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
书法
游寿(1906~1994) 女,字介眉、戒微,汉族。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原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人气:22

喜欢:1203

关注:

+ 关注

壽長所歷識彌多

时间:2015-02-25   作者:沈鹏   来源:网络
     游壽先生生前,我曾投信向她請教詩書,卻無緣面識荊州,回想起來視為憾事。

       但從書法自身出發認識一位書家,卻又是最重要的。記得一九八七年的“三八”節,在北京舉辦中日婦女書法展。兩國書寫者都是女性,藝術風格各呈異彩。中國方面以游壽和蕭嫻年事最高,令人矚目。我在應約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今天有不少女書家不避艱辛,在孜孜不倦地筆耕墨壇。江南的蕭嫻與北國的游壽分別出自康有為、胡小石門下。蕭嫻與游壽歷經坎坷,如今年屆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氣磅礴,‘人書俱老’,當之無愧。”

       游壽先生當時寫的是一幅書條幅《友我婦女培育兒童》,楷法中帶有隸意,詞語中頗具古風。當時遊壽先生已八十二歲高齡,書風入於化境,老辣剛健中透露出浪漫天真。在這一點上,她與許多成就特出的老藝術家具有共同性。

        一九九四年,游壽先生仙逝,大家為中國書壇失去一位飽學而大覺者痛心。是年夏季,游壽先生的忠實學生王立民來北京到我家中,帶來了李俊琪先生所繪游壽像。聯想到九十年代以來,林散之、沙孟海、費新我等前輩先後謝世,一時覺得他們四位堪比商山之四皓,寫下七絕一首:“魚雁曾經數往還,遺容只向畫圖看。書壇商皓凋零甚,後繼當思一字難。”一九九五年,王立民寄來了他撰寫的《游壽傳略稿》,讀後更服膺游壽先生的人品畫品。

        我早年讀謝冰瑩的散文,在她著名的《女兵自傳》中,有一篇《海濱故人》的文章,記敘了她與游壽、謝文炳、郭莽西、方瑋德等人三十年代初在廈門共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的事。當時遊壽二十七歲,在廈門集美師範學校教書,謝冰瑩稱游壽與方瑋德“兩人都是詩人”,而且在這篇文章中寫了她與游壽在廈門集美師校教師宿舍裏徹夜長談的情景。方瑋德是著名的青年文學家,宗白華先生在《曇花一現》中說方瑋德:“提起他的白話詩,真是新文學裏的粒粒珍珠。”由此可見游壽先生早年與這群思想先進的文學青年從事文學活動的情況,那時,游壽已是名播江南的詩人了。

        其實,游壽二十歲時就被譽為“閩東四才女”之一,當時她在家鄉福建霞浦擔任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校長。她的高祖游光繹為乾隆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四年升任陜西道監察禦使。後辭官歸閩掌教福州鰲峰書院,林則徐為其最得意的門生。她的曾祖、祖父和父親皆為飽學之士,多有功名,真可謂:“學富五車家世風,清明瀟灑溯先宗”。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恩來總理以憂切的心情問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當今通識金文甲骨者有幾,王冶秋列舉各家,其中就有游氏。宗白華於一九七九年覆游壽書“歌德有詩云:‘壽長所歷多’,旬不虛也。雖‘京華景象新’,仍長念‘迢迢江南春’。”鼓勵游壽“望詩興長濃”,而幾年前游壽先生還被打入哈爾濱師範學院的“八大怪”之一,身陷“牛棚”。這樣一位通古達今的名士,卻被視為“一怪”,在邊遠的黑龍江清貧而默默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在我的腦海裏,以李俊琪的肖像畫為依據,仿佛看到游壽老人步履蹣跚而堅強地走過二十世紀。她是學者、詩人、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僅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認識,游壽先生堪稱本世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周俊傑先生說游壽先生“應是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人物”。由於多種原因,游壽以往不被國人熟知,但真正的金石不會掩蓋她的光彩,今後她的書法肯定會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久而彌珍。

