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启示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时间:2015-03-04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提升,现今社会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这些为我们的视觉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而作为新的艺术形式的女性艺术,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必将为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试图从视觉艺术设计的视角、视觉艺术的设计思维和视觉艺术设计的方向等方面展开思索,寻找它们的契合点及所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当代女性艺术 
  我们要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找到契合点,有必要先对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产生、宗旨及其特征进行了解。 
  (一)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产生及宗旨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大量涌入及影响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最早诞生于法国,随后来到美国,伴随着《女权宣言》和《权利和意见宣言》的相继发表与出版拉开了西方女性艺术的序幕。她们主张女人应当与男人享有在工作、财产、法律权利、文化及受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这一时期其目标还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男女权利的平等,并没有涉及女性自身性别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层面。在此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展览是由朱蒂·芝加哥和她的众多姐妹在1974年至1979年共同完成的具有史诗般的大型装置作品《晚宴》,在当时给艺术界乃至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股思潮也对中国的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几大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许多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论著,这对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女性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产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在推行男女平等政策观念,所以她们对于男女平等问题并不像西方女权主义表现得那么激烈,而是把表现的重心转移到男性与女性的不同上来,以女性自身问题和对“自我”的关注为基点,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来对女性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权利问题进行重新诠释,此后艺术批评家贾方舟对中国“女性艺术”的概念从其性别的角度给出了详细的界定,他指出:“‘女性艺术’作为一个概念,它揭示的是女性艺术家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男性的‘话语’。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女性艺术’这一概念就只作狭义上的理解,就只能是指那些能与‘男性艺术’相区别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具有女性的独立品格和文化指向,它们所揭示的精神和感知领域,为男性艺术家所不可及。”①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得知女性艺术是区别于男性的艺术,她们具有女性独有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这也将会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现代视觉艺术设计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与形式。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特性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有别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有别于男性艺术而独立存在,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特征,这必将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1.女性自我生命的观照与内心的倾诉 
  当代的女性画家并不以宏大的题材作为自己的绘画主题,而往往将其作品锁定在对自我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命体验、生活状态上,以“自我”和“自我”的生活为题材。如中国女性艺术界领军人物阎平、陈淑霞、莫也、夏俊娜、陈曦、喻红、申玲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以自己生活中的不同经历为描绘对象。喻红的作品《目击成长》就是以年表方式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将自己与时代的变迁进行并置,凸显自己的主观感受。申玲则是用一种调侃的方式将自己与丈夫的生活关系进行表现,并以此来对社会生活中的两性关系问题进行重新探究。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则是将花这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女性的生理器官进行嫁接,其间并不是对传统意义花的性器官象征进行描写,而是对女性体验的真实写照。这些女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我生命所特有的某种身心感受。 
  2.母性意识的自述 
  由于许多当代女性艺术家在家庭中已担当起母亲的角色,这就促使她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作品的题材锁定在距离自己最近的母子生活中,表现对于母亲、对于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于家庭的观照。例如,喻红的作品《圣婴》、叶南的作品《孩子,拿什么抚育你呀》、姜杰的雕塑作品《易碎的制品》等均有此特点。当代女画家阎平就是以母子题材为其主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家。她的画面大多表达她初为人母后的切身感受,表现的是母与子之间的玩耍和生活场景,凸显了她作为母亲对于孩子及家庭的真实感受。女人对于孩子的爱是作为男性所不能理解的。孩子是女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就如林语堂所认为的没有做母亲的女性“永不能达到女性美丽的第二阶段”。因此,“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伟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② 
  3.感性的思维方式 
  女性艺术家创作多注重自我感性的表达,倾向于描绘心中感受与亲身体验。她们往往以喜欢这么画或想这样画来解释自己的绘画风格。 
