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娜
油画
夏俊娜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 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师从闻立鹏、葛鹏仁、王玉平先生,探索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校期间习作、创作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1995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

人气:6

喜欢:1567

关注:

+ 关注

站在时代的肩膀上——画家夏俊娜的艺术探索之路

时间:2015-02-25   作者:韩伟华   来源:《夏俊娜-生命的丰年》

   在“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的参展画家中夏俊娜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借此,当时台湾的《艺术新闻》杂志以在“从李铁夫到夏俊娜”为口号来概括中国百年油画的历史承继性。这在当时来看的确是一个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让人们清晰的意识到这偶然当中所蕴藏的必然性。因为夏俊娜现象在当下所反映的社会普遍意义已使她真正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了。
  遥远的历史,被文明所滋养的东方大国——中国向来是不缺乏自信和志向的,悲剧的上演也只是在清王朝晚期才得以显现。在那个混乱的历史时期,一个原本心存傲骨的大国精神在悄悄的改变了。处在时代的悲情时刻,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教育救国在当时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首选。艺评人李小山在读到此一段历史时就感叹当时的艺术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太重,那是决非现在出国的学子所能感受到的。在中国第一批赴法学习西方美术的留学生中,就有夏俊娜家族中可查最早从事艺术的舅祖父李景开(回国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同船前往的还有中国杰出的革命家周恩来。久远的历史使舅祖父李景开在夏俊娜的记忆中只是一个存档的事件,虽然在艺术上他们没有勾通,但我想其中的联系是存在的。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早期从海外留学的艺术学子带着西方的“先进文明”归国后在国内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在艺术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林风眠、常玉、徐悲鸿等前辈画家的努力得到国内与海外的赞同,是战争打乱了原有艺术的进程。新中国之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艺术事业,“八大美院”成为官方师资的重要教育阵地,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画家夏俊娜出生在“红色浪潮”的文革年代,在父母庇护下特殊年代并没有给童年的她留下什么创伤。在画家的记忆中,七十年代的内蒙古植被还没有被破坏,由于父母均系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刚好在当地找到了“用武之地”。为地方做了很多有宜的工作,也得到了人们尊敬。所以在夏俊娜的童年记忆中,当时的内蒙古都是很美好的景象,就像《圣经》中描述的人类伊甸园一样。夏俊娜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很早就被喜爱文艺的父亲发现了,在1984年举家迁往海滨城市威海时父亲为她寻找了美术启蒙老师丛建子先生学习国画人物。这一相对于世界而言的特殊画种在中国大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应该是夏俊娜艺术的一个伏笔,笔者以为在后期成熟的夏氏作品中这种顽强的民族文化被凸显与此是有很大原因的。
  一个人人生的转变是带有某种机遇性的。1987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的夏俊娜验证了上面这句话。这并不单单是指当时的附中具有的“贵族”式的艺术教育体系,更为重要的是1989年申玲从美院毕业分到附中来任教,夏俊娜成为申玲的第一批学生。作为教师的申玲同时也是中国“新生代”画家的重要代表。文革过后从“星星画会”到“八五思潮”前卫艺术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强势力量”。这深深影响到申玲等一批具有严格传统学院背景的青年艺术家,一番取舍过后“新生代”完成了对“八五思潮”的以学习和借鉴,以及对西方艺术派系主脉的改良,强调了艺术家作为个体对人生对时代的真切感受。