        游壽先生的書法師從胡小石先生,游先生的畫風是李瑞清、胡小石這一脈碑學書派的延伸和發展。李瑞清是民國初年碑學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孫洵在《民國書法史》中稱“李派”為民國時期五大書法流派之一。李瑞清創辦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首開圖畫手工科,是我國最早在大學裏開設書法課的提倡者和實踐者,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李健皆出其門下。游壽先生在金陵大學讀研究生時,胡小石先生首次在研究生中開設《書學史》課。游先生常與同學一起到胡小石先生家中學習書法,耳儒目染,加之天資聰穎,終成為這一書派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游壽先生的成就,除了必要的社會條件外,有兩點我認為是最重要不過的。第一,學養豐厚。游壽從青年時代起,就在中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國立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圖書館金石部、國立中央大學等單位與梁思永、董作賓、曾昭燏等先生在一起從事上古史、古文字學、考古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留下了一批學術著作,又遍臨甲骨、三代金文、兩漢碑碣及北魏造像、摩崖、墓誌。可以說,在二十世紀,能夠像游先生這樣深入研習金石碑刻的書家為數不多。第二,甘於寂寞。游先生一生多磨難,顛沛流離,南北漂泊。抗戰期間隨丈夫由南京而四川,解放後又攜丈夫由南京至山東,由山東而東北。“文革”後,游先生已七十一歲高齡,這時身兼數職,勤於奉獻而從不以虛名求榮,視金錢如過眼雲煙,生活上甘於清貧寂寞。

        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遵從李瑞清“求篆於金、求隸於石,神遊三代、目無二李”的原則,究其書風屬碑學範疇,但是有一點應引起人們特別注意,這個書學流派書風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碑帖並究,以碑化帖”。與趙之謙不同,趙是以帖化碑的,所以二者呈現不同的風格。“李派”使帖的用筆堅韌,趙之謙使碑的用筆柔美。李瑞清特喜二王及宋四家,尤喜王鐸;胡小石則愛黃山谷行草;游壽更喜黃山谷與米芾。這種兼收並蓄的精神,無論對於習碑學帖者都值得借鑒。

       游壽先生半生南來半生北。移居北國後,是蒼蒼黑土地、莽莽興安嶺鑄就了雄渾遒勁、奇崛天真的書風和豁達大度的性格。
二〇〇〇年,正值游壽先生誕辰九十五周年,黑龍江省美術出版社欲出版《游壽書法集》,立民囑我為序,寫了上面的文字,尚覺不能達意,想起兩年前我曾有《追懷游壽女史四首》,由朱秀坤、桂雍先生刊於《書法之友》一九九九年第一期,今擇其《壽長》一首以為結語:
壽長所歷識彌多,胸腹詩書星斗羅。
奇字古文通者幾,遙知北國有姮娥。
 
 
壽歷經坎坷,如今年屆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氣磅礴,‘人書俱老’,當之無愧。”

       游壽先生當時寫的是一幅書條幅《友我婦女培育兒童》,楷法中帶有隸意,詞語中頗具古風。當時遊壽先生已八十二歲高齡,書風入於化境,老辣剛健中透露出浪漫天真。在這一點上,她與許多成就特出的老藝術家具有共同性。

        一九九四年,游壽先生仙逝,大家為中國書壇失去一位飽學而大覺者痛心。是年夏季,游壽先生的忠實學生王立民來北京到我家中,帶來了李俊琪先生所繪游壽像。聯想到九十年代以來,林散之、沙孟海、費新我等前輩先後謝世,一時覺得他們四位堪比商山之四皓,寫下七絕一首:“魚雁曾經數往還,遺容只向畫圖看。書壇商皓凋零甚,後繼當思一字難。”一九九五年,王立民寄來了他撰寫的《游壽傳略稿》,讀後更服膺游壽先生的人品畫品。

        我早年讀謝冰瑩的散文,在她著名的《女兵自傳》中,有一篇《海濱故人》的文章,記敘了她與游壽、謝文炳、郭莽西、方瑋德等人三十年代初在廈門共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的事。當時遊壽二十七歲,在廈門集美師範學校教書,謝冰瑩稱游壽與方瑋德“兩人都是詩人”,而且在這篇文章中寫了她與游壽在廈門集美師校教師宿舍裏徹夜長談的情景。方瑋德是著名的青年文學家,宗白華先生在《曇花一現》中說方瑋德:“提起他的白話詩,真是新文學裏的粒粒珍珠。”由此可見游壽先生早年與這群思想先進的文學青年從事文學活動的情況,那時,游壽已是名播江南的詩人了。

