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色彩——邵晶坤先生油画艺术品鉴
时间:2023-05-26 作者:艺境 来源:艺境
邵晶坤,女,黑龙江哈尔滨人。1949年入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学习绘画,师从徐悲鸿、董希文等艺术家。195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1962年中国美协组织董希文、邵晶坤到两藏深人生活,在美术馆及全国巡同展出。1978年为宋庆龄纪念馆创作《国之瑰宝》(宋庆龄肖像)。1981年被聘为徐悲鸿画室导师。1986年赴苏联格鲁吉亚等地参观写生并展出,1987年赴英国,应Duruom大学邀请讲学。1992年赴法国、香港参观访问。1998年赴美国等地讲学访问。1999年随中国书画家考察团赴欧洲七国访问。2000年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进修班导师。中国美协会员、徐悲鸿画室导师、加拿大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1995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编撰出版的《国际知识界名人传》。邵晶坤的作品参加多次中外的展览,1987油画《静物组画》在英国皇家节日大厅展出。油画《国之瑰宝》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油画《绍兴水乡》在美国纽约哈克尼斯参加“中国现代油画展”。1989年赴新加坡参加“中国现代油画展”。1992参加香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展览馆”展出。《瓶花》参加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四字楼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展”。1993年赴日本参加“中日建交二十周年美术大展”。1994年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邵晶坤油画写生——永久的情怀
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史图册里,有一张拍摄于1950年代初期的照片可以说是经典的老照片:镜头下,一群携带速写夹子的青年艺术学生在灿烂的阳光下阔步正面走来,走在通往乡村的大路上——这是那个时代美术学院开门办学的景象。看到这张照片,经历过往昔岁月的人不由马上会想到那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歌曲诞生在1960年代,而实际上从1950年代开始,包括艺术学生们在内的一代人就已经在“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经历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他(她)们集体的身影、矫健的脚步、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留下了历史的印迹,也成为整个时代的缩影。
邵晶坤先生就在这个行列之中。她1949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随着北平的解放,国立艺专变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她和这所著名艺术学府一道走进新时代,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油画家。从那时候起到今天,她的人生道路总是伴随着对油画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而且一直非常沉稳和坚实。她在油画界属于那类艺术心态恒定性最好的画家,从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也不简单跟随时流,但在艺术的内功内力上一直潜心地做着认真的文章,以敏感的心理感受时代的变迁,汲取广泛的营养,不断研究艺术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她这种不做“前卫”姿态、也不落伍时代的从艺态度,使她的作品几十年来总是以清新、独立的学术面貌让画坛为之欣喜。油画界的同仁,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长辈先生和她的同代人无不记得当年在美院的群体中有一位天份极好且美丽勤劳的女学生。岁月虽然流逝,而属于邵晶坤先生本真的气质、感觉却一直保持下来,注入她的笔端,使她的作品直到晚年仍然拥有如同当年一样年轻的韵味。
邵晶坤先生作油画无数,其中有大量的油画写生,甚至可以说她的油画人生就是长期的油画写生,这成为她这个油画家的独特道路。注重写生是油画从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脉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它和画家的主题创作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体现画家性格、学养与才华的艺术主题。在中央美术学院,邵晶坤受业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以及叶浅予先生等油画名家,她不仅将写生作为自己油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认识到写生本身就具有创作意义。从她的早期写生作品看,她的手笔集中了两种来自导师的风格特征:一种是徐悲鸿和吴作人含蓄、沉稳的风格,另一种是以董希文为代表的奔放、抒情的风格,对前者的继承使她的作品具有大方明朗的构图和稳定坚实的用笔;对后者的倾心则使她的作品富有明亮的色彩和典雅的诗意。两种风格来源的结合,加上邵晶坤从写生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使得她的写生从1950年代起就表现出大家的手笔,对画面整体有很强的控制力,充满从容的表达。在这本《邵晶坤早期写生作品选》中,可以看到她师承名家的来路,更可以看到她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它们虽为写生,每幅作品却几乎都是一幅完整的创作。