申玲在绘画领域的探索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并以强烈的感染力反映到社会中。此时美院附中时期的夏俊娜仿佛在这位新教师的身上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这种影响更激发了属于所谓的“天赋”的东西。在画家的回忆中当时申玲很友好,很高兴地接受了自己。追忆过去画家夏俊娜描述到:“我如影随形地跟着她(申玲)。课余她带我出去画速写,我们跑遍了东四一带的发廊,她画了大量的素材,创作了《发廊》系列作品,那些巨大的油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我仿佛突然看见了阳光,呼吸着清晨的空气,一切都在瞬间改变了,我知道原来画也可以这样画,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
  如果再提到附中时期另一位重要“教师”的话,那就是学校的图书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印刷出版业远不及现在的繁荣与多元。专业的艺术类图书在社会上少之又少。而与此相反附中的图书馆成为了年青画家夏俊娜求知的重要阵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到图书馆看书远比上文化课重要。因为课堂上是教授知识,而图书馆是学生自发的汲取。在一本本的画册中,夏俊娜培养出了画家“读图”的本领。在画面的经营中她与南宋的马远对话,在色彩的处理中她与纳比派的维亚尔达到了共鸣。日本浮世绘喜多川歌磨的魅力不仅仅只影响到了荷兰的凡高,夏俊娜更使它们同中国福建的桃花坞年画关联到了一起。当下的画坛,梦想一夜成名的“伪画家”们往往取抄一点,就觉得是找到了通往艺术殿堂的钥匙。其不知,艺术家的培养是需要多么广博的文化涵养来做支撑啊!谈到夏俊娜此时期的另一个爱好诗词小令却具有很大的私秘性。其私秘程度直至画家在艺坛走红十年还不为外人所知。这也完全是画家的遣情自娱,但此自娱在作品中的流露恰恰表现了画家的心声。此时期各个时间段不同的探索就好像艺评人提到文革过后中国人用二十年走完了西方人用一百年才走完的现代主义历程一样,画家兼容并蓄的历练阶段就像日食五谷杂粮而成长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刚刚提到的这种情况也是有时代共性的,当今的学院学子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人家共有的资源如何去利用成为摆在你面前的第一任务。
  大学时期的夏俊娜选择了油画系四画室。这是美院教育中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九十年代早期美院环境艺术氛围浓郁,教学态度较以前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画家夏俊娜较早就显示了对事物的敏感性,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自己的视觉造型及色彩系统。笔者以为这看似“突然”的蜕变,其实是通过了蛹中将近十年的渐悟而得到了蝴蝶的美丽新生。从附中到美院的画院教学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八大美院在新中国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国家力量的培养,夏俊娜已成为当下国家艺术高度的坐标,油画传入中国百年后成熟的标志。
  夏俊娜的大学教育在1995年结束了,但这对于她的艺术生涯来说却是刚刚开始。画家同年创作的作品《女孩之一》真实纪录了此时的状态。对于这段经历,在画家的文字描述中说到:“1995年、1996年、完全凭着一种年轻的力量,没有什么输不起,就画呗!很有体力。”在这种率真的掩护下,我个人认为画家的作品却是存在着审甚的推敲的。在此幅180厘米乘以180厘米的大画中我们还真不易找到可资对应前辈先贤的影子来。在看似天意的构图用色中已呈现出了经营的法度。在笔者和画家的聊天中,我曾不止一次听到关于谢赫六法的提及。笔者认为在24岁的时间段上,画家已经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处理画面了,甚而可以来谈个人色彩体系的建构。
  当画家在回忆中提到1997年至2000年时,特别提及这中间有一段反思的过程,总希望能沉静下来,因为自己看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刺目的缺点,一些显而易见的庇漏。画家说:“我想是因为我在这方面欠缺一些能力,或者是能量。”当一幅作品放在你面前时,每个人对于作品本身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笔者就此问题没有与画家沟通过,所以不能清晰知晓这些“显而易见的庇漏”呈现在那里?我想或许是此时期的作品在探索的过程自然或不自然中带有其它的影子。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等外人说话,画家心里已经是最清楚的了。像《稻草人》、《城市边缘》等作品中巴尔蒂斯的语言带上了容易识别的印痕。甚至在同年的作品《自画像》上也显露出中国艺术家朝戈的影响。朝戈的造型语言在九十年代末期已演变为一种准学院的审美系统,而夏俊娜又是美院油画系的毕业生,本来这种“语言”上的借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要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时,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画于2000年的《骄阳》也是一件大家比较熟习的作品,画中维亚尔和博纳尔的影响却显而易见。但在这些显而易见的作品下面挡不住的是人们对这位年青画家的喜爱。而把这些作品抛开细部总体来看,又到处都有夏俊娜的味道在里面了。以笔者的观点来看,这个可爱的过渡与实验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艺术家不能跳过去的必需。
