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谁能如你一世漫长,又一生精彩
时间:2018-04-10 作者:虢雪 来源:搜狐
虢雪
-01-
鲁迅笔下“高门巨族的精魂”
6岁命运开始逆袭
1900年,初春的北京依稀还有一丝料峭的冬意。
无穷的新生命却酝酿其中,要为这盛大的春天带来非凡的气象了。
柳色萌蘖,紫藤启蒙。
一个名叫凌叔华的漂亮小女孩儿,在朱门深墙中出生了。
苏雪林说:“叔华眼睛清澈,带着一点迷离和恍惚,我顶喜欢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徐志摩更是将她比作“中国的曼殊菲尔”。
她是民国文坛上光芒万丈的公主,更是民国那群奇女子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凌叔华)
父亲凌福彭,康有为同榜进士,点翰林。曾担任顺天府尹(北京市长),领直隶布政使职,官居一品,后受袁世凯赏识,在北洋政府担任议员要职,可谓平步青云,官运亨达。
(凌福彭)
凌福彭共有十五位子女,在这群子女中,侧室所生行十的凌叔华并无特殊之处。似乎是冥冥之中就已注定,凌福彭对这个小女儿格外疼爱。
深宅大院,其深似海,长在其中,繁华云烟一幕幕过眼,叔华虽幼,却知冷暖。——三娘公然包养男子,诸位小娘之间明争暗斗,就连兄弟姐妹之间的情分也显得格外淡薄……
正是亲眼目睹了这些繁华与疮痍,才有了此后《古韵》的创作。
鲁迅评价其人其文时称:“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不言同……使我们看见事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惊魂。”
凭借《花之寺》《酒后》《古韵》,凌叔华的才华展露无遗,成为和林徽因、冰心并称于世的民国“文坛三大才女”。
(凌府)
6岁那年,凌叔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一天,凌叔华在花园中用木炭在白墙上涂鸦,这一幕刚好被前来凌府拜访的画师看见,他随即意识到这个小女孩儿身上的绘画天赋。当即对凌叔华说:“你有天才,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个老师!”
凌福彭得知女儿的绘画天赋后大为惊喜。凌家是书香门第,祖上更是丹青大家,凌福彭本身就精于辞章,并对丹青用工甚大,堪称是京城风雅第一人。他和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等画坛大家交往甚多,还曾亲自组织“北京画会”,家中文人墨客,出入频繁。
就这么,凌福彭让女儿拜在艺术名家、慈禧御用画师缪素荺门下接受启蒙,并得到齐白石等画坛大家的指点。与此同时,她的英文和国学由学贯中西的辜鸿铭教授,书法则由康有为教授——顶级名师团队,为后来凌叔华在文学和书画领域的非凡成就夯实了基础。
(凌叔华的工笔画)
6岁之前,三娘的丫鬟都敢扯她的辫子,踩她的鞋子。
6岁之后,她的艺术天赋被父亲察觉,单纯的喜爱多了一层被寄予厚望的期待。
至此,凌叔华成了兄弟姐妹15个人中,唯一一位能随父亲见客会友的千金大小姐。
-02-
傲娇姿态拜师周作人
“新月盛会”崭露头角
19岁,凌叔华进入天津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和她同窗的有邓颖超及低她一届的许广平;1922年,她入燕京大学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彼时冰心正在燕大读书,鲁迅胞弟周作人任教“新文学”。
此时,文坛流行一股“小说救国”的思潮。凌叔华也在这样的思潮下跃跃欲试,可是,在小说创作上,她仍旧青涩稚嫩。于是,便萌生了拜新文学领袖之一的周作人为师的念头。
大小姐就是大小姐。
她在拜师信中无不傲娇地说:“如果你不同意,就是阻止这个世界了解中国女性的所思所想。”
这封魄力和胆识超群的信,还真震住了周作人。
(凌叔华和父亲招待外国朋友)
要知道为了挤进一个圈子,就连世家小姐们都要付出许多努力——只上过中学的赵四小姐通过跳舞嫁了金龟婿,读完大学才以才女的身份跻身社交名媛圈子的陆小曼,远渡海外留学的林徽因、冰心,就更别提挤破脑袋才打入文学圈子的草根作家萧红——凌叔华的成才之路,平坦顺利的有点不可思议。
有了文坛大佬周作人的背书,凌叔华的处女作得以顺利发表,并逐渐为文坛所瞩,后来一跃成为五四之后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不得不说,凌叔华的学习和成名之路,几乎是那个年代名门世家子弟的成才范本。
1923年,“新月社”成立。
