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与大格局,才是女性艺术家未来的方向——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缀玉联珠——中国女画家作品邀请展”与“存在:2019湖南省80/90青年女艺术家作品提名展”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作者:李健秋 时间:2023-03-03
11月7日、21日,两场以女性创作为呈现内容的展览先后在长沙与湘潭拉开帷幕,它们分别是:由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和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主办的“存在:2019湖南省80/90青年女艺术家作品提名展”,以及由中国女画家协会协会、湖南省女画家协会、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中国致公党湘潭市委员会、湘潭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湖南白石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缀玉联珠——中国女画家作品邀请展”。两场展览共展出近500件作品,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材料、雕塑、陶艺等艺术门类,整体上展示了全国女画家与湖南当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水准。
同时,主办方还邀请来自澳大利亚及中国女画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等机构的艺术家与学者,在长沙美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和湘潭齐白石纪念馆举办了两场研讨会,就展览所呈现出来的全国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整体面貌、女性艺术创作、新美育、湖南美术特色,以及自身多年来对艺术创作的感触,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

“缀玉联珠”展研讨会现场
11月21日,在“新美育·女性艺术创作与教育”主题研讨会上,还举行了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女性艺术与教育发展中心”和“国际儿童陶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研讨会现场
展览篇:“女人味儿”“湖南味儿”
11月,正是长沙气候最宜人的时节,暑热才消,寒潮未至,空气中浮动着草木的暗香。在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展厅里,一场“年轻”的展览——“存在:2019湖南省80/90青年女艺术家作品提名展”(以下简称“存在”),正吸引着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批评家、美术教师们:宽敞的展厅中,包括水墨、工笔、油画、版画、水彩、岩彩等在内的架上绘画,与雕塑、陶艺、装置等表现形式在面貌各异中“和平共处”;文明反思、后工业文明、消费文化、思考生命、探究人性与身体等诸多主题在“自说自话”中产生交集……

“存在”展览现场
而在11月22日开幕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缀玉联珠——中国女画家作品邀请展”(以下简称“缀玉连珠”)现场,包含了国、油、版、雕、水彩、材料、陶艺等多个艺术门类200余件作品,摆满了四个展厅。相对而言,国画、工笔、水墨、水彩等相对传统的表现样式,是整个展览中出现频率最高、整体成就也较高的——这与参展女画家的人员组成、受教育背景、个性偏好等因素密不可分:展览现场展示的作品中,除了数十件来自国外和全国各地特邀艺术家的作品外,湖南省女艺术家的作品占了近3/4的比例。

“缀玉连珠”展览现场
成长于白石老人的故乡,浸润于悠久的传统艺术氛围中,她们对水墨、工笔、山水的偏爱可以理解。但受益于传统但不局限于传统的努力,却仍从一幅幅作品中呈现出来,即使是驾驭山水画这种传统形式,女画家们也并不满足在传统笔墨语言之上的提升,仍努力传达出一种生动的、现代的气息。她们笔下的山水,气息温婉灵动,面貌轻松丰富,是其宁静柔和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她们笔下的人物,既立足传统、发挥中国画的特征,又大胆创新,利用点线面等多元素的组合排列,给人清新之感,表达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借用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张凌老师的话来说:“展览的作品,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内涵与形式感合力而形成的力量。”
对自然、人物的关注与完整呈现,“更强调人性的味道”,可以说是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某种共性。这一点在这两个展览上也同样表现明显。但从现场上面貌多元、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女画家们在艺术上的自我坚持——那是一种从内心流露出来的自然大方,笔墨不滞不漫,婉约灵动。即使是一些风格凝重大气的作品,也显示出某种质朴天真的气息、某种大欢喜。这种对于自然、土地、人物的朴素直接的感受,无疑与创作者的心灵感悟力息息相关。