  2000年以后的夏俊娜自认为从技法与心智都已趋于成熟。于是另一条主线开始从隐藏变为主脉。如果说《荷塘月色》的创作只是画家妹妹无心的一句问话,那么《唐宋人间》就一定是严密蓄谋的结果了。拿《荷塘月色》为例,如按硬性归类可把它划归中国花鸟画一类。如按西方的艺术体例来分就是静物画。但画家所选择的题材是荷花这本身就有问题存在了。荷花在中国的传统水墨画中处处可见,中国人也积累了在画面“处理”上的很多方式。更主要的是从画面的经营来看画家也有意识地去靠近了这种“物我合一”的东方人生哲学,即我画的荷花即是我个人。借物抒情,仿同文人借诗言志一般。而如此一来就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以解剖、透视为依据的自然科学形成了距离。画家好像更看重的是“马一角夏半边”所营造的“小中见大”的雅致。而作品《唐宋人间》就又是另一种意境的追求了。满幅的华丽中呈现着冷逸,甚而有李清照的哀思。一种中国精神的另类读本呈现于观者眼前。菊花、仕女、古树、翠竹、假山石以及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使我深思什么才是所谓的“中国画”。有艺评人提到“中国画”的概念在发生学上只是一种应急的说法,它是相对当时的“西洋画”提出的,是从范围和类型上做了似是而非的确定。就当下而言,你能说某些用“花青”、“石绿”画在宣纸上的作品就可以是中国画了吗?事实往往是一架躯壳蒙住了人们的视线。笔者以为真正从精神上使“中国画”延续的并不都是只在用传统材料的画家。其实《唐宋人间》已经像宣言一样向人们发布了许多信息。勾线与皴擦已不再只是为了经营画面,它有一个更大的信息要传递给观者。这也是2000年夏俊娜上海的首次个展后,逐渐清晰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在画家夏俊娜的二次变法后,《持节图》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主角了。此时的画家显示了她非凡的对经典艺术的消化能力,之前那些吹毛求疵的看客眼中的那些影子因素与画家受到历史巨匠的影响都被夏俊娜消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已无法具体的指出什么了。此时真正的夏俊娜风格正在形成。在创作此幅作品时画家特别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以抒发绘事的难与欣,法与度的问题。“丹青分五色,冷暖自天成。书虹情有度,写象意无形。独放屠沽市,难脱稻梁身。心洗庭前水,竹持一节春。”中国传统在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建国后封杀封建文化,以及“八五思潮”中国人自动的失弃中使它形成了野火之势。但条件一旦具备,中国这块五千年文明的热土必又是春风吹又生的繁荣。在画家夏俊娜身上由其能看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顽强。
  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路西学为主的体系中,只能是血液中的东西在起作用,我想中学时期的童子功也会是其原因之一吧!夏俊娜在中国艺坛的升起,除去天分和努力之外,艺术市场的形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画家本人是个很随性的人,但毕竟市场已同她粘到了一起。其实就国内的油画艺术市场而论,十年之前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年青的夏俊娜考进中央美院油画系四画室时,老艺术家葛鹏仁语重心长地说:艺术是很苦的行当儿,搞不好是会饿肚子的。当时的夏俊娜只是木讷的哦了一声,当时的她那里会懂得市场是怎么回事呀。当大学毕业五年后,夏俊娜的艺术市场大红大紫时,艺术家申玲曾有一段说词笔者以为很中肯。“近几年,由于俊娜不懈地努力,也由于她画面的可观赏性及成熟的技巧,使她成为艺术界及市场的热点,她的不经意唤起了很多人对美的共识,这应该叫做雅俗共赏吧。有时我们聊天时,俊娜会问我:“你说,我的画是不是太像行画了。”“我说不是,你就是这样的人,你画的是你的真实状态。”对此画家也有自己的言论,2000年的“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作为特约佳宾的夏俊娜发表演讲《忘记艺术市场》。
