象,长在女人的身体上,摄影:苏也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布尔乔亚沉浸在了对自我的精神分析中。她的创作也因为这种自我分析、自我表达、自我疗愈而形成了与早期作品的巨大差距。在1964年,在长时间的闭门造车之后,布尔乔亚在一次艺术展上展示了一批造型奇特的、看似一堆有机物的石膏雕塑,与之前展出的类似图腾形态的木质雕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批作品,包括了后来她利用大理石、尼龙、乳胶等材料创作的不明生物体一起,显示出了一种趋于抽象的造型感。不同以往的形式、材料和尺寸之间的交替,以及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自由转换,成为了布尔乔亚的雕塑风格。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雕塑作品,摄影:苏也

因为材料选择的不同,这批雕塑里常常会出现一些不明不白的、难以形容的形状和形象,比如光滑的球状和看似柔软的生长物。这些特殊的形态,让人在视觉上感到疏离,产生了认知上的困惑。这种感觉,就类似于在科幻电影中,发现了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秘密种子:神秘、晦涩、却十分诱人,常常暗指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和生殖器,由此指代了一个个不在展览现场的男人和女人的身份。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雕塑作品,摄影:苏也

这些男人和女人是谁?可以说,即使布尔乔亚不断地在材料和在造型上做出新的探索,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相同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内心的嫉妒,出于爱的愤怒和恐惧。

在她到大部分雕塑作品中,布尔乔亚都流露出了自己对男性的愤怒、恐惧,甚至是敌意。那些关于男性生殖器的丑化和变形,在布尔乔亚的雕塑中常常出现。依旧,这些情绪来自于艺术家自己的个人创伤。她曾表示,她对那些男性身体所做出的破坏,是她一直想对自己的父亲所做的。少女时期,亲眼目睹的不道德的两性关系,让布尔乔亚对男女之间的爱和性产生了反感;而父亲和母亲的不同选择,也让她对于家庭之间的成员关系和相处之道产生了思想的改变。一个理想型的家庭环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是否会重蹈父母的覆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信任,究竟该如何得到?这些问题,成为了布尔乔亚追问自己一辈子的心结。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妈妈》雕塑作品,摄影:苏也

在她最知名的雕塑作品《妈妈/蜘蛛》(Maman)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布尔乔亚对于母亲形象的比喻。那只巨大的蜘蛛,就是如噩梦般伟大的母性存在。她巨大如怪兽,她默默无闻、不断吐丝,不断付出,试图缝补一个完整的网。这个雕塑的创作背后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艺术家,巨大的蜘蛛一方面描绘出一个处于扭曲状态中的女人形象;另一方面,又是为一种巨大的母性存在树立了一尊纪念碑。面对女性的身份定义,蜘蛛既可能是布尔乔亚对父亲的情妇怀揣的一种憎恨宣泄;而同时,也可能是艺术家向她母亲的软弱和隐忍做出的某种嘲笑和致敬。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蜘蛛版画作品,摄影:苏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尔乔亚的艺术对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女权主义思想的普及下,布尔乔亚那充满了生命灵感和自传意味的人体雕塑艺术和装置艺术,对后来所有试图通过艺术形式记录私人历史的艺术家影响得最为强烈。

尽管布尔乔亚的雕塑都使用了十分抽象的形态,但观看的人们很容易就能把它们与男人和女人的身体联系起来。在她创作的雕塑中,充满了人类原始的激情,例如爱与恨;同时,也有睿智并批判的女性意识。自始至终,布尔乔亚的作品都像是一个个寓言,有故事、人物和环境,还有意味深长的结局。她关注的身体对象是在一个充满争斗的世界中,需要被保护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母亲。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雕塑作品,摄影:苏也

这种强烈的保护意识,来自于她对一个“家”或者庇护所的渴望;但这种精神寄托,也会随着现实的挫败成为一种痛苦的内心牢笼。类似她1991年至2008年间创作的《密室》(Cells)系列。在这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中,布尔乔亚就把一个虚无的人物形象与空间概念融合在一起,从铁笼中的摆设里吐露出一个人的存在痕迹,如没有整理的床铺、穿过的衣服和空着的椅子。每间密室都是一个上锁的牢笼,牢笼中的种种细节映射了一个不在场的主人。

在这批具有装置艺术特点的作品里,布尔乔亚不只是在创作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物,而是在营造出一种种空间。她说,“空间本不存在,它只不过是我们存在结构的一种隐喻。”《密室》系列里,每间牢笼中都有精心设计的细节,电影般的场景布置让人感到压抑,仿佛可以感受到牢笼中的人所承受的寂寞、痛苦与恐惧。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雕塑作品,摄影:苏也

而作为一位女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传递爱与记忆,布尔乔亚与生俱来地会思考这些问题。身体的物理存在与情感意义,母亲这一角色对于家庭的影响,亲密关系的承载与孕育下一个生命等等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到来而一个个出现在现实的台面上。但是,童年的家庭阴影,让她一方面对于健康亲情和家庭温暖充满了渴望;而另一方面,她又憎恨和怀疑男女性爱与身体的勾当。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后期的装置艺术,布尔乔亚的一生都试图用艺术讨论社会关系里对于性别与身体的问题、两性关系和家庭成员,以及不和谐家庭对亲人所造成的心灵伤害。这就是为什么她要选择以“身体”作为比喻,创作围绕在爱和家庭概念周围的艺术主题,因为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语言,把身体发肤上发生过的、在生命和情感世界里的私人历史故事、爱恨交织过的痕迹,都拿出来,给人看见。

布尔乔亚个人回顾展中展出的绘画作品,摄影:苏也

说出这种故事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但这也是一种可怜人自我保护、自我倾诉、自我治疗的方式。当这个世界都变得复杂和难以应付的时候,艺术创作应该是她应对这个世界的照明工具;这也可能是让她成功驱魔的唯一方式——驱走内心的伤痛与恐惧。正如她所说,“艺术是理智的保证。”(Art is a guarantee of sanity.)

布尔乔亚于2010年在纽约去世,享年98岁。她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以身体形象和私人回忆为材料,讲述着一个关于爱与破碎的家庭故事。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在激发着观看的人们对于爱的表达和对美好家庭的不懈追求。

我们作为看客,一方面要佩服布尔乔亚的灵感和才华,一方面也要理解和尊重艺术家的过去和伤痛。艺术的疗愈功能也许就在于此,把话说出来了,总比憋在心里好受。于说话者是这样,于聆听者也相似。

(图片来源于布林客BLINK)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