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春拍黄宾虹专场引领市场复苏潮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作者:一一    时间:2014-09-01

      2013可谓是黄宾虹年,一件件天价作品的成交,把黄宾虹热又推向了新一轮的高潮,刚刚结束的西泠印社春拍中《九华山色图》(117×39cm),拍了1380万;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卖会中,《松筠高阁》(92×44cm)拍了1069万;嘉德春拍,《山川烟霞》(89×31cm),拍了874万;嘉德春拍另外一件《山水》立轴(89×31cm),拍了805万。种种迹象表明,黄宾虹已然成了今年的市场风向标。
自上世纪初,从陈独秀的革“王画”的命,到康有为的“衰弊极矣”,再到徐悲鸿的“改良”实践,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找中国画“出路”的脚步从未停止,直到黄宾虹的作品如同“宝藏”一般的被挖掘出来,人们似乎寻到了一条新“出路”,至今,这股“黄宾虹热”依然风靡不减。随着世人对黄氏作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代宗师黄宾虹的作品必定如璀璨繁星闪耀画坛,我们期待。
     《画苑冠冕—黄宾虹绘画》,推出了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近二十张的经典作品。《蜀游峨眉山水册》、《山行吟诗籀文七言联》、《秋山策杖籀文七言联》、《浅濑平沙》等,大部分作品经过多次出版,在春拍即将收官之际,南京经典为广大藏友呈现黄宾虹典藏级专场。
    《蜀游峨眉山水册》的创作是在蜀游十年之后,宾虹老人79岁起始稿,越十年,于89岁完成,而这十年也正是其晚年变法最为激烈的时期。册页为解锐夫先生旧藏,为设色纸本十二开山水册页,尾附四页藏家题跋,每开17 × 22厘米,是一套古朴小巧的精品小册。从内容上看,十二图合则为巴蜀山水之纪游长卷,分为起首华严寺、武陵碛、峨眉山及终章四个部分;从风格上来看,前两章拟属滞留北平时期起稿,而后两章则属南归后居于杭州时期终稿。整册尽揽其晚年风格变化之各时期代表面貌,令人如同亲历其笔墨之旅程,尤值得珍赏品味。
     黄宾虹先生一生好游山水,中年之后更是行遍中华名山大川,尤其是晚年的巴蜀之游,发生于黄宾虹古稀变法之时,对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可谓影响深远。1932年秋,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请入蜀游览写生,他溯江而上,经武汉、重庆,沿江又到叙州,入岷江,而上峨眉山,翌年春,在成都代陶冷月在四川大学教课数月,并漫游青城。后由成都出发到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等地至广安,游天池。再沿嘉陵江回重庆,由重庆乘轮船东还,览长江三峡之险,整个游程历时近一年,得画稿千余幅,诗文七十余首。巴蜀壮游,是黄宾虹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成为他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

 

