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
书法
杨春燕

人气:3562

喜欢:3562

关注:

+ 关注

艺术家杨春燕

时间:2020-05-22   作者:人民铁道网   来源:人民铁道网
\
 

杨春燕,字净萍。北京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美术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先后入选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妇女书法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公务员大展等。书法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体育馆、日本成田山美术馆、韩国光州民俗博物馆收藏。现就职于北京铁路局国际合作与对外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2005年随文化部书法家代表团出访韩国任副团长。
2007年随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代表团出访日本。
2010年赴澳门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两岸四地妇女书法展",并主持开幕式。
2012年随北京市文联代表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书画展"。先后出版《杨春燕隶书詹天佑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著名女书家丛书(杨春燕卷)》(荣宝斋出版社),中国著名女书家年历(人民出版社)。
 
中国书法是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独特视觉艺术。书者心灵的迹化乃书法的本质,因为它具有一种生命的动感,具有一种无穷的变化,在变化中体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杨春燕学书心得
 
\
 
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位中年女书法家的艺术道路
卓立
引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北京铁路局宣传部的杨春燕接到了中国文联、奥运会组委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发来的收藏证书,她草书的一幅唐代皇帝李世民的百字言:"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食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取本分之才,戒无名之酒,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作品,被国家体育馆永久收藏。
在中国书协的八千多名书法家中,女书法家只占5%。在捐赠给国家体育馆成千上万的书法作品中,杨春燕的草书作品入选千名之内,实属难得。
杨春燕最初学的是隶书,现在写草书也取得了如此成就,实属不易。今年45岁她,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学书之路?
 
\
 
大山深处小站的灯光
杨春燕是1981年高中毕业接父亲的班参加铁路工作的。
她的父亲曾是丰台车辆段南口列检所的职工,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字,1976年开始教12岁的小女儿学写毛笔字。杨春燕是个文静听话的女孩,父亲写的小楷字就成了她最初的字帖,每天做完功课都习字不辍。
三伏天又闷又热,晚饭后家人都在院子里纳凉,杨春燕却在桌前挥汗如雨,只要没写完当天计划要写的毛笔字,任凭母亲千呼万唤,她执意稳坐钓鱼台,这令母亲十分心疼,父亲却十分欣喜。渐渐地,杨春燕除了练习正楷字外,还喜欢并练上了隶书,她从心里喜欢汉代隶书朴拙厚高的金石味。
6月的一天,杨春燕被分配到长城脚下的西直门车务段八达岭站当站务员。父亲执意送小女儿进山报到,在通勤车上对她说:"你上班后要继续练字,写一笔好字多做工作,能更快地进步,你如果想将来出山工作全凭自己努力。"父亲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小女儿的书包里,就装着哥哥特意买给她的《礼器帖》和《张迁帖》,这可是两本最好的汉隶字帖。
八达岭站的日子是单调的,白天大量的游客乘火车而来,站务员们得一连忙上几个小时,傍晚乘满游客的列车开走后,车站除了几名值班的职工外再无别人,日久调到山外的车站工作就成了姐妹们的话题。
杨春燕外表柔弱,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干得踏实。她认真学习客运业务知识,积极本分地干着自己负责的工作。几年下来,她已经干过检票员、售票员、广播员等工作。打扫候车室厕所卫生又臭又脏又累,一些同伴多有为难情绪,一年四季下来属她打扫的次数最多;八达岭站经常接待游览长城的外宾,她努力学习英语和日语口语,很快用在了为外宾的服务中;1986年,杨春燕已经当上了车站客运值班员,这年西直门车务段组织技术比武,她夺得了客运值班员组的第一名。
杨春燕在车站做人低调。与众不同的是,她总在搜集别人看过的《北京铁道报》和《人民铁道报》,往报纸上喷一点水后存在宿舍床底下,到了晚上拿来练字。她说:"当时,几分钱一张的毛边纸舍不得多用,微微发潮的旧报纸练字效果挺好的。"那几年,杨春燕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宿舍的电灯总要亮到后半夜,经常是她想起该睡觉时东方已经发白。
回家坐在通勤车上,别人都在打牌、聊天、织毛衣,她总是找一个安静的座位看书读帖。她说:"那段时间学习就是向休闲要时间,练习书法就是向睡眠要时间。"
1987年的一天,杨春燕接到段里通知,要她写一幅书法作品上交,推荐参加即将举办的"全路职工美术书法大赛"。一天深夜,杨春燕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在宿舍提笔写下了一幅隶书中堂,内容是一段介绍长城全貌的站车广播词:"长城东起辽宁山海关,西到甘肃嘉峪关……"
不久,杨春燕接到段里的通知