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发布,新媒体与女性视角成热点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时间:2023-11-07

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类型的艺术家更为活跃?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近日开幕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2”以作品与文献结合的形式回顾了与疫情交织的2022年。

展览从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百位艺术家中选取了12位,展出作品主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中流动的文化和生存经验、当下社会媒体及信息方式的模拟与转换、艺术与科技问题、艺术的价值与边界、女性视角、城市化进程、媒体传播历史等。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据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编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自2005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卷,现已编辑至2022年。其基本工作方法一直强调持续而深耕,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伴随着的各种问题。“2022年,当代艺术的发展显现出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向。科技变化和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及原创性的激发,也逐步与艺术接近。”北京大学教授、《年鉴》主编朱青生说,“年轻一代艺术家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怀也更为深刻和深入。”

展览现场,郑达的作品《感知游戏》

 

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目前正在展出的“年鉴展2022”已是第九届展览,也是第四次落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此次年鉴展是对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情况的回顾和展示,根据对全年2341场展览和7796位艺术家的广泛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329种文献,经过统计,选出100余位艺术家作为代表,并以11个集中的议题来呈现2022年度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在入选百余位艺术家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了胡尹萍、马秋莎、谭英杰、陶辉、杨圆圆、张如怡、郑达等12位艺术家的作品。“入选展览的艺术家,更侧重于作品与现实语境的对话关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说,“希望展览成为《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便捷入口,观众能够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去年的现场和生态。”

展览现场,100位入选艺术家资料与档案制成的装置,观众可以搬动组合。

 

新媒体的运用与反思

展览第一件作品便颇具现代感,其形状类似一个信号雷达。走近细看,众多播放着不同调频的老旧无线电从中心发散排开,随着环形圆盘缓缓转动,收音机接收到的短波电台信号发出含混不清的噪音。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刘展2018年“阳台”项目的升级版,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白云之歌》——信息是认知世界、获取常识、联通思想的工具,短波转动寻找信号的动作,便是从白云中获取歌声的过程。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件作品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解读。尤其在数字时代,收音机短波频率信息的闭合与开放,已经被淡忘。在美术馆展厅一个贯通的空间,作品不仅与空间发生着关联,与历史和未来也生发着时空关系。

展览现场,刘展作品《白云之歌》

 

胡庆雁的影像《艺术的故事》关注“重建与崩塌”。2008至2010年间,胡庆雁对同一块石头进行的持续雕琢与塑造。他先后将石头雕琢成纸箱子、骨头、肥皂、骰子等不同的日常物品,最终将一切敲打成粉末。在这个从有到无的“劳作”的过程中,消解了艺术价值的定义。艺术家在2022年对十年前的录像进行了重新思考和编辑,以始于模仿的行为继续追问艺术。展览中胡庆雁的另一件作品是一个大理石画框的背面,题目《Where is the art(艺术在哪)》更是一次对艺术本体直截了当的发问。

展览现场,胡庆雁的《艺术的故事》(右)和《Where is the art》

 

如果说,刘展、胡庆雁的作品是以一种回望构建出现代媒体的多重语境,那么陶辉的装置作品《跳动的原子》、冯骏原的《归递,直到甜点》、郑达的《感知游戏》则是以新媒体本身,对数字媒体、赛博时代的反思与叩问。

展览现场,冯骏原作品《归递,直到甜点》

 

以《跳动的原子》为例,陶辉通过一个手机比例的长高形屏幕呈现由一段段“抖音”式短视频,这些画面表达的是中国当下社会平常之人的日常,也是众多平常之人刷手机视频的内容。

如同毫不相干的人集合在一件作品中,抖音上的视频也让实际生活中没有交集的人产生连结。在当下社交网络的狂热现象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更加频繁地交流,孤独感却在与日俱增,阐述出当下社会原子化的现象。

展览现场,陶辉作品《跳动的原子》

 

女性视角的观看

此次展出的12位艺术家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她们的作品呈现出更为柔软细腻的女性视角。胡尹萍以“小芳”和“胡小芳”的名义,自2015年开始以不同主题向母亲和家乡阿姨们定购毛线织物。此次展出的《安全感》是胡小芳项目的第三阶段,分为“防护武器”系列和“坏人”系列。

展览现场,胡尹萍“胡小芳项目《安全感》”

 

胡尹萍让“小芳”向小镇阿姨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威胁到你和家人的安全,你会用什么样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沟通后,阿姨们把想象中坏人的形象和保护家人的方式用毛线织出来。生活的不同使阿姨们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每一件作品的背后也有着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是,她们所用的材质均为绒线编织,这也体现了一种女性特有的智慧。

胡小芳项目“防护武器”细节

 

马秋莎的作品《沃德兰-蜜》以各色丝袜包裹着水泥板构成,带着浓重的女性艺术痕迹。其中涵盖了城市进程、集体记忆等多重话题。类似的视角也体现在张如怡现代化石系列作品中——网格映衬下,水泥筑成的仙人掌在管道的挤压中喷薄而出,像是城市人在生活秩序下的安静挣扎。

