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女性雕塑艺术创作发展的良性补给

来源:节选自王晓琳雕塑的博客《中国当代女性雕塑艺术创作发展趋势探究》    作者:王晓琳    时间:2015-10-22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补论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过程经历无数坎坷和挫折,在一系列发展变迁中,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评论家发现其发展趋势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制和特质。

中国现当代杰出女性艺术评论家徐虹编写了著作:《女性艺术的新趋势》、《女性:美术之思》、《女性艺术》及多部论文集,在中国艺术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轩动。在这些著作中,徐虹从中国妇女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分析,并将此引入中国女性艺术史发展中,从解析各个时期女性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特质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内容广泛涉及油画、版画、国画、雕塑及其派生的装置艺术。此时,艺术领域中第一次出现了以女性的身份评论女性的艺术理论,广大读者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从古至今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境遇和其艺术造诣。但中国女性并没有经历如同西方一样的女权运动,其思想转变的突破点仍要从本国的历史演变开始寻究。至此,包括徐虹在内的其他女性主义艺术评论家开始深究,如何去改变才能形成中国女性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

西安美术学院女性艺术评论家佟玉洁发表过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批评的悖论”一文,文中指出两点中国女性艺术发展所要补给的方面。“第一点,中国女性艺术缺少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第二点,缺少中国独立的艺术批评的人格魅力。”这也就是表明中国艺术评论包括女性艺术评论总是青睐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术语,当今女性艺术批评文本的多元话,为建立女性艺术批评话语的中国身份则是当务之急。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文化视野的开放和手段的多样化,而不足则在于思想性的缺陷。要发展中国女性自身的艺术理论和实践,其思想更应深入有益于其发展的,本土传统文化和哲学中。

中国传统哲学伦理价值观中有诸多方面能补充中国女性艺术理论发展所缺失的本土评论,首先,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理念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道家对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其文化的根本特色在于 “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其次,滕守尧在《文化的边缘》中提到女性主义和中国道家对话哲学,如“重新调整两性关系,把它改造成一种辩证的统一模式,就像东方的阴阳辩证模式那样。”也就是要证明,科学和文化等其他领域一旦缺少女性性质,就不可能达到高级的境界。那么,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为何不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呢?继承本土的文化传承,提取本土的哲学理念,建构并发展健全的中国女性自身的艺术理论是当下之重任。当然这也只是中国当代女性雕塑发展趋势良性补给的一方面而已,其涉及的范围仅限于文化艺术领域。若要使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理论更加完善且学术性强,并能为中国当代女性雕塑实践做良好的铺垫,这就更需要艺术论评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思想从“非中国”化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剖析本国历史、社会、政治等领域对女性主义艺术发展的影响,建立女性艺术批评话语的中国身份。

关注焦点的社会公共性

中国当代女性雕塑表现方式在切合自身独特的语言模式之余,还应将关注焦点更加深入当今社会现状、历史、文化、政治和环境等公共性问题,更多的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

由于女性艺术家自然的关注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必要有感同身受的情感激发之后,才会融情于作品中。当然感情的渗透是一件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有感而发的艺术作品才能打动观者的心。但正因如此,女性艺术家极少关注社会历史和政治活动题材,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女性艺术家在政治和历史地位中的影响力。在这方面男性艺术家却表现卓著,这和男性的自然属性是息息相关的。

女性艺术家必须心动才会行动,而男性艺术家则不同,在很大程度上,男性艺术家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更为广泛,其作品显现理性方面也较多。

如中国美术协会为祭奠2008512日汶川大地震,开展了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美术大展,其中中国美术馆展览了百余件汶川大地震纪念雕塑,参展的雕塑家多数都为男性雕塑家。如果说从事雕塑行业的男女人数比列本身就不对等,很自然的,女性雕塑家的作品理当比较少。但在这次展览中,现当代知名的女性雕塑家都未参加此次展览。汶川大地震纪念雕塑不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同时兼具政治现实意义,而女性雕塑家在这方面的缺失在不同程度导航说明了,其发展道路更应补足对政治和历史题材的关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