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的明代女画家

来源:宝藏网    作者:admin    时间:2016-01-11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观察、解释艺术史,你会发现中国艺术史上的女艺术家们并不是教科书上对古代女性的描述的那样沉寂,尤其在启蒙思潮涌动、社会风气开放的晚明。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和风俗发生很大变化,注重个人心性的心学在士人中广泛流行,而在繁华的东南一带,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成了社会主流。在得风气之先的江南,女性的自我意识也随之萌发,这为明代女画家的艺术创作去除了一大障碍,因为即使在今天,摆脱男性主导的社会思想对女性的束缚仍然是女权主义者思考的问题。
 
晚明的扬州、苏州、盛泽、松江、杭州等地妓馆林立,其中以南京之秦淮最为繁盛,在秦淮青楼中深藏着许多才女,青史留名的“秦淮八艳”便出自其中。她们虽是青楼女子,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拥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华。在汤漱玉的《玉台画史》中,女画家被分为宫掖、名媛(56人)、姬侍(9人)、名妓(32人)四类,共载宋以前15人,宋34人,元9人(至此期妓女尚少习画),明97人。杨新《明代女画家与春宫画诌议》指出:“‘姬侍’是指官僚士绅的妾和侍婢,明代有10人;‘名妓’指妓女中色、艺俱佳者,明代有32人,这两类共得42人。”姬侍和名妓类的画家增多,是晚明时代女画家人数超出前后时代的主要原因。
 
在男性把握话语权的社会背景下,对女性艺术家作品漠视或评价不公,古今中外皆然,更兼历史变迁中艺术品的散失,存世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但她们的画作和她们为人们所传颂的风华绝代一样,在艺术史上的光辉不容遗忘。
 
柳如是(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儿,字如是,号影怜、河东君,江苏吴江人。早年曾为南京名妓,后归“东林领袖”钱谦益为妾。她博考群籍,能书擅画,与黄媛介为诗、画密友。柳如是虽赋才情,但流存下的画作甚少。
《月堤烟柳图》卷,明,柳如是作,纸本,设色,纵25.1cm,横125cm。
 
幅上有钱谦益跋:“寒食日偕河东君至山庄,于时细柳笼烟,小桃初放,月堤景物殊有意趣,河东君顾而乐之,遂索纸笔坐花信楼中图此寄兴。”此图作于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

由跋文可知,这是一幅寄兴的写生山水图。因其为作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勾画而出,运笔的线条较弱,物象造型亦不够准确,但它却充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作者以清新淡雅的设色,成功地再现了江南温润的水乡风貌。该幅作为现存最早的一件女画家所创作的写生山水图,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顾眉(1619-1664年),字眉生,一字眉庄,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后为崇祯进士龚鼎孳(字孝升)宠妾,改姓徐,号善财君、梅生,时称横波夫人。她才貌双全,精诗擅画,通晓音律。尤以撇笔画墨兰为人称绝,与以画兰著称的马守真难分伯仲。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工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古代女画家无论闺阁还是妓家,她们的画不为人所重,其原因之一是她们在创作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顾眉画兰能不袭前人之法,实属难得。

《兰花图》扇,明,顾眉作,金笺,墨笔,纵16.3cm,横52.1cm

 

款题“丙子秋望为子寅词宗写。秦淮顾眉。”钤“眉生之印”。丙子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

图画淡墨没骨兰花一株,疏花秀叶,清幽典雅。兰叶以没骨写出,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墨色在行笔中自然显出浓淡、干湿的变化,极富层次感。

 

李因(1610-1685年),字今生,号是庵、龛山逸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光禄寺少卿葛征奇为妾。她擅墨笔山水、花鸟。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花鸟画在师法明中晚期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的写意画风基础上,又以自然为师,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

《花鸟图》卷,明,李因作,绫本,墨笔,纵24.6cm,横639.8cm

 

款题“崇祯壬午孟夏写于燕邸西湖李因”。钤“李因之印”、“今生”印。幅上有葛征奇长题,钤“葛征奇印”。崇祯壬午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此图印证了清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中对李因花鸟画的评介:“水墨花鸟苍古静逸,颇得青藤(徐渭)、白阳(陈淳)遗意。所画极有笔力,无轻弱态。”

 

文俶(1595―1634年),字端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花鸟画是女性画家们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及花鸟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文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明末钱谦益给予文俶的艺术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则赋予文俶更高的赞誉:“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

《花卉图》册,8开,明,文俶作,纸本,设色,纵27.8cm,横42.8cm

款题“辛未十又二月天水赵氏文俶画”。每开分别钤“文俶”、“端容”、“文俶之印”、“文端容氏”、“赵文俶印”等印。辛未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

此册花卉以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绘出,笔致纤秀,设色典雅清丽,构图考究,芳丛之侧佐以文石。全图册在成功地表现出苞萼鲜泽、枝条荏苒、迎风浥露之态时,充盈着细腻婉约、秀丽典雅的女性画作气息。

 