几个月后一场盛会即将拉开帷幕,而两位风华正茂的绝世才女的闯入,也在此次盛会之后悄然掀起涟漪,继而将整个文坛搅的天翻地覆。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梅松竹三友)
1924年4月,“新月”本尊泰戈尔访华。为了迎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的文化精英们显示出极大热情。徐志摩亲往上海接机迎诗翁到京。在前门火车站等候的有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辜鸿铭、林长民……
同留学过欧洲的林徽因、徐志摩全程接待泰戈尔。
一时间,“松竹梅”三友的美名传播海内。
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有了婚约,但她不避嫌,同徐志摩全程搭档,可见这位才女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煞费苦心。
万万没想到的是:中途忽然杀出一个凌叔华。
作为燕大的代表,连给泰戈尔的请帖都出自其笔下,整个活动自己却没露过一次脸,反倒是林徽因出尽了风头。
凌叔华不甘心。
那天下午结束了所有的公众活动后,凌叔华便和一位画家朋友建议请泰戈尔到凌府花园参加笔会,竟得到了赴约的回应,一同来到凌府的还有徐志摩和陈西滢。
在 “大小姐的书房”,众人领略到了书香世家出身的凌叔华的魅力,凌叔华在自己的主场左右逢源,不仅得到了泰戈尔的“凌叔华的才气,比起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褒扬,更同时吸引了徐志摩和陈茜滢这两位大才子的目光。
凭借这个华丽的出场,这位千金小姐正式出道,成功跻身文坛。
-03-
才女才子惺惺相惜
八宝箱公案轰动文坛
凌府的春日集会之后,徐志摩和陈西滢就成了经常登门的贵客。
不久,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读书,徐志摩不免惆怅,告别京华,追随泰戈尔访问欧洲。
期间,他和凌叔华开始了频繁而密集的通信。
半年当中,徐凌通信80封,平均两日一封。
徐志摩在信中写道:“我给别人写信总不自然,给你写就得到了真的解放,因为你懂得。”
似乎是友谊之上,恋爱未满,其中种种,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陈西滢留美博士的“光环”深深吸引着凌叔华。她和林徽因、冰心齐名文坛,但前两者都有留学欧美的好看履历,唯独自己没有。
陈西滢的到来,可以让她打破这种不平衡。
(陈西滢和凌叔华)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不久后,凌叔华和陈西滢也迅速举办了婚礼。
陈、凌的结合出乎所有人意料,但凌福彭显然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把28间房的后花园给了女儿做嫁妆。
对此徐志摩说:“怎么陈源和叔华都闷闷不乐,他们才结婚两月。”
鲁迅则更为直接:“陈茜滢娶了个有钱人。”
不管两人的结合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的婚姻仍旧走到了最后。
鲁迅和陈西滢此时正持续笔战,到了后来这场笔战简直沦为了正面的人身攻击而不得不由胡适之出面叫停(至此胡适、鲁迅断绝来往)。陈西滢无法再在京华立足。
1930年,他携娇妻赴武汉担任武大文学院院长。
(徐志摩)
虽然,凌叔华和徐志摩都各自成家,但他们之间始终有着特殊的情谊,徐志摩更对凌叔华有着天生的信赖。他把“八宝箱”寄存在凌叔华处。这个箱子里有《康桥日记》,写了他初识林徽因的心境,又有写给陆小曼的情书,其中不少骂林徽因的内容。
1931年,徐志摩为了到北京给林徽因的讲座捧场,中途飞机坠毁,不幸罹难。
新月领袖英年陨落,震动文坛。而他留下的八宝箱迅速成为各方争夺的重要遗物。
凌叔华说她把箱子交给了卞之琳。林徽因要,是因为里面有《康桥日记》,陆小曼要是因为这是丈夫的遗物,一时间搅起一池春水,胡适也想看,不得不以出版徐志摩全集为由,请凌叔华将把八宝箱交出来。
可林徽因拿到的《康桥日记》只有她和徐志摩相识之后的部分,最重要的前半部分却不见了。凌叔华称:交出八宝箱已违背当初承诺。现在背约交出了文稿,再无其他。
林徽因大为不满,她写信给胡适,表达不满:如果不是因为陈西滢,谁会跟这个女人一起玩儿?
这背后,是难以逾越的圈子法则。
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凌叔华的丈夫陈西滢,看着自己的妻子为了别的男人而不惜明争,不知当作何感想?
