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双
油画
雷双,女,1950年生,祖籍湖南长沙,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现居北京。本人为河南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院油画系创作研修班第五届毕业,此前中文系本科毕业。

人气:22

喜欢:1222

关注:

+ 关注

        雷双的油画创作大致上说并不与现实世界发生直接的联系。如果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角度考察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发现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许多艺术家始终执著于艺术对“现实”直接的投射和反映,相信现代性能够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现实本身,于是艺术的作用自然成为对历史趋向的反映与表达;二是执著于宏大历史进程的表现,执著于探究紧迫的民族和阶级冲突下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激情。这两者都与中国现代性历史面对的民族屈辱和社会危机紧密相连,是中国的历史必然和中国现代性的特点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中国现实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可利用的充沛资源,而根植于中国现实的奇景异观也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上具有明确的现实文化针对性。作为艺术家个人所表现为的经验性存在,更多的时候常常体现出某种精神的还原,折射着艺术家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在这种叙事过程中,艺术家们大多习惯于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现实性的时空中寻找历时性的记忆,以一种时间对位法来测度现实的变化,并由此表明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态度。这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是为最显著的表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受到国际艺术界青睐的原因之一。然而,在这一趋向的过程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其问题的普遍性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虽然在材料媒介上有些变化的尝试,比如以装置、影像、行为等新的方式,但在观念或方法论上依旧延续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路与态度,这是中国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困惑与焦虑相互纠缠的异常丰富而构成了中国前卫艺术的活跃与丰富多彩。这种对现实一对一的汲取缺乏艺术上的转化和超越,而流于一种廉价的所谓当代性的体现,或陷入庸俗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造成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一种表现现实题材的视觉泛滥现象。其实,现实的精彩往往超过了艺术家作品的视觉张力,而有些艺术家似乎缺失了在现实的形而之上艺术的超验性表现。

  而雷双的艺术如果说有着某种超验,是指她都是以描摹自然花卉的种种变化来附类聚彩的。她艺术的虚拟空间就是真实空间中奇妙的植物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复杂经历、情感、记忆的张力,画面的缥缈的虚幻性和花卉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精神的紧张,这种紧张的压抑其实就是显示了过往经验的针对性。这里的一切毫无疑问是“过去”,但却是如同自然之物的属性一样虚拟着过去。具体的各类花卉被抽象的色彩、笔触所笼罩就是她油画艺术展开的关键。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神秘性。我们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比如她的《日食葵》、《红色书写》等等,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儿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梦魇的记忆,所以给予并处理成有些萧飒、扼异的花卉中。从这一点来说,她又是非常真实的,她真实地表现了梦魇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这不仅是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依此来关注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的伤感情怀。雷双的“花卉”还有着一种“芳香”,她的《煌·向日葵系列》、《天地悠悠》、《盛开系列》等来自于她对人情感的眷恋,来自于人的精神。尽管很多时候,人本真的情感都被猜测,都被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转变所淹没,但它还是固执地存在、生长。如同雷双油画中各种花卉和缠枝的灿烂、诡异、谔谲,显得异常的丰富,却仿佛昭示着她在现实喧嚣中的一种谴怀、忍耐、坚守、抵御和希望。(冯博一)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