“存在”展览现场
画面的繁密、细节的皴染与极强的色彩表现力,也是展览中很多作品的共同特点。注重细节的装饰,也许是女性的一个心理与审美特质。现场的大多数作品,无论是重彩工笔,还是向水墨转化的工写结合,乃至一些陶艺作品,都体现出对于繁琐的偏爱。而作品色彩的丰富,则是女性生理特质决定的——眼科学家们发现,女性的视力大多优于男性,负责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也较男性发达,而且一种较为少见具有增强性视力的“四色视者”,即对色彩的微妙差别极为敏感的人,也多出现于女性人群中。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女画家常常体现出对色彩的天然敏感,善于利用色彩的对比和微差营造出变幻、华贵、深邃、含蓄的美感。

“存在”展览现场
在这些女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美,看到了真,看到了善,更看到一种慧,以及那种洞彻幽暗仍坚持去爱去拥抱的勇气。这往往是女艺术家作品展的一个共性。也许,这就是艺术上的“女人味儿”吧!
谈起筹备“缀玉连珠”展的初衷与意义,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说:“湘潭是人文重镇,文化发达。在这里诞生过伟人,成长过巨匠。在庆祝新中国诞辰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与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齐白石的家乡举办这个展览,便是对白石老人和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致敬。对于中国女画家协会的画家来说,这也是成立七年来创作、探索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示,更是一个汲取艺术营养、提升境界、开阔胸襟的好机会。”

“缀玉连珠”展览现场
为了这两场展览,谢丽芳老师与她的策展团队付出了相当的心血:“之所以做这个80、90后作品展(“存在”),是希望给年轻艺术家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希望籍此呼吁社会各界给予青年女画家更多的关注——女艺术家很优秀,也很边缘,但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敏锐,甚至优于很多男性艺术家。透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能让大家看到青年女艺术家这个充满生机的生命体是如何艰难而倔强地成长的。”