               
                                           《蜀游峨眉山水册》 17×22cm×12


     从“华严寺蜀游峨眉山水写此”这一作品来看,应该起始于北平其间,寥寥数笔勾勒,淡墨一染而过,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这种近似于黄公望的简笔画,在三四十年代之交所作尤多,其笔简意繁,画格弥淡,清逸朴拙。黄宾虹早期曾对新安画派的作品以及宋、元古书画临摹甚多,在此作中均以体现,通过这种临摹和研究,不仅提高了笔墨自如的能力,更是对之后所形成 “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特点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华岩寺是重庆名剎,此处所题的“峨眉山”实为巴蜀山水的代称,黄宾虹顺沿长江从武汉入蜀时,重庆正是第一站。 以这一幅画作为全册的起始,既是宣告了此次长达一年的蜀山纪游的开始,亦是揭开了今后十年变法的序幕。
    1953年,黄宾虹老人因双目患白内障,几近失明,《蜀游峨眉山水册》根据跋者解锐夫先生在题跋中所言,完成于1952年,正是黄老患眼疾之前,其创作欲望最为激昂,更敢于放胆尝试笔、墨、色、水等各种绘画语言表现的可能和极限。饱受着眼疾的困扰,此时绘就一些大尺幅的作品或许会相对较为容易,但黄宾虹却偏偏选择了如此小巧的尺幅,这既是表明了黄老晚年笔墨技艺炉火纯青以及超强的自信,更是赋予了这本册页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此时的作品中,山麓几乎占满画面,浓墨、设色,层层积染至黝黑,但润泽如玉、浑然如雕塑般,具有撼人心魄的体量感,画境单纯而丰富,密实中隐约的虚白处最具妙理,天然而通透,山体内在的呼吸与天外云气共吞吐。“九十宾翁艺愈奇,千军为扫万马倒”,行笔于此,黄宾虹已无意去描绘山野林壑的具象之形,他以至繁的笔墨求得纯粹抽象的形式感,从而呼应了册页中早期“华严寺”的至简,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虚实之间,《蜀游峨眉山水册》所呈现出的,是宾虹老人一生的艺术成就。
     宾虹先生年近90之时,定居西子湖畔,此时期创造力旺盛,佳作迭出,非一般耄耋老人可及。1954年4月21日,华东美协在上海成立,黄宾虹由杭州来沪参加会议,被选为理事,是年还在沪举办了九十山水画展,与在沪朋友来往甚多,英朗先生即为其中之一,这件作品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黄山松谷白龙潭》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绘画作品,浑厚华滋,气势淹润,表现出黄宾虹在91岁高龄时对笔墨的娴熟驾驭和领会;《黄山松谷白龙潭》雄奇苍莽,平淡天真,绚烂之极,返璞归真,堪称逸品!

 

                                  

                                                   黄山松谷白龙潭 67×46cm

 

     黄宾虹国学素养深厚,深味用笔之道,此件作品以圆笔中锋为主,其圆如屋漏痕、如金刚杵,圆浑而不露锋棱之迹,苍然如万岁之枯藤,气势如阵云之千里,气韵如天马之行空,宾虹先生尝以此论书画同源之理,亦以身实践之。观《黄山松谷白龙潭》随笔挥扫,而力能扛鼎,墨色层层积累,错杂兼施,心应手,手应笔,笔应纸,浑然一体。

      黄宾虹抓住了自然中的真实生命这一精灵,他那苦心孤诣的笔法研究,终于成为描摹自然生命的独特的笔墨语言。“我的画,五十年后会有一个被世人所赏识的大好局面”——这是黄宾虹对自己以及后世画坛所做的预言。
      此幅《浅濑平沙》作于黄宾虹八十五岁,是其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过渡时的一幅佳作。此图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意远,屋宇相叠有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气象。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山野逸人独行其间,江水直贯画中,将画面分割开来,一叶扁舟徐徐划过,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浅濑平沙 101×43cm


      画面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前景三两棵古木,姿态奇绝,树干参差错落有致,茅舍掩映其间,树冠划破中景的江水,与上幅相连。山石用笔灵动,以墨点出,使山有骨架,有血肉,如君子萧然独立。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山行吟诗图 籀文七言联》为黄老晚年作品,历经九次著录。上款人为“复堪先生”,即著名书家罗惇(1874-1954),清末曾任邮传部郎中、礼制馆编纂;入民国后历任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参事,国民政府内政部秘书。民国初年在财政部钱币司供职,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壹圆”二字即出其手笔。


                          

                                       山行吟诗图籀文七言联 81×40cm 135×25cm×2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78岁的宾虹老人以此情此景入画,将先人的诗韵淋漓尽致的展现于画作《秋山策杖》之间。此画是宾老晚年最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风格儒雅,书卷气息浓郁。画中山路曲折盘旋,草木繁盛,意境清妍秀润,构图平中取奇,笔墨枯润、虚实相间,充分体现出宾虹大师晚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秋山策杖籀文七言联 149×48cm 148×27cm×2


      纵观近现代绘画大师群星璀璨,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一代宗师黄宾虹。今年春拍市场已现复苏,不缺藏家,不缺资金,稀缺的是优质的作品。经典春拍的黄宾虹专场以极其优质的藏品,引领南方书画市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