-04-
轰轰烈烈的异国爱恋
一代才女落叶归根
随着圈子和眼界的不断提升,凌叔华在文学和绘画领域上到了一个新台阶。大学期间,她的画技就已经达到“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的境界,美学大家朱光潜评价:“在这里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
文学的力量也逐渐在她体内积聚。
1925年,奠定她在文坛上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引起关注。从此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新月》《晨报》《文学杂志》……她成了《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新月派主要的小说作者。
1928年,她的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出版,在国内甚至日本都引发极大关注。
到武汉任教后,她和袁昌英、苏雪林有了密切交集,结为莫逆,被称为“珞珈山三杰”。
谁会想到,凌叔华遇到了朱利安·贝尔。
这个在武大执教的“布鲁姆斯伯里派”重要诗人,朱利安的姨妈来头更大,正是世界文坛的大佬伍尔夫。
(凌叔华夫妇和朱利安)
朱利安英俊潇洒,深深吸引了凌叔华。
很快,在写往英国的信件中,朱利安承认她爱上了这个美丽且才华横溢的东方女子。
“她敏感而细腻,聪慧而有教养,有时还有点使坏。”
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35年冬天,朱利安给母亲写了10封信,信中详述他和凌叔华的感情进展,“她说,她过去没有爱过。”
一语挑明了她和陈西滢之间的那些隐衷。
而这一切,早有伏笔。
1935年元月,凌叔华恩师克恩慈去世,她和朱利安回到北京。
凌叔华带朱利安去见了京城的名流,朱利安见到齐白石后,称他是中国的“马蒂斯”,他们和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进行会面。
这中间,凌叔华为了取悦恋人,甚至摘掉了眼镜,去烫了头发,还化了妆。
短暂的甜蜜之后,双方起了争执。
凌叔华想和朱利安结婚,但后者并无此意,并和另外两个女子保持暧昧。两人的绯闻逐渐在象牙塔内传开,凌叔华为了让朱利安答应结婚,甚至准备了老鼠药和蒙古刀,如果朱利安不答应,她便上吊自杀。
终于东窗事发。
(烈火情人朱利安)
1935年10月,陈西滢给凌叔华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离婚,要么分居,要么和朱利安一刀两断。凌叔华选择了最后一种。然而,没过几天,陈西滢来到朱利安住处,当场撞见两人幽会,一怒之下,砸了朱利安住处的窗户。一时间满城风雨。
朱利安不得已只能离开,回到英国。
此后他和凌叔华在香港又曾密会。
“我的爱人在她那冰冷的被窝里入睡……哪儿才有上天的恩惠,美丽的生活……”这是朱利安写给凌叔华的诗。
1937年7月,朱利安死于马德里保卫战,这场持续了16个月的爱情,画上了不完满的句号。
(1949年凌叔华和李四光等在北京)
此后,凌叔华逃避和陈西滢共同生活。武大迁往重庆时,她以母亲病危为由回到北平;陈西滢出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在巴黎工作,她以巴黎物价太贵为由,和女儿居住在伦敦。
(武大集会,一排右三为珞珈山三杰)
苦闷的岁月里,凌叔华以英文创作了长篇小说《古韵》,这本小说以她的童年为蓝本,描写了“高门巨族”的真实生活,在英国甫一出版,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古韵》热。
英国读书协会评它为当年度最畅销的作品,《泰晤士报》特别撰文加以介绍。
凌叔华因此驰名于国际文坛。
同时,凌叔华和伍尔夫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其才华受到了伍尔夫和英国桂冠诗人萨克维尔·韦斯特的赞赏。《古韵》就是在伍尔夫的指导下写成的。被伍尔夫誉为“令人陶醉的作品”。
(凌叔华陈西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异乡漂泊久了,凌叔华落叶归根的想法就愈加强烈,她不快乐。她是深深爱着祖国的,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地质学家李四光归国遇到阻拦时,凌叔华夫妇立刻通知他让他离开所在的旅馆,管中窥豹,她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1970年,陈西滢因中风抢救无效去世。
凌叔华寂寞踌躇,飘荡在海外,平日她抚琴作画,摆弄花草聊以为乐,时不时飞回北京,探亲访友。1984年秋天,她在伦敦遇到萧乾时说:“我生在北京,尽管到西方三十几年,我的心还留在中国。”
(作画中的凌叔华)
不久,她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染上重症伤寒,又饱受乳腺癌的折磨。1989年末,意识到时日无多的凌叔华由女婿秦乃瑞陪同,飞回北京。
(凌叔华最后一次游北海)
5月16日,她最后的遗愿得以实现——躺在担架上游了美丽的北海公园……
九十春秋,风雨飘零,和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一样,凌叔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那些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成为永远的记忆,终将为后人津津乐道,那些传奇而又精彩绝伦的文字,也终将被后来者所追慕。
1990年5月22日下午,凌叔华的追悼会上,中国外交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港督卫奕信,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邓颖超、冰心、巴金都献了花圈。她的骨灰被送到无锡惠山脚下,与陈西滢合葬……
写到此,我仿佛隐约瞥见了那个民国小公主渐行渐远的惊鸿之影:
恐怕这世上再也没有哪个民国女子能像凌叔华那样,一生如此漫长,却又如此精彩……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