展览现场,张如怡作品《现代化石(管道)-2》

 

杨圆圆的影像作品《上海来的女士》,用口述史和镜头去展现一段历史的切片。如今年近八旬的吴锡锡一家在20世纪中期离开上海,陆续辗转到台湾、香港、日本,最后落脚在旧金山。尽管在旧金山度过了大半生,吴锡锡始终将自己视为“来自上海的女士”。同样她101岁的失智的母亲,依旧保持着上海女性的精致,且常喃喃自语“这是哪里?我在上海吗?”……影片主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中流动的文化和生存经验。杨圆圆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出发点,或者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怀应该是处于女性主义范畴内的。”

展览现场,杨圆圆作品《上海来的女士》

 

回顾2022年,展览中这几位女性艺术家也颇多亮相,张如怡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完成了个展“低声细语”;“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出、她的另一件作品《“妈妈说,我们不看书,我们只是印厂搬运工”》是上海西岸美术馆“流动书架”的首期作品……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入选《年鉴》百位艺术家的标准——艺术家的创作是否对“艺术是什么”的本体问题做出了探索和贡献;是不是用最新的媒介、方法、技术和新的其他创作可能性做出了精彩而完整的作品;无论方法现代与否,是否表达了作者对当代正在发生问题的关注和揭示;重要艺术家本年有什么表现。

展览现场,马秋莎的作品《沃德兰-蜜》

 

为了更多地反应100位入选艺术家的全貌,美术馆三楼设互动区介绍入选艺术家及其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组合出自己的“年鉴展”。

展览观众互动区

 

年轻艺术从业者与新媒介影响下的艺术实践

不可回避的是,受疫情影响,2022 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与实践总体受到较大的限制,正因为特殊的情形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变动。在2022年的《年鉴》中,从技术与媒介、本土与地方以及青年一代实践者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探讨。

展览现场,观众正在翻阅《年鉴》

 

与往年相同,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活力也可能最多变的是青年艺术从业者,包括艺术家、藏家、策展人、机构从业者等。仅从百位“年鉴2022艺术家”的名单中,明显感受到“80后”乃至“90后”,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力量。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正在试探着离开大城市和艺术圈,开拓艺术和人共同发展的新场所,当代艺术对现实与社会的关怀更加深刻和深入。从更广义看,年轻一代的艺术从业者与既有的艺术系统之间开始会碰撞出新的对话,提出关键的见解。即便在艺术市场上,许多“90后”“00后”藏家的入场,降低了收藏群体的年龄层,提高了收藏价位和收藏速度。

同时,技术和新媒介影响着艺术实践、艺术市场、教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2022年中国当代艺术中,区块链、NFT、Al已成为数字艺术的新媒介、新工具。“元宇宙”的概念一再被运用,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将科技引入创作,也将为科技带来新的需求和新的发展动机。当技术和艺术边界变得模糊。《年鉴》也提出了“人和人工智能的差异是什么?”“元宇宙是否能成为更好的数字世界?”等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或有待数字艺术的继续创作和探索明晰。

此外,《年鉴》提出了“公共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后殖民”“艺术批评”“艺术组织”“艺术教育”等议题。

展览现场,观众真正阅读2022《年鉴》关键词

 

除了2022年,展览也陈列了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邀请观众通过文献的阅读回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区内还设置了“问与答”的公众互动区域。“我们希望无论是从‘年鉴’的整体视角,还是参展作品的微观视角,都能为每一位观众提供观察、思考以及想象与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空间。”曾玉兰说。

展览现场,文献部分。

 

注: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0月6日。

附:年鉴2022艺术家(注:共100名/组艺术家,标*者为上海站展出原作的艺术家,以姓氏首字母排序)

蔡磊、曹斐、曹澍、陈侗、陈沁昕、陈维、陈哲、崔洁、戴陈连、段建宇、方迪、费亦宁、冯骏原*、冯至炫、付小桐、耿建翌(已故)、郭城、何工、何翔宇、洪浩、胡介鸣、胡庆雁*、胡伟、胡晓媛、胡尹萍*、贾蔼力、蒋鹏奕、蒋志、金锋(1967年出生)、啾小组、康剑飞、黎朗、李琳琳、李明(1986年出生)、李怒、李然*、李维伊、厉槟源、梁绍基、梁远苇、刘慧德、刘建华、刘商英、刘诗园、刘韡、刘昕、刘月、刘展*、卢征远、陆平原、马秋莎*、苗颖、娜布其、倪有鱼、潘子申、佩恩恩、彭祖强、任莉莉、邵纯、沈少民、沈莘、沈远、谭英杰*、唐勇、陶辉*、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功新、王光乐*、王璜生、王欣、王友身、王郁洋、王梓全、翁奋、辛云鹏、邢丹文、徐冰、徐震®、杨福东、杨嘉辉、杨牧石、杨淞、杨心广、杨圆圆*、尹秀珍、张东辉、张如怡*、张晓、张新军、张怡、赵半狄、赵要、赵赵、郑达*、钟正、周文斗、周岩、周轶伦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