  女艺术家向京提到其创作时曾说:“感觉到自己只是表达的愿望太强烈了,不管是不是表达得好,先表达了再说。”③夏俊娜也说:“画画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已经成为梳理情绪,摆脱烦恼,甚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④申玲认为:“我画画没有刻意的设计,凭自己的感觉,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用心说话,是我不变的表达方式。”⑤ 
  这些向我们揭示了女性的艺术创作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内涵和哲学思考,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只是有感而发。 
  4.创作元素的多元化选择 
  女性艺术家并不拘泥于某一单一元素而进行创作语言的多元化选择。在施惠、林天苗、沈远、向京、姜杰、陈可等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为表达自己的创意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形式。如布、棉花、纱线、丝绸、积木、玩偶、绳的编织物、陶瓷、羊毛毯、植物、音乐、纸张等不同形态、不同材质的元素都在作品中进行运用。 
  施惠的作品《链》《结》《缠》系列中以宣纸、棉线、纸浆为其艺术创作的材料,用棉线缠绕了一个两吨重的线球,给人一种沉重、神经质的气息。它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艺术的特征,它反映出自己对社会定位下对女孩儿培养方式的反感。喻红的作品《背影》《火》《蝉蜕》则是用纺织颜料在丝绸上描绘各式女性形象,然后再用树脂封压。她用丝绸的柔美、飘逸来暗示女性特质,而这一切在进行树脂封压后变得僵硬、扭曲,以此来暗示女性的命运。在这里材料已作为一种语言参与叙述。   二、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启示 
  (一)女性艺术的感性建构方式,将有利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思维领域的拓展 
  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更加注重感性的表达,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灵感,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有感而发,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创造力和亲和力。而视觉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这有时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冰冷、缺少人文关怀之感。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当今社会正在朝着一个多元化、多学科、人文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于视觉艺术设计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计的目标早已超越了实用的理性目的,更多需要的是一种人文个性化的感受设计。而女性的感性思维往往比较敏锐,将女性艺术的感性体验、直觉体验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无疑会对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二)女性艺术对女性、儿童、家庭的备加关注,将有利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增添新的视角 
  艺术设计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设计的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艺术设计的视角需要不断地丰富,不断地细化,使其更具亲和力和人文关怀,而女性艺术以女性自我为视角对女性的关爱,对于母性的描绘,对于母爱的真诚表现,对于儿童家庭的关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艺术圈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社会的问题,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社会给予女性的关怀远远不及她为社会所做出的人文关怀。这势必为以男性为主的设计师在艺术品的设计视角上增加对于女性的人文关怀有所启迪。 
  (三)女性艺术对自我的关注,将有利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建立 
  女艺术家的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自我创作意识和女性意识创作出独具女性特征美感和美丽的艺术作品,并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同。而当代我国的设计正处于一个追求个性与多元化的整体趋势下,对于不同门类艺术特性的吸收与借鉴是当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必经之路。视觉艺术设计的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应在原有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凸显自我个性化的设计风格,注重对自我个性潜力的挖掘与探寻。将传统单一的思维模式设计方式转变到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方向上来,并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很好地融入到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中去,使我们的视觉艺术设计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在这一点上,女性艺术对于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对于个性的追求的成功经验无疑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设计的建立有所启迪。 
  结语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以其所特有的女性意识,从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分离出来,以独立的姿态转向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寻,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对整个世界重新进行诠释。她们更加注重对于内心世界、个人体验的挖掘,作品更具个性化和感性化特征。用她们的特有直觉对于生命的、人性的、环保题材的敏锐感悟和多元的情感体验使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艺术品质。女性艺术的独特视角、独特的艺术风格必将会对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设计视角、设计思维、设计方向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启发作用。 
  注释: 
  ①贾方舟.女性艺术四题[J].西北美术,2000(1). 
  ②林语堂.理想中的女性. 
  ③④⑤傅晓冬.当代艺术中的她视点——九位女艺术家口述档案[J].美苑,2004. 
  参考文献: 
  [1]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47. 
  [2]廖雯.女性艺术以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贾方舟.女性艺术在九十年代[J].美术观察,1999 (3):6. 
  [4]徐虹.我的感觉、我的身体、我的方式——解读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J].文艺 
  研究,2003 (2). 
  [5]殷双喜.生命之巢——施慧艺术中的空间诗意[J].美术研究,2010(12).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