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筠: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时间:2019-02-04 作者:罗书银 来源: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沈瑞筠 艺术家照片提供:李三弦
导言:提起沈瑞筠,国内熟悉她的人可能不多。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国画家。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学美国,分别获得蒙卡利州立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两个艺术硕士学位。2010年回国至今担任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2016年10月15日,她在杨画廊举办了国内首次大型个展“层见迭,节外生”,引起了不少人关注。展览展出11件作品,集合了装置、装置动画、绘画等各种表现形式。沈瑞筠对“空间”、“虚实”充满了兴趣,这一切都源于她观看世界的方式,艺术家说:“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世界观。”
艺术家认为“人活在一个复合的状态中,每件物品和事件都是彼此相连,具有多种可能性,并且在不断改变之中。我把被拆散的元素在时间和空间里重组,试图创造一个环境,使观众在’经历’作品时联想自身的经验来作自我观照”。这种创作方式,它包括线条、光影与形象,各种不同的材料、 媒介及物品,目光、身体和空间的调度。与之对应的是一个杂乱的、复调的、不可规约的世界,一种面对世界本身偶然性的世界观,一种以此为机缘的艺术实践。
艺术家对此次展览作品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其作品表达的内容,更是进入艺术家创作背后思想,及其世界观的路径。
《白雪皑皑的小池塘》 2016 综合材料 14×58×34 cm
《白雪皑皑的小池塘》
沈瑞筠:这件作品被安置在墙体内,可以分别从墙的两个方向观看,主要表现了一种空间的错位和转换。我希望打破作品的虚实关系,在这件作品中,当你转换一个角度,原来的主角就会变成陪衬。另外我在下面画了很多水纹,物体的影子等,通过反光,让别人想象这是一个池塘。
整个展览里面很多作品都跟空间的错位有关,使观众可以转换角度来看世界,这是我做作品的其中一个原因,比如影子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反光也是,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是我艺术实践的一个方向。
《浅滩》 动画装置 2016 综合材料 28X46X30cm
《浅滩》
沈瑞筠:除了空间,我对时间也很感兴趣。我自己是画动画的。对我来说,动画是一幅会动的画,是我在时间上的实践。后来我把动画跟装置结合,《浅滩》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今年我去了热带雨林,很喜欢那个地方。其实自然界里面很多东西都是相互作用的。《浅滩》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件作品中,花开完了掉下来又变成另外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另外,我还做了鸟的动画:鸟飞出来又消失,通过动画的方式制造了一种幻象。
这里面的动画有些是我一帧一帧画出来的,比如鸟,有些是我拍的,比如水。整件作品让人去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象?以及我们如何认定真实。
《天圆地方》 2016 综合材料 27X27X20cm
《天圆地方》
沈瑞筠:这件透明球的作品最早是08年开始做的。那年上半年我住在法国,看了很多文艺复兴的花园,产生了创作兴趣,但这些花园都是几何形状的。刚好那年我回国去苏州玩,发现苏州园林很有意思:每转30度就能看到一个新景观,即“移步换景”。于是我就想做一个作品可以从360度看都不一样。09至10年做了这个透明玻璃球作品后,今年又完善了一下,做了里面的骨架部分,成为展览的这件作品。
《春暖花开》,1060×950×430 cm 综合材料,2016年。
《春暖花开》
沈瑞筠:这是一个大型的空间装置,要鼓励所有人走进去看。空间是由四面玻璃围成的,我采用的是单透玻璃,首先从外面可以完完全全看到里面的景象,但从里面看是会反光的,产生一个负的形象。另外,我在外面的墙上画了一些画,这些画本身是可以单独成立的,同时又可以透过玻璃与反射在玻璃上的景象交叠成新的画面。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相互关联。
《春暖花开》,1060×950×430 cm 综合材料,2016年。
这件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细节,比如地上有些影子是我画的,还有角落的鸟,不起眼,但会成为不经意间的惊喜,观众可以慢慢去发现。
