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晔
国画
李戈晔,1976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唐勇力教授。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林风眠研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人气:103

喜欢:98

关注:

+ 关注

李戈晔: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传统绘画语言与图像的结合

时间:2022-02-20   作者:于洋   来源:网络

李戈晔,1976年生于江苏苏州,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师从唐勇力先生。现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正文

十九世纪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出现,人们对事物的观看方式逐渐改变。照相机、摄影机、电脑和电视的普及使得各种图像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图像已经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图像在当代成为人们提供获得感知的途径,为传统绘画在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带来了新的变化,给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创作就已经开始受到图像的影响,实验水墨艺术家们积极尝试传统绘画语言与图像结合,进行绘画语言的拓展,以水墨的笔墨呈现图像的效果,如黄一翰在作品中将图像挪用,把卡通形象、影视广告人物形象等融入创作,以传统笔墨的方法勾勒图像的细节,用强烈的视觉形态呈现多元文化的境遇。

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后,当代中国画已经摆脱了笔墨对图像的直接模仿,进入了绘画语言本体的自觉再生,这使得传统绘画语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线条的解放、对色彩的运用、对材料的拓展,大大突破了传统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如蔡广斌对图像的使用,不是单纯的用传统笔墨模仿图像,而是消解了传统绘画语言中线条的形式,利用水与墨的流动变化表现图像,拓展了水墨的表现力,强化了中国画的意境,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性与图像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创作的观念性。

纵观当代中国画创作,很多作品从新的视角采取对图像的借用、对图像构图方式的移植、对图像的拼贴等方式构成画面,图像被瓦解和重组,赋予了传统精神的意味,同时艺术家对传统绘画语言和材料进行新的尝试,传统绘画语言随之进行转化与再生,形成新的语言系统。因此图像为传统绘画语言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并使其延展出不同的语言形式。

这使得传统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生了转化,图像成为传统绘画语言发展的突破点。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对图像的表现不再局限于物像的表象,而是着重于情绪意味的保留,进入了意像化的表现,强调传统绘画语言的书写性和意像性,同时契合中国传统绘画对“意”的追求,在展现传统绘画语言特殊魅力的同时,反映出当代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性。

图像涵盖了很多的信息和内容,在面对同一个图像的时候,每一位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样的。对图像的选择源于艺术家内心的状态,也是源于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在创作过程当中,如何把现成的图像或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转换成一种具有个人绘画语言的艺术图像?这需要艺术家对图像产生心理投射,然后进行艺术处理,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面,由此产生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精神世界的真实呈现。这种呈现不仅仅是来自于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也来自于内心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当代中国画的创作通过图像打开知觉,超越图像的客观,赋予作品另外一种真实与鲜活,为自我表达无拘的想象与创造。

绘画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物化,艺术创作在借用图像的同时也是创造图像的过程,形成新的图像方式。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传统绘画语言与图像的结合,以当代人文精神的表达为创作的核心,运用新视角和新材料进行创作,融合当代视觉元素进行绘画语言的拓展,体现当代中国画的审美趋向和普遍价值认同,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与风格,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也为传统中国画带来另一种存在的意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