        其實,游壽二十歲時就被譽為“閩東四才女”之一,當時她在家鄉福建霞浦擔任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校長。她的高祖游光繹為乾隆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四年升任陜西道監察禦使。後辭官歸閩掌教福州鰲峰書院,林則徐為其最得意的門生。她的曾祖、祖父和父親皆為飽學之士,多有功名,真可謂:“學富五車家世風,清明瀟灑溯先宗”。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恩來總理以憂切的心情問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當今通識金文甲骨者有幾,王冶秋列舉各家,其中就有游氏。宗白華於一九七九年覆游壽書“歌德有詩云:‘壽長所歷多’,旬不虛也。雖‘京華景象新’,仍長念‘迢迢江南春’。”鼓勵游壽“望詩興長濃”,而幾年前游壽先生還被打入哈爾濱師範學院的“八大怪”之一,身陷“牛棚”。這樣一位通古達今的名士,卻被視為“一怪”,在邊遠的黑龍江清貧而默默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在我的腦海裏,以李俊琪的肖像畫為依據,仿佛看到游壽老人步履蹣跚而堅強地走過二十世紀。她是學者、詩人、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僅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認識,游壽先生堪稱本世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周俊傑先生說游壽先生“應是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人物”。由於多種原因,游壽以往不被國人熟知,但真正的金石不會掩蓋她的光彩,今後她的書法肯定會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久而彌珍。

        游壽先生的書法師從胡小石先生,游先生的畫風是李瑞清、胡小石這一脈碑學書派的延伸和發展。李瑞清是民國初年碑學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孫洵在《民國書法史》中稱“李派”為民國時期五大書法流派之一。李瑞清創辦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首開圖畫手工科,是我國最早在大學裏開設書法課的提倡者和實踐者,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李健皆出其門下。游壽先生在金陵大學讀研究生時,胡小石先生首次在研究生中開設《書學史》課。游先生常與同學一起到胡小石先生家中學習書法,耳儒目染,加之天資聰穎,終成為這一書派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游壽先生的成就,除了必要的社會條件外,有兩點我認為是最重要不過的。第一,學養豐厚。游壽從青年時代起,就在中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國立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圖書館金石部、國立中央大學等單位與梁思永、董作賓、曾昭燏等先生在一起從事上古史、古文字學、考古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留下了一批學術著作,又遍臨甲骨、三代金文、兩漢碑碣及北魏造像、摩崖、墓誌。可以說,在二十世紀,能夠像游先生這樣深入研習金石碑刻的書家為數不多。第二,甘於寂寞。游先生一生多磨難,顛沛流離,南北漂泊。抗戰期間隨丈夫由南京而四川,解放後又攜丈夫由南京至山東,由山東而東北。“文革”後,游先生已七十一歲高齡,這時身兼數職,勤於奉獻而從不以虛名求榮,視金錢如過眼雲煙,生活上甘於清貧寂寞。

        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遵從李瑞清“求篆於金、求隸於石,神遊三代、目無二李”的原則,究其書風屬碑學範疇,但是有一點應引起人們特別注意,這個書學流派書風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碑帖並究,以碑化帖”。與趙之謙不同,趙是以帖化碑的,所以二者呈現不同的風格。“李派”使帖的用筆堅韌,趙之謙使碑的用筆柔美。李瑞清特喜二王及宋四家,尤喜王鐸;胡小石則愛黃山谷行草;游壽更喜黃山谷與米芾。這種兼收並蓄的精神,無論對於習碑學帖者都值得借鑒。

       游壽先生半生南來半生北。移居北國後,是蒼蒼黑土地、莽莽興安嶺鑄就了雄渾遒勁、奇崛天真的書風和豁達大度的性格。
二〇〇〇年,正值游壽先生誕辰九十五周年,黑龍江省美術出版社欲出版《游壽書法集》,立民囑我為序,寫了上面的文字,尚覺不能達意,想起兩年前我曾有《追懷游壽女史四首》,由朱秀坤、桂雍先生刊於《書法之友》一九九九年第一期,今擇其《壽長》一首以為結語:
壽長所歷識彌多,胸腹詩書星斗羅。
奇字古文通者幾,遙知北國有姮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