同时,这件作品还保留了杨画廊上一个展览董大为个展的痕迹:空间上半部分是用纸盒围起来的,纸盒是上个展览留下来的。一是和之前展览的对话;另外纸盒跟下面的玻璃整洁、漂亮形成对比。这种冲突是我很感兴趣的。
《天鹅湖》 2016 综合材料 300X300X250cm
《天鹅湖》
沈瑞筠:在《天鹅湖》这件作品中,就体现了一种矛盾性。一开始我想表达一些模特的形象,很巧的是,我发现我在阿姆斯特丹色情博物馆里拍的一些妓女的动作和模特是相似的。然而只是一点点偏差,一个成为高贵的模特;一个变成低贱的妓女。
作品取名《天鹅湖》,看起来是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但作品里面又加入了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这就是我对世界的理解,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两面性的。
《回音》 2016 墙上水墨 600X1400cm
《回音》
沈瑞筠:这件作品是基于上一个董大为个展来创作的。我本人不认识他,根据杨画廊提供的三段录音:作品讲解、开幕式现场、开幕晚宴的内容,我来猜测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把听到的内容画在墙上,但有时也听不清究竟在说些什么,比如开幕式,吃饭的时候,环境比较嘈杂,常常画着画着就走神了,然后看看周围的环境,发现了798那个很高的烟囱,于是就把它画了下来。
走神的时候,艺术家根据798的烟囱画的画。
所以我画下来的肯定不是那个展览的全部,而是从里面挑选了跟我关联的东西。观众看的时候估计也可以从我挑选的内容里再找到与自己关联的东西产生联想。比如汪建伟老师在看到这件作品时就说:“这是声音的影子。”我觉得这种解读很有意思,充满了诗意。
《下滑》 2016 综合材料 45X120cm
《下滑》
沈瑞筠: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是专门在画廊的墙上开了一个窗,这个窗的大小是按照作品的比例做的,刚好可以从画廊外面看到这件作品,形成一种景中景,让作品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了联系。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中有一些动画装置结合的作品,在技术上是怎么样实现的?
沈瑞筠:里面有很复杂的结构,是故意藏在墙里的,怎么运作的要保密。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的运作也是很复杂的,我们只是看到了它简单的表象,里面实际是如何运行的没有人知道。
《战争》 2007 绢上墨和蛋彩 61X76cm
雅昌艺术网:整体来看,你的作品比较强调多层含义,多种解读?
沈瑞筠:是的,比如我的绘画作品,都不是确定的形象,我更不愿意去解读它,而是希望观众自己解读之后告诉我看到的是什么。像《战争》、《湖》、《辱骂》、《故事发生在山的那边》等都是这样的。我留出了一定的空间给观众自己进入他们的内心,去解读自己的世界。这也是我做作品很大的特点。比如作品《春暖花开》、《天鹅湖》都是鼓励观众进入一个空间观看,我只是制造了一个场域,观众进来读到的是自己的东西。
《辱骂》 2009 绢上水彩、蛋彩和水墨 43X51cm
《故事发生在山的那边》2008 板上透明胶片,铅笔,胶 152X114cm
雅昌艺术网:很多作品似乎是基于你对现实的感触,但你是如何完成作品形式上的转化?比如看你的作品,会感觉其中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雕塑等元素。
沈瑞筠:这些元素都不是故意的。我本身学的是油画,后来又做动画。所以其实一直是在西方的艺术体系中。我没有学过国画,中国画传统的影响可能是从我父亲那儿来的,他是一位国画家。但比起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式,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东西方对世界的认知确实是不一样的。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讲“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是可以交错的,是一个有机互动的关系。而西方的理解要不是人应该保护自然,要不就是人可以改变自然,战胜自然。两种态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对我的影像很大,同时也体现在了我的创作中。
《湖》 2009 卷上水彩、蛋彩和水墨 43X51cm
《湖》
沈瑞筠:这件作品背景是一个美国女士兵在羞辱伊拉克战俘的事件,我04年在美国看到这个新闻,对我刺激很大。当时是我在美国的第二年,感觉这是一个平等、正面的国家,但突然出现这个事情,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其实还有我不知道的一面。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