怿思通理,从心所知
时间:2018-06-26 作者: 张猛 来源:艺术家
宗晓丽初次引起我注意是她大学一年级教学检查中的几张线描临摹,她的线条飘逸而松弛,带着灵动与喜悦,一点没有初学者的笨拙与拘谨。后来做为班主任一直带她到本科毕业,而后她又如愿应届考上唐勇力教授的硕士。她在美院学习的七年我一直是了解并关注的,可以看到她的勤奋与持续的进步。不得不说的是她在大二时就一直尝试着进行创作,把写生作品化,而这种有益的训练让她本科毕业创作《夏日香气》获得学院大奖同时被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更获得资深藏家的关注,这对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硕士阶段的学习让她的画面有了一些改变,但是并未改变她对“唯美”的追求。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她尝试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理想的融合。在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与形式语言上都进行了探索,但她的绘画语言依然比较简约单纯。画面中安静平和的花鸟和与世无争的园林景致,成为了她画中的主要元素,这正好消解了都市喧嚣而紧张的生活节奏,看上去很平静很舒畅,或许这种单纯正是画家个人的解脱方式。当今城市生活越发与自然疏离,传统中国画一直视“天人合一”为永恒,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云吞雾绕成为境界的外在形式,同时也是画家自我情怀的绽放。
宗晓丽在面对古人今人西方东方的纷扰中逐渐确立自我摸索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她用看似寻常的方式表达出绘画语言有了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没有特殊技法只是沉醉于传统的墨,色,水的层层渲染,使得画面气息趋于柔韧和细致,她的绘画视角依然在遵循传统中国画的审美趣味,像是她与自然与古人的对话,小溪石桥,曲径通幽,云水相拥,完全是一处无尘的世界,其空灵的画境让人心动。她画中的女孩好像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这不是说生活中的距离,而是审美上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为她的作品增加了一些历史的薄雾,也是宗晓丽在自己知识结构上建构了她的“当代仕女”之梦,亦可能是她对某种生活的向往对某种情趣的追求。如果我们能够身处于这种典雅的情境之中,那生活确实是别有味道的,这种充满文学气息的叙事方式体现了画家有品味的诗情。
宗晓丽让传统的图式人性化,赋之清新典雅的韵律,让观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天然。在我看来,她的作品特点就是“因心造境”,她的绘画状态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流,虽然人物形象是来自生活的感受,但落实到建构画面时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在意识的流动中解构和转化她所追慕的宋人之境。这些经典的宋画被打散重组挪用,不受理性的控制也不受现实的束缚。宋人的美学符号似蒙太奇一样对现实空间异化,对传统的空间观与审美观强化,形成了即传统又当代的形式美感。一如作品《宋之韵》等,旨在把自己对宋人高洁典雅之美的体会表达出来,也反映出她自身沉醉于其中并流连忘返的情怀。古人之境与今人之情的自然契合,形成了她独特的画面特征。
宗晓丽没有象当下某些流行的工笔画样式取消了“线”,削减传统所强调的“骨法用笔”。她知道自己的长处是用线,并且坚持延续传统的勾线赋彩。因为线最能展现画家的情感,色彩最能体现画家的敏感。她量化的色彩使画面充盈丰富,形式上崇尚古人经典佳构,借境生境的上古情怀加强了画面品质和视觉经验的保障,这种体验和实践又注入了当代意识和个人情怀,对传承性的研究与探索也使她的作品有了鲜活感,有了意境,她画中的“境”依心而造,别有一种中国式的超现实之境。
由此可见,宗晓丽的“梦境仕女”是将现实与传统联系起来的唯美世界。在清逸轩朗中流露出她对传统审美哲学的领悟,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亦真亦幻的视觉体验。在一种单纯的意识流变中让工笔画散发出诗意的表述。
张猛
2016年7月于见山草堂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