然而细观邵晶坤先生的作品,我们更能感受到她对自然与生活的态度。她笔下从新疆到西藏、从城市到乡村的一系列人物和风景,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生命自在。在这里体现了19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的理想,他(她)们和时代的生活融为一体,心胸宽广,对朴实无华的自然与生命充满真诚的情感。因此,他(她)们总是以向往的心态走向乡村或远足边疆,去寻找生活中那些最自然的形象,在普普通通的生活现实中获得艺术表达的兴奋与冲动,而且特别愿意表现普通的劳动者和朴素的生活景象。在邵晶坤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就处在他们生活的真实之中。她塑造形象的用笔一方面传达出了对象特定的形貌和神情,另一方面她造型的笔触肌理也和所画对象一样自然朴实。因此,她的作品是被画对象的神采与油画表现语言的神采同时显现的结果。尽管穿越时光,这种神采仍然散发出感人的魅力,让人从她的作品想到那些生活单纯的时代以及生活中最纯朴的人们,还有就在生活之中的画家。许多人认为只有主题创作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志,其实,把邵晶坤先生的油画人物和风景写生汇集在一起,也是一个时代和一种时代精神的图像志,可以供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中国油画历史与时代特征。
对光和色的天才般的敏锐的感觉是邵晶坤先生作品中传达出的重要的视觉体验。从今天回顾中国油画的发展,这种视觉体验具有历史性的价值。虽然西方印象派乃至后印象派已经将光与色的研究发挥到了极致,但在1950年代的中国油画界,重艺术主题、题材、情节等“内容”的创作倾向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光影和色彩的探索往往被视为偏离正统的“形式主义”,因此,董希文对于艺术形式的自觉和探索是一种走在前沿的语言革命。邵晶坤秉承了这位老师的精神,以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写生中研究光和色的形式语言。纵观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阳光下的人物和景色,既有正面的和侧面的光影效果,还有许多是逆光中的形象,景物所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十分丰富乃至微妙,邵晶坤不仅能够敏锐地感觉它们,而且几乎乐于面对光影对于感觉的挑战,用即兴的手笔留住光与色错综交织的瞬间景致,巧妙地处理造型、色调、笔触等艺术语汇的有机统一,使作品在一气呵成之中散发出光与色的神采。实际上,就像她通过所画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一样,对于光与色的迷恋也是她热爱生命和生活的反映。她借助色彩的变幻来实现隐藏于光和影背后的生命本色,如此,展现在观者面前的就不单是一个“纯化的自然”,画家对生活和创作的个人观点也得到了有力的阐述,而这一切,在她的写生过程中发生的那么自然与顺畅。时至今日,我们再读这些作品时,仍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的色彩和律动。
或许人们会把这种敏感的创作思维归结到邵晶坤女性画家的身份上,然而她作品折射出的爱心和情感更能体现一个女画家的艺术观照。在她的少数民族生活写生中,她画的最多的是女性;1980年代以后,她画了许多城市女青年肖像,也以女人体为象征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她在画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她所作的花卉。把她的作品贯串起来,花卉和女性形象整个就成了她的艺术符号!在中国艺术界很长时间里,女性意识是难以被单独表达的,或者说,女性意识基本上被淹没在时代意识的洪流之中。在邵晶坤的身上,的确充满了时代的共性,她的油画风格总体上趋于明朗、刚健、大气,都是时代性的痕迹。但是,时代的洪流并没有能够完全同化邵晶坤的女性情怀,相反,她的女性情怀在与时代情怀的交融中仍然闪现出存在的光彩。她反复描绘各种鲜花的姿态,刻画鲜花丛中的少数民族女孩,吟唱生活中女性的纯朴浪漫和宁静致远,在写生这种最朴素的表达中反复体味着艺术与现实在心理情怀深层次上的完美对接,这便是一种女性美感的缔造。比照当前一些过分张扬所谓女性意识的表达,邵晶坤先生的女性意识流露的是那样自然,那样涓涓不息,充满着一种大爱和大的关怀,因而显得隽永。她的作品,为我们研究中国女画家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邵晶坤先生用她孜孜不倦的实践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增添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她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也让人赞叹。有许多画家的名声总是与某幅代表作品相联,但是很难分辨出邵晶坤先生哪幅作品是代表作。从青年到晚年,她的作品汇集成一个整体风貌,这个整体便是她的代表作。它们证明不用恢宏庞大的叙事也能表现艺术家坚定的理想和关怀,也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记忆,这正是邵晶坤艺术的魅力所在。她的艺术是永远年轻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