“缀玉连珠”展览现场
也许是湖南女画家占比较多的原因,整个展览在展示全国女美术家创作整体面貌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湖南特色。对于这种湖南特色,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学术顾问陶咏白先生用“湖南味儿”来形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湖南女画家郑小娟为代表的的一群女画家的集体亮相,就表现出鲜明的湖南味儿——一种神秘、苦涩的气息。”的确,受益于湖南美术传统的深厚底蕴,以及近年来美术教育的普及与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女画家的表现不俗,创作群落迅速增长,已经形成了某种群体性关注。尤其是2014年湖南女画家协会成立以来,协会主席谢丽芳和她的团队共举办五场展览,出版10本相关的画册。在她们的努力下,湖南女画家的整体影响力继续铺开,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创作梯队:既有功底深厚的成熟画家,也不乏充满现代意识、敢于不断探索表现形式的中青年后晋。这种多层段共同发展的面貌,对于一个有地域特征的创作团体来说,无疑是非常健康而值得期待的。
研讨篇:女性艺术创作的格局与方向
女性意识、女性身份与艺术创作,似乎是人们面对这样以女画家作品展时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自身的“女性”属性,女艺术家往往会表现出些许微妙的情绪:“为什么要称‘女艺术家’?为什么没有‘男艺术家’的说法?”
“艺术不是性别问题,而是独创性问题。提出‘女性艺术’的称谓,是在‘男尊女卑’某种情境下,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历史中的边缘的人,为了走出边缘而不得不采取的路径。不得不再强调女性在文化建设的作用,这是针对男性言,我们强调,但作为女性自我,不必强调性别,只强调艺术的独创性。”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学术顾问陶咏白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一贯坚定而鲜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艺术家集体亮相,成为当代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曾经被无视成长为艺术中的一员,这个进步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女艺术家在创作与教学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阴柔的女性意识,阳刚也可以是女艺术家的一个特质。女艺术家千万不要自我设限。”
在著名女性艺术批评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徐虹老师看来, “ ‘女艺术家’的称呼,更像是女性自我防卫式的宣言与身份认证,是她们的一种自我保护。”而对由此产生的女艺术家的创作现状,徐虹老师则以“欣慰与忧虑”概括之:“当下女性艺术创作虽然取得相当显著的进步,但整体上仍然缺乏有分量的作品。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女艺术家对女性身份与角色的界定过于狭窄,不能从人类本源、从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是被传统所束缚,不再把自己仅仅想象成小可爱,不再自我陶醉自我堕落,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担当起人类文明承续的宏大使命,那么女性的视野与格局不可能不宏大。”
“作为这个时代的女艺术家,我们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美感不遭破坏,更要有意识地强大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要肩负起人类的未来。这种理想要在作品中体现,要更主动,目标更清晰,这样才能统摄材料,为自己的艺术天地开创一个新的未来。”在发言的结尾,徐虹老师以充满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对在场的女艺术家提出殷切的期许。
“性别身份,毕竟只是女性画家的出发点之一。在面对家园、社会、未来等话题时,女艺术家与男艺术家的处境与思考是一样的。作为女艺术家,更要有意识地扩展内心世界、打开创作眼光,提升艺术格局。”也许是性格原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老师对“女性艺术”这一话题的看法,似乎更温和乐观一些:“ 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兴起,女性的觉醒是世界性的。在这一过程中,男女的同构性取代了单纯的女性主义,人们普遍达成共识:男人和女人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做事、互相支持,也成为当代女性艺术价值的实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如何理解自身、如何理解当代美术的定义、视野与范围,都是影响她们的创作重要原因。”
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孔紫老师也提出了期望:“女性绘画在美术史上之所以一直延绵不绝,是女性特有的敏感特质与思维方式决定的。但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其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女性性别自我,扩展视野、胸襟,才是女性艺术家创作拓展的方向。”
来自澳大利亚、曾经在欧美多个国家办展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帕梅拉·欧文说:“回顾历史,大多数被记录下来的艺术家都是男性。所以这次在中国看到女艺术家有机会专门做展览,感到很惊喜。作为一个女艺术家,我确实是感到更多的困难——生活碎片化、创作中注意力被分散是常有的现象。尤其是我现在做的马赛克和公共艺术领域,更是很明显的呈现出男性主导女性跟从的态势。但即便如此,我也极少称自己为‘女艺术家’,更多的是‘艺术家’,这样反而会从男性的世界中得到更多尊重。”
研讨会上,她以PPT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我们看到,在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表达上,她打破常规、打破似与不似的束缚,在巨大坚硬的马赛克作品中,寄予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孩子、小动物、澳洲当地的神话传说,都是她灵感的来源,也是她艺术表现的落脚点。她的作品中洋溢出的温暖、母爱,那种发自内心的美感、打破常规的努力尝试,都唤起了女艺术家们的共鸣。张凌老师首先以“纯真原始、不受学院思维束缚”来评价:“(她的作品)更多出于其自身的艺术感悟,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面貌,同时,作品的地域性非常鲜明,体现出浓厚的本民族文化气息。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她作品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帕梅拉的作品也让我感到,国内艺术家创作最大的问题,还是思维落后,艺术家不应该被形式与材料禁锢,应该主动打破各种限制。女艺术家照样能创作出有力量、让人震撼的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周思聪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范一冰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 ……
艺术贵在独创,艺术的力量不应当局限于性别,它表达的是艺术家本人对人性的理解。这是现场评论家与艺术家们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那种纠结于“男性”或者“女性”的思考与辨析,恐怕真的是会让上帝发笑——因为归根到底,艺术的最大价值,恰恰是它的超越性,它超越平日里一地鸡毛的琐碎凡庸,超越世俗中鸡犬升天的刻意经营,超越男女间刹那芳华的浪漫情调,自然,它也会超越两性间永无止息的相互打量与猜测,因为,唯有超越,它才会无限接近那最值得向往的永恒之境。
而那里,才是艺术的起点与终点。


“存在”展览现场












“缀玉连珠”展览现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