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摄影
王小慧,女,1957年出生于天津,旅德华人艺术家。197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7年获德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进修。旅德十五年,她先后出版了《龙的故乡》、《中国建筑与园林》、《女人》、《七位中国女性》等16部个人摄影集和书籍。由她创作和导演的电影《破碎的月亮》获德国电影奖。1998年,作品收入跨国权威出版公司出版的《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一书,成为全世界入选的60位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今年2月,她又在德国慕尼黑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成为一百年来这个著名的系列艺术展中与毕卡索等大师齐名的唯一的中国人、唯一的女性。她的新著《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出版后立即热销,被上海《新民晚报》与鲁迅、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一起作为值得一读的十位作家之一向读者推荐。

人气:66

喜欢:890

关注:

+ 关注

王小慧:生命如花

时间:2015-07-28   作者:江晏   来源:人民网
 


  这是王小慧第二次在上海美术馆办展了。像她出现在所有公共场合时一样,打扮得十分优雅美丽:一件黑色长裙,一条有皱褶效果的透明橘色披肩,一副长长的耳坠。耳坠上是两朵含苞的红花,随着她的每一举止而摇晃,牵动着视线。

花之灵,人之情
  用足上海美术馆底层的一间大厅,王小慧做了一件场面很大的装置作品《九生》。5000支长茎的莲蓬,以各种姿态亭立在5000只啤酒瓶里。一面墙上,有录像在反复播放一朵莲花从蓓蕾、盛开、凋谢到花底的莲蓬出现、壮大、衰萎和成实的莲子聚集的过程,两边则是即时拍下的两组现场莲花渐变的情景,同时还有摄像机在拍摄参观者穿过莲蓬丛林时的状态。开幕时,5000支莲蓬枝枝青绿挺直,散发着娇嫩的气息;10多天过后,再去看时,莲蓬已干枯萎缩,只有底下的瓶子神气依旧,仿佛吸收了莲枝的精神和能量般,放着幽光,更显碧绿。在名为“花之灵性”的整个展览中,她拍摄的花朵、果实们也一样,有饱满鲜亮的色彩,柔美妖娆的线条,同时又因微距镜头过近的逼视和放大,和特殊的光线效果,花瓣变得肥厚、怪异或奔放,花蕊显出粗野坚硬,似乎一下子激发起了某些半掩半藏着的、渐被赏花人忽视的本质与灵魂,带了生命的神情和生动个性,让人忍不住要投射进某种情感和想象。
  一个外貌如花的女性,对于花朵内核的固执打量和展现,是一个足可让艺术评论家、心理学家和女性主义者们写出洋洋数万言论文的有趣题目。身为摄影者,也写过不少感性文字的王小慧,并不太擅长系统、清晰地分析自己的作品,她只是说,她爱花,在花的形象里,有着她迷惑至今的主题:生、死、爱与美。

人生痛楚,磨励出艺术的主题
  有人说,痛苦是艺术家的滋养品,而平淡的生活则容易让人庸常从众。有人因此说,上帝给予了王小慧太多。
  10多年后,坐在上海黄浦江边她洒满阳光的新居里,看着她的眼睛时,我却依然不能将这样的“论点”道出口。
  在那双眼睛里,你能看到一丝悲哀和忧愁,还有种让人不安的敏感和紧张。她的照片,永远是衣着优雅、神情从容自信、身姿矜持,有点儿像模特们在出席时装秀,有着对镜头表现的自觉。惟一能“泄露”身份的,也正是她眼神里那份凝固住的悲哀、忧愁和不安。
  1977年,从天津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然后和才华出众的同学俞霖结婚,一同赴德留学,比起多数留学生的经历来说,也显得十分幸运———幸运当然是有才能、勤奋打底的。爱好摄影的她,顺手拍下的照片,1987年初到德国就上了一些杂志;第二年,办了第一个个人摄影展;第三年起,她摄影并撰文的《龙的故乡》和《中国建筑与园林》等在知名出版社出版,博得了名声和收益;1991年,她辞去教职,离开建筑专业,成了德国国家职业艺术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但命运教她与死亡正面碰撞。
  1991年10月31日,俞霖和王小慧遭遇严重车祸,丈夫遇难,她则重伤。由于当时她正在准备举办主题为“我的廿四小时”个人摄影展,已养成随时用相机镜头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从救护车上起就下意识地拍摄自己,实地记录了生死两分离时的空茫与心痛。
  在书里,她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丈夫的优秀才干,追忆他给予她爱与支持的种种细节:亲手设计制作的画盘、耳环等生日礼物;背上沉重的器材,为她做摄影助理;在没钱乘车而走远路时,在身后推着她向前走……文字功夫很好的王小慧,完全写出了两人间纯深挚近乎完美的感情和当它戛然而止时的伤痛和无助,让人为之扼腕。
  摄影、写日记,是她找到的纪念丈夫和自我心理疗伤的方法,人生之痛楚与重创化为艺术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在亲眼见证了死亡,目睹过生命的脆弱、美丽的摧折之后,她开始重新打量生命。“10多年前的努力还是多少带有名利心的,为了成功,成功是越多越好;车祸后我的心境已经完全改变,过程与结果对我同样重要,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才是最终目的。”王小慧这样说。
  那是一种生死间的彻悟。她觉得:“生命要有意义,但生命随时都可能会失去。第一,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第二,我要给这世界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
  此后,她的目光从风景更多地转向人物,从摄影棚设计出的意念摄影转向拍摄实生活中的人们,时时刻刻努力地要发掘出生活和生命中的某些易被掩盖和忽视的实。

生命每年都再生繁花
  和王小慧聊天,她偶尔会轻声地说起“这是我丈夫喜欢的”。采访那天,我如约到达时,她正准备将新出的画册寄送给父母和公婆,当天晚上,偶然地又在意大利巴洛克光雕艺术展里遇到她,是和丈夫的妹妹一家在一起,正耐心地为小外甥女拍照,逗她开心。
  这是在俞霖去世12年之后了。这不经意间的细节,让人更相信她说的话———“我觉得他从未远离,一直在某个地方注视着我”,相信她是心里带着对爱的温暖记忆而生活着。
  今天的她是如此忙碌:上海美术馆里的摄影展还未结束,她主持的同济大学王小慧艺术工作场又开张,10月25日起分别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和新天地一号会所举办的第一个展出叫“LookingandThinking(看与想)—————德国十位摄影家作品展”,然后还有学生与老师一起创作、交流的互动。从邀请国际著名摄影教育家托马斯·吕特格指导学生创作、邀请慕尼黑市市长吾德夫妇参加开幕活动,到找到德国歌德学院等为活动提供特别赞助,在短时间里,王小慧做到的一切,再度令人惊讶。
  除此之外,她还应邀担任了上海安亭新镇建设的艺术总监,任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客座教授。名气大了,有不少文化交流的项目都来找她,在中德之间,她虽然也很怕挤占掉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却又觉得有一些是“舍我其谁”的,义不容辞。计划里,她还有许多事要做,慕尼黑要办双片展,她作为发起人之一,得去;柏林有两个展览,她也得去……同时在做着摄影、办展、写作、拍电影、开讲座、写论文、做设计策划、做文化交流等等工作,而且样样做得都很精彩———已经出版过20多本摄影集,办过10多次个展,她的电影短片《破碎的月亮》还曾获得德国影评人奖。她喜欢用一句德国谚语形容自己,是“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而且,她那丰富而坚强的胸膛里跳动的每一颗心都是充满激情和执着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