  十年磨一剑,在与社会与人生与画布的碰撞中,夏俊娜整理出了属于自己的游戏法则。在绘画语言方面,夏俊娜试图打破正常叙述空间和光影秩序,重新解构画面。因为画家发现很多古代大师作品并不在意实体的存在,在形状和色彩的具体物质中更具人性的趣味,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审美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而且他们认为深度和体积的幻觉,在美学上有价值。自然是值得模仿的,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滋润我们的创造力。十年来夏俊娜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她从西方的色彩体系中汲取营养又加入了她自己的东方色彩的元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色彩体系。她成功的从印象派的体系中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她的绘画三维的现实主义和二维的抽象性并存,颜色在二维和三维之间,各个独立又相互转换,她打破了正常的叙述空间和光影秩序,重新解构画面。夏俊娜完成了中国油画家很难解决的问题——原创性。夏俊娜的作品造型是理性的而色彩是感性的,画面是美好而内含深刻。
  在夏俊娜的绘画过程中有个很反常的例外,那就是不喜欢写生。这在别人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可夏俊娜却决不难为自己。因为画家觉得画画是件单纯的事,它给了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画心中要表达的东西,并把它们组织好,符合了画面的审美需要,而且这也是画家应具备的能力,在和画家的聊天中笔者了解到,作品《天上人间一》、《天上人间二》的背景均来自画家童年对内蒙古的回忆,夏俊娜在处理这两幅作品时在方式方法上非常“善待”自己,顺应自己的感觉、情绪,行为就会自然、顺畅。而此种方式却暗合了南北朝时期画家宗炳的“卧游”论。看来艺术的高低是不能以新旧来衡量的。写胸中之所得,成为了画家前行的方向。
  其实当市场出现艺术家作品畅销的同时,从夏俊娜的作品中表露的反而不是浮躁,却有一股清逸隐藏在花瓶中。《倚兰图》、《留芳图》传达了隐逸的出世之风,从画家的另一首词中,可以得到些许心灵上的回应。“清平乐,禅堂雪寂,散乱寻仙履。千里伦音钟鼓地,曾有伊人独立。飞琼渐覆冰溪,玉山空隐僧尼。绝世轻吟缟素,离尘浅唱白衣。”如果此时你问到夏俊娜以后的路该怎么来走,画家曾有这样言论可以算做答案。“我活的特别随意,我想得也很少。我是一个执著的人,在绘画的道路上 心无旁骛地闷头往前走,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观望。不知不觉地到了一个我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喘口气,擦擦汗,喝口水,看看四下的风景,那种欣慰可能远比你在路上东张西望要来得愉快。”
  2005年4月22日夏俊娜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她的大型个展《生命的丰年》。时隔六年,夏俊娜再次以其绘画天才感动了上海观众。展览期间展出了30余幅作品均为夏俊娜最近三年以来的佳作。展览以荣翊如小姐别具一格的一曲笛子独奏“卧虎藏龙”作为开幕前奏。上海著名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主持了开幕式,上海美术馆馆长李向阳代表主办单位对夏俊娜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数百位上海艺术界的朋友与收藏家参观了展览。正在上海的广东美术馆馆长看过展览之后已向夏俊娜发出了展览邀请。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一行也来到上海美术馆观看夏俊娜的个展,并留下“源自生命的画”的题词。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克伦斯观看了夏俊娜的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并留下了题词“感谢夏俊娜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展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也兴致勃勃的观看了画展,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今夏俊娜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国际艺术的通用语言,此次在上海的展览让环碧堂画廊的李先生更惊喜地看到了喜欢夏俊娜作品的已不单单是中国的收藏家了,海外的异国朋友对夏俊娜的作品也显露出了兴趣。的确,如此次展览的名称一样,生命的丰年也预示着一个艺术家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我相信,如此的作品到拿到西方重要的博物馆中也是一样的会被受到重视。中国百年油画的铺垫至此进入了相对阶段。
  5月25日夏俊娜大型个展“生命的丰年”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界时将有30余幅新作品展出。相信在这短暂的七天里,夏俊娜会用她那仿佛被施了魔法的优雅、神秘、轻松、灵动、散发着梦幻般光芒的画面感动更多的观众。至此,画家夏俊娜的艺术探索之路还在继续着……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