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话 重 彩 ——绘画创作随笔
时间:2016-03-06 作者:张小琴 来源:艺术家
《融》
“阳春布德泽,朝露待日睎”。年少时诵读此诗,琅琅上口,在那样铿锵的语感中,布满了阳光翠微、怀柔万物的景象。多少年过去了,知晓了辛、苦、甘,便知晓了辉煌的阳光里,有着燃烧与毁灭、希冀与无奈、永恒与短暂、深邃与阴霾。何德何泽?天地悠悠,时光荏苒,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中更有日月光华,时光载恩载德,这幅画的过程让我陷入了诗的这般境域……
为了获取此精神意象,在绘制方法上,先是一遍遍的泼彩,营造出画面暖融融的情境。以大量的水干色、植物质色,并趁湿汇入粗颗粒的金钢砂,使之融合、流泻、凝结、聚积,心境和着颜色、笔触与画面同着起伏与呼吸……在粗颗粒石色的红底色上,多遍施色描绘,复贴以金箔,再绘制。使色与箔层层叠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期获的日与物交融,时光与生命辉映,相互咏叹的气象。
母与子,在母亲博大的胸怀中,拥搂着幼稚的婴孩,她坐在那里,威严而壮硕,在那黄天厚土,天地之间,状如盘石……人物身体上的银箔擦碎后获得斑驳的肌理,再以细质石色多种,用点厾的笔意画出变化和意趣。人物的肌肤,润泽而饱满,有着生命的凛然,又有着凝固的石雕般的神圣。
画面是无声的,然而,画面是有形的。有形的画面在诉说着,用它的语言,在矿物石色温润的颗粒中诉说着,在金属色银箔闪烁的光泽中诉说着:阳光和煦,母子相依,天、地、人合一,这个永恒的话题……
浓重的岩石的色泽中,透露出生命的坚硬复杂与难言之承重。
《成熟的红色》
这是一张红色调的画,画题《成熟的红色》。这 不是一般的红色,在作者的意象追求中,这是种极鲜活亮丽而又凝重含蓄的红,一种充满激情跃动而又深沉内敛的红,既质且绮,既单纯又绚丽,丰厚,多义,蕴藉。使用种类丰富宽泛的多种矿物石色,由此生发多样技法的新的表现契机,给予作品中色彩之有意蕴的美成为可能。
多种岩彩石色从明艳而深沉的红色中透漏出来,化为红绿,红赭,红灰,化为饱满浓浓透亮的红,或朦胧含混,或明朗确然,或闪金耀银,或深潭静水,混沌而一统,整体中有变化,或几乎看不出变化,然而种种变化又在其中,作者的情感意念亦在其中。成熟的红色,红色的咏叹,在此观照辨析中,我们听见自己生命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承受,存在,愿望与憧憬。
走进重彩画
长期以来,色彩表现在中国绘画中的功用逐渐弱化、乃至被排斥,使得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走不出文人画的既定格局,缺少壮阔宏伟的汉唐时期的大气势力作,少有强烈震撼的敦煌壁画般的宏图巨制,且表现范围狭窄,以至无法摆脱对中国哲学、文学及书法艺术的依托而难以获得对纯粹绘画语言诸方面的解放与拓展,无力进入对新时代当下生活的积极参与与表现。追溯汉唐重彩画源流,开发和研究新的矿物石色、新的媒材技法,拓展色彩表现新的领域、新的语言,从而广泛吸纳世界绘画语言,真正切入对当代生活状貌的关注和表现,可以看出一条重彩画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的前路在展现,召唤我们去挚挚努力,孜孜实践和探索。
强化色彩、推崇技法、讲究媒材、重视制作,这是当今中国画融入世界文化环流中的一种积极姿态,它是在遵循世界绘画普遍性的前提下来发掘本土样式的。以重彩材质为契机,进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创造与开拓的现代艺术新的空间。用数以千计粗细各异的矿物石色和闪光的金属材料作画无疑有相当的难度,但这却又正是其魅力所在。用多种技法相互交融,让画面产生斑斓夺目、晶莹闪烁,斑驳厚重、色彩浓烈、令人耳目一新的状貌。采用岩彩画材质,能如此充分地发挥和表现独有的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画画过程,是在每一块色,每一个笔意中实现着人的精神意念的物化,是在进行画材与人的生命交流。现代中国画不应排斥和弱化色彩,继往开来的重彩画应很好的发挥色彩的中国画的表现领域。技法、媒材与色彩表现均呈示着艺术本体的精神与视觉艺术语言的张力,必得有一个新的开拓与认知
画作散记十则
张小琴
1《成熟的红色》