薛素素(生卒年不详),名薛五,字润娘,号雪素。她是位相貌俊美,而于诗文、书画、箫、弈、马术、刺绣等又无所不能的江南名妓。绘画上的造诣更使她从容地走进文人们的笔墨酬答之中。她“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虽名画好手,不能过也。”(胡应麟《甲乙剩言》)

《兰竹松梅图》卷,明,薛素素作,纸本,墨笔,纵29cm,横417.5cm
 

款题“戊戌秋日薛素素写”。钤“素心人”印。本幅末有明赵真题记,尾纸处有明张凤翼等人跋,又有清人颜翔绘薛素素小像。戊戌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8年)。

作者以迅疾的中锋运笔,线条沉着简劲,物象在不事雕琢中而得活泼灵秀之趣。构图虽依据画卷的特点,所绘物象呈长条状排列,但彼此之间互为呼应,以意到笔不到的内在神韵相连。

 

 

方维仪(1585-1668年),名仲贤,字维仪,桐城(今属安徽)人。人物画创作在女性画家的笔下较为丰富,既有仕女画,又有宗教人物画、还有反映男性社会生活方面的作品。这其中表现救苦救难教义的佛像画最多,妇女们既已坠入尘寰中的苦境,自然向往解脱痛苦。方维仪便因命运坎坷多难,导致她毕生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精神上的寄托。

《观音图》轴,明,方维仪作,纸本,墨笔,纵56.5cm,横26.6cm
 

款题“皖桐姚门方氏维仪薰沐写,时年七十有一。”钤“清芬阁”、“伯子曰仲氏兮字余曰维仪”等印。

观音面部以细匀的淡墨线条勾勒,而用浓墨表现眼、口、衣纹等。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简略的白描线条与简明的构图使该画于严整的法度中显露出超凡脱俗之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及审美感受。

 

 

马守真(1548-1604年),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秦淮名妓。她聪颖机敏,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其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马守真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而名扬江南,因此自号“马湘兰”。其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其笔下之兰具有脱俗的飘逸之气与野趣,与男性文人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

 

 

《兰竹石图》扇,明,马守真作,纸本,墨笔,纵16.3cm,横50.3cm
 

款题“甲午中秋日写,湘兰马守真子。”钤“湘兰”、“守真玄玄子”印。甲午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此图笔法看似豪放狂野,实则笔墨、构图颇为讲究。图中的兰叶以不见线痕的墨笔一挥而就,迅速的行笔令叶面深浅有别,枯润有致,在丰富了视觉效果的同时,张扬了兰之飘逸洒脱的韵致。

 

 

李翠兰,生平不详,擅以宋李公麟白描法创作人物画,线条外柔内刚,富有表现力度。

《陶靖节遗像》卷,明,李翠兰作,绢本,墨笔,纵26.8cm,横469.2cm
 

款题“万历壬午年秋七月永安李氏写于闺中。”钤“翠兰”印。万历壬午年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卷共分13段,分别表现了东晋陶靖节(即陶渊明)的画像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词等内容。此图当为有本而摹的一件临摹之作,但从中亦不难看出李翠兰熟练的白描功底,行笔流畅自如,线条萧散圆润。陶靖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解印去职,他高尚的人品令历代文人志士纷纷写诗作画加以表现,而女画家中仅见李翠兰一人取此题材,因此该作品又别具一层特殊的意义。

 

 

仇珠(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代中期,号杜陵内史,原籍江苏太仓,寓居吴郡。当女性在封建社会的重重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婚姻中不自主时,她们的绘画艺术亦不为社会所关注,只是在专业性较强的书籍中才有关于她们简单而重复的记载。仇珠仅知为“吴门画派”画家仇英之女。她自幼观父作画,渐通笔墨之道,深受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风的影响,擅绘仕女画,笔致工细精整,设色于明丽鲜亮中毫无媚俗浮躁之气。

《女乐图》轴,明,仇珠作,绢本,设色,纵145cm,横85.5cm
 

款题“吴门仇氏画”。钤“杜陵内史”印。

画家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将人物演奏时愉悦的心境及举止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人物衣纹线条流畅,运笔圆劲有力,设色以青、绿、红原色为主,冷暖色和谐搭配,艳而不俗。殿宇为界尺、直笔表现,其结构复杂精巧,却不失华丽而庄严的整体性美感。

 

 

 

傅道坤(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受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影响,喜书擅画,“尤工山水,唐宋名画,临摹逼真,笔意清丽,神色飞动,咸比之管夫人。”(明姜绍书《无声诗史》)

《古木竹石图》轴,明,傅道坤作,纸本,墨笔,纵115.5cm,横30.8cm
 

全画以简取胜,构图分上下二部分,上半部不画一笔,仅以行书体署款:“辛酉七夕写于玉兰山舍,道坤傅氏。”钤“傅孟氏”、“道坤之印”二方。下半部绘枯木二株,相伴生于石坡地上,景致简单明了。从傅道坤娴熟的画石技法中,可见其艺术功底之深厚。石先以淡墨勾勒出轮廓线,再以润墨晕染石面,最后以重墨点苔,外柔内刚之美顿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