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双
油画
雷双,女,1950年生,祖籍湖南长沙,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现居北京。本人为河南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院油画系创作研修班第五届毕业,此前中文系本科毕业。

人气:22

喜欢:1222

关注:

+ 关注

雷双“光之语”:一场不断闪光的展览

时间:2019-06-11   作者:搜狐   来源:搜狐

“光之语——雷双艺术展”展览现场

2019年5月2日,“光之语——雷双艺术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行,展览由夏可君策展、贾方舟担任学术主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因展出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到场观者络绎不绝,嘉德艺术中心特发公告将展期延长10天(从原计划的5月9日结束延至19日)。展览期间,艺术界及其他各界学者、专家莅临参观。

开幕式嘉宾合影

到场嘉宾合影

到场嘉宾合影

嘉宾观展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由陈东升董事长、寇勤总经理陪同观展

另外,在5月2日开幕式前的研讨会上,与会的批评家就这次展览和艺术家雷双的创作历程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场气氛异常热烈、活跃,诸位对雷双的艺术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研讨会现场

批评家贾方舟主持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女士在研讨会上发言

陶咏白:雷双作品中的两种形式

雷双是一个在封闭的世界中,不断挑战、不断探索、不断跨越,在新的维度上创作出新的绘画形态的人。她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从象征性表现主义跨越到到抽象表现主义。今天她以灿烂辉煌的业绩响誉画坛。

她的艺术,总体上是表现主义特色,其中蕴涵着书写式的写意精神,从花语系列对生命的感叹到抽象表现的《大自然的和声》《褶皱》《光寂》,将自然、天体对应人生的大格局思考,贯穿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作为一个女性,她既有坚强的意志力,又有缠绵悱恻的柔情;她既有丰富的感性直觉,又有严密哲理性的思考。她以严谨的结构,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学品格。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系教授、艺术文化学者曹星原在研讨会上发言

曹星原:“光”系列营造了一种“心波场”

在我看来,雷双的这些光是用自己心灵的色彩造型,给观者呈现一个她自己的内心之光。她是一位用光感在画面呼喊的艺术家。这些光既无固定形态,又无固定光源,恰好表现了她内心无所不在、无以所投射的一种纠结、恐惧和执着。你可以说她表现的是女性题材和心理;你也可以说她是无奈之下的女性的一种无言的无声的倾吐,或甚至连温度都没有的一种挣扎、但又无处不在。

光是艺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只有光在物体上的折射,物体才能显现形态和色彩。但是,正因为绘画中的光感是物体折射产生的视觉幻象,因此从古代到今天的油画中的光线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三面五调这种感觉也都是虚假的,是为了使我们看见画上要呈现的内容而刻意人为强调的一种语言,这是光学的语言、并不是内心的感觉、更不是思想的语言。她的“光”系列,营造了一个她的内心的心波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端廷在研讨会上发言

王端廷:抽象艺术的理性标准

在雷双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光寂”系列,这一组作品的个性更鲜明,既有光又有色,既有想象又有理性。她所谓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对螺旋形几何曲线的运用,这个特别别致。我觉得这是中国所有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式。我把这样的作品称为抽象,因为抽象是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揭示。而在中国有大量凭直觉靠感性作画的人,他们往往采用泼彩泼墨的方式来制作所谓的抽象画,画面呈现出天空的云彩和大理石纹理般的形象。这种形式是通过色彩自然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偶然性的形象,它仍然模拟的是自然界的外在表象,跟抽象艺术是背道而驰的。我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一点理性的话,抽象绘画还有什么价值?中国现在画抽象的人太多了,也导致抽象艺术变成了一个精神性极高,而门槛极低的一个领域,所以很多人以为画得不像就是抽象,甚至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也进入到这个抽象艺术这个领域中,把抽象艺术搞烂了。

因此,我仍然要强调抽象艺术的标准,强调抽象艺术的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讲,雷双的“光寂”系列,它给中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一个新的面貌,我觉得这甚至是一种突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上次雷双在荣剑展出的那个系列,还没有显示出这么鲜明的个性。抽象表现主义在西方已经变成了民俗化的一种绘画风格,现在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面貌非常不容易。那么雷双通过这样一种几何形的方式,为抽象表现主义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希望她将来在这个方向有更进一步的探索,或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在研讨会上发言

陈剑澜:雷双“意象”的主观性

看雷双的展览,我丝毫没想到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至少这次展览跟艺术家的性别是没有关系的。谈几点感受:

第一,意象或固执的主观性。今天展出的作品除“光寂”系列外,不必归入抽象绘画的范围,倒是可以用一个老词来形容,即属于“意象”绘画。这些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她不肯离开具象走向抽象的那种固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贯穿于展览始终。展览的题目叫“光之语”。在我看来,此“语”不在抽象而在意象。“光之语”是充溢于不同作品间的精神或意绪的流动性。

第二,表现。表现主义与抒情的差别在于,它是基于某种极端的体验,之后才有所谓艺术中的表现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不能仅凭冲动、激情或偏执的意念,最终要落实于形式。简言之,表现起于极端的体验,而止于理性和中道。

第三是东方精神。她2016年的《若夜光寻扶木》三联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件作品所表现的东方韵味,简单说,在一个“舞”字。宗白华曾经把中国的艺术精神概括成“舞”,即流动的韵律、节奏和力量。在此方向上,如何实现表现主义与东方精神更好融合,也许是她下一步要探索的话题。

最后是纯绘画性的问题。哲学或思想,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有一种发生学意义——我读了这些东西有所感悟、有所启发,然后我产生创造的冲动。现在,如果作品本身凭借其绘画性已经显示了其意义和深度,那些外在的东西是可以弃之不顾的。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策展人徐虹在研讨会上发言

徐虹:“花”的力量

我觉得“葵花系列”这部分作品能够代表雷双艺术的特质,雷双跟别人不一样,她带有自己的毛毛草草,风风火火的态势,带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代表了中国女性在变化多端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征。我们能从她的作品里感觉到她的烦躁,她对生命流失的惶惑和困惑,她对鲜血与生命的警醒和恐惧,以及她的敏感与勇气……艺术为什么打动人?它的情感从哪来?在这方面我要感谢雷双,她向我们确定地展示了不能确定的生命历程。

另外,雷双的这批抽象荷花系列使我看到了一个新的雷双。她用枯叶的肌理、放大的具体的细微的部、线条和光线的组合,以及反射的影子的超现实感等,画出了一个重新组合的大千世界,一种自然自在的具有更大格局的抽象画。中国的抽象艺术家到这个时候也就应该出自己的作品了。雷双画了很长时间的表现主义,几十年在技术、色彩、光影、结构中摸索着,现在是从“地上”到“天上”的飞跃了,从之前聆听大地的声音到现在拥抱宇宙,带着光亮的上部世界的希望,但也不放弃来自底部生命的所有质感和经验。她的抽象主义作品非常好,从肌理、颜色的运作和画面的安排上,她达到了自如的境界。从整个的结构上,雷双的抽象作品像是像会飞的物体,如一只只新生的蝴蝶,有昂扬向上的姿态,画面的背后有光影透过。“照亮”前行的”大蝴蝶”,具体看这些物体有机理的疙疙瘩瘩,不那么光滑,像布满了疤痕的有机体,带着温暖的记忆和伤痛的刺激,但就是这样它是生命的组合,有动感、有质感、有力量,是开放和流动的。雷双真的是打开了一个可以跨出去的空间,让痛苦、纠结沉淀下来,不怕承重,走向自由。衷心祝福雷双,一个自由的雷双。

批评家、策展人段君在研讨会上发言

段君:雷双作品中的“意志力”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雷双老师作品中的关键词“意志力”。第二是雷双老师的作品最后为什么没有走向肌理。第三,“光寂”系列很特别,我会进一步分析这个系列的突破性。

第一,这次展览很整体,大部分作品相对内敛,但是《红与黑》这件作品很有意思,它是展览里比较少有的、采取了直接对抗或者对立的一种形式。虽然其它作品也含有意志力,但是艺术家采取了一种比较衰弱的形象去进行隐喻,我觉得这是雷老师作为女性比较特别的地方。

第二,为什么雷双老师的作品没有走向肌理。从整体上看,雷老师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诗性方面,不是叙事性,所以我觉得她比较克制肌理,或许她想超越物象或物质感,因为肌理在现代主义的范畴内也是属于物质感的一种,物象则包括形象。我觉得她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界限,因此对于超越物象的目标促使她没有走到肌理这一步。

第三,“光寂”系列的价值。我之所以更喜欢“光寂”,就是对日食的圆形的光,以及有规则的折叠感的光更有兴趣。因为这种光有一种神秘感,她描绘的向日葵,包括所有的花,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母体感,缺乏归属感,通常都是流变,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有点像上古天地洪荒的感觉了,以至于她的作品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有更多的猜测。