这是一张红色调的画,画题《成熟的红色》。这 不是一般的红色,在作者的意象追求中,这是种极鲜活亮丽而又凝重含蓄的红,一种充满激情跃动而又深沉内敛的红,既质且绮,既单纯又绚丽,丰厚,多义,蕴藉。使用种类丰富宽泛的多种矿物石色,由此生发多样技法的新的表现契机,给予作品中色彩之有意蕴的美成为可能。
多种岩彩石色从明艳而深沉的红色中透漏出来,化为红绿,红赭,红灰,化为饱满浓浓透亮的红,或朦胧含混,或明朗确然,或闪金耀银,或深潭静水,混沌而一统,整体中有变化,或几乎看不出变化,然而种种变化又在其中,作者的情感意念亦在其中。成熟的红色,红色的咏叹,在此观照辨析中,我们听见自己生命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承受,存在,愿望与憧憬。
2《商旅之三》
绝世繁华,便是唐长安的朝日,丝绸之路上的星月,便是骏马的蹄音,驼队的铃声,便是整整一个大唐的恢弘气度。怎样作一幅画,造出盛世景象描绘一代风流? 深深地让我潜入着和体悟着,体悟着唐时的盛世长安与如今这座古城的一脉承接,潜入到唐长安那博大的包容华彩的缤纷以及满城人物,一路风情。
3《商旅之五》
于是,走进唐诗唐史,走进长安的街肆里坊和大漠风沙,由是,砰然心动,夜不成寐,描绘着追慕着心中的那个宏阔的大梦。这恢弘气度盛世景象就需用这一笔笔重若铜钟的墨线,这一块块浓郁斑斓的五彩亮色而织就而描绘------- 是的,从长安开始,是终点也是起点,是满载的归来,也是浩大的出发。
线条,色彩,贴金铺银,只有重彩,才能描绘出对大唐盛世的赞誉和向往。
4《融》
“阳春布德泽,朝露待日睎”。
少时吟诵的琅琅上口,在那样明媚的语感中,布满了阳光翠微、怀柔万物的景象。时光荏苒,知晓了辛、苦、甘,便知晓了辉煌的阳光里,有着燃烧与毁灭、希冀与无奈、永恒与短暂、深邃与阴霾。时光载恩载德,天地悠悠,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中更有日月光华烁烁,天地融融乐乐……
惟有丹青温润,温润地婆娑在手指间,流淌在色与箔叠置的画纸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光与丹青载恩载泽。
5《子之三》
此画以粗质颗粒石色勾线立形,线凸起于画面,其后的着色均为点虱或点皴,再以多种色于线上使其融合而成为丰富的色线。
天空贴箔之后,以细质石色薄刷,并立起画板,使之趁湿下泻,形成沥色肌里并透出下层银箔。
重彩方面我想探究的有
矿物石色之美感;
重置叠色的重彩之法;
底基色的作用;
点绘、线绘、面绘,尤其是色面、笔彩之于造型的意义;
材质与肌理的形式美感;
东方色彩观念与色彩结构。
6《晓镜》
在中国画重彩画的表现范畴中,我寻找沉寂已久,几乎快要绝迹的唐宋以前的丹青画遗迹,追寻敦煌壁画的重彩之途,那种曾经的,失落的轨迹。
关于这幅画画法:
布面,使胶矾作底,刷蛤粉,基底呈厚重之状。
泼彩,颜料使用了多种矿物石色并趁湿汇入粗颗粒的数种色,使之融合、流渲、聚散,营造出画面暖黄赭的、阳光般的色调。
贴箔,撕块、剪块散贴于画面,
勾线,以毛笔用赭色线界形勾线。
选用几种细质石色把主要色块散散落落地画一遍。
再以粗颗粒石色平铺画面,包括箔之上,以显出沙沙拉拉的肌里。
在其之上,以有干有湿的笔意画出赭黄色调里微妙的色彩效果,画面以细颗粒色浇灌于粗颗粒石色之上,水落石出,呈现出一种斑驳而璀璨的多层次之美。最终丰富的视觉效果是从最底层至最上层以及左邻右舍共同织就的。
7《翠微》
用粗细各异的矿物石色和闪光的金属材料作画无疑有相当的难度,但这却又正是其魅力所在。用多种技法相互交融,让画面产生斑斓晶莹,斑驳厚重、色彩浓烈新的状貌,--我喜欢 。
画法以蛤粉打底,以水干色、细石色绘出画面总体色调,趁湿泼彩绘色,粗颗粒会沉淀、积聚,而细颗粒会流淌融汇,先泼彩后约形,色彩可大胆鲜明与自然 生 动,不为形拘束。--这是我喜欢的。
8《蚀》
一团光从心头升起,弥漫在身边,渐渐地与四周相融,时光不知不觉的老去。阴晴圆缺是生命的真谛。一阵风儿吹来,刺痛了我的双目,合上眼帘,内视心灵,聆听着广漠无垠、空阔深远的天地至美的泊泊合唱-----
9《有风》
铜管的裂裂声
潜着风
鼓动都市的脏腑
碎银倾倒
利箭,只吱吱
苔藓,只滑滑
青荇,只飘摇
逐日疾行的
夸父,御风 听
且独雨,
且长风
10《女子之一》
使用重彩画材质和技法,能充分发挥和表现有意蕴的色彩之美,有色彩的中国画之美。画画的过程是在每一块色、每一个笔意中实现自己的精神意念的物化,技法、媒材与色彩是在进行画材与人的生命交流。
那一年敦煌的面壁修炼,在我的一生中起着哺乳的作用,
用色彩而歌而舞,梦中延续到梦外的幻象狐步从此就没有离开过我,从这里旋转出我化蝶的幻象和飞翔的舞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