所以我觉得“光寂”系列的作品是很有未来的,甚至要超越过去雷双老师所画花题材的全部价值。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夏可君在研讨会上发言

夏可君: 本体绘画

这个展览之所以用 “光之语”为题,这是因为雷双的绘画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绘画,是纯粹绘画意义上的绘画。油性绘画其所有的奥秘都跟光有关系,即光感、光的强度、光的色彩等相关。整个西方油画的来源是来自天空,天空是光的源头,所以整个西方文化的所有象征都来自光的哲学,包括抽象其实都跟光的表现有关。

第一,光首先是一种象征体系。在中世纪圣像画上是一个光圈,在梵高的《向日葵》中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但雷双的葵花或葵首,是一个断首、一个现代性的痛苦生命,那种折断的彻底性超过了男性,暗示出个体生命的疼痛和痛苦,体现出当代绘画罕见的品质。

第二,是光的明暗对比。光的明暗对比是巴洛克时代的基本语言。她笔下玫瑰花瓣的形态是白色的,而背景是黑色的,所以它可以把白色花瓣的旋转弧线表达出来,雷双绘画的基底平面一般都是黑色,暗示出深渊与虚无的深淵,如同她自己所言,这些花朵也是深渊边的疯狂舞蹈。其姿态既沉落又迷离。

第三是流光溢彩。雷双的绘画是一种油性的水墨画,比如《时间之镜》这个作品,背景处的白光在前景红色葵首的后面呼吸,包括“褶皱”系列作品上也闪烁着恍惚流动的光斑,她用一种模拟的自然形态来体现这种光斑,是一种流动的光感。

第四是光之花束,因为雷双作为女性艺术家,作为个体性的精神表达的时候,她把百合花用光来重组。但她把光的花束形状表现得像齿轮一样,具有尖锐感,有一种痉挛的幻美和疼痛感,这可能是她精神强度的一个体现。

第五,雷双也画了月光。她其实很诗性,也很懂诗歌,光的诗性在節奏与面紗上尤为体现在《若夜光寻扶木》上,笔触中流动中的呼吸与内在的融合,不只是撕裂与流散,但又如同面纱一般,有着花的形状与线条的呼应节律。

第六是光的光泽感,就是2018年一2019年的“光寂”系列作品,画出了宇宙的荣光和面容,我觉得这是宇宙的记忆,神圣又神秘,在这种光彩里面,还有一种回旋的节律感。

第七,雷双作品还具有一种新的东方性,除了油性的水性化处理,她把阴阳太极图的东方精神性和西方的神圣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宇宙是人类的永恒记忆,也是光作为灵魂的第五元素转化变形后展现的永恒感。

艺术家雷双在研讨会上发言

雷双致答谢辞

曾经有人问我绘画与写作对我来说有什么不同的魅力,我回答说自己作为一个创作者、表达者,画画这件事的魅力大于写作。作为一个接受者,文字将我的魂魄吸入其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无法分离;艺术作品则是外在于我的一个物来打开种种感觉。这样说来,作为欣赏者的我,文字的魅力更胜于绘画的。

今天研讨会听诸位的发言是我这些年来少有的体验,我特别在意你们每一个人严肃的批评和讨论,那即是对雷双的艺术多样性的理解,在此我作为一个文字语言的接受者感到很满足,同时它也使我达到了将画作公之于众的目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创作者的意图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解读者欣赏者在你的作品里看到了什么。以前我只觉得我的意图对我自己很重要,但是今天你们站在各自的角度,不只是解读我的艺术,更是从思想、从文字本身给我新的启示。我在意这些严肃的讨论,甚至比一般的视觉艺术家更在意这些,再一次感谢各位给予我这样珍贵的时刻。

(研讨会发言内容有删减,图片由嘉德艺术中心提供)

雷双《光寂系列之七》 2017年 114×146cm

雷双《红与黑》(1995喷薄—2013时间之环)

雷双《风动》114×200cm 2016

雷双《无题》2005年

雷双《光寂系列(3)》80×100cm 2017年

雷双《大自然的和声》114×400cm 2012年

雷双《葵首》146×228cm 2014-2015年

雷双《若夜光寻扶木》之二146×114cm 2014年

雷双《玫瑰三联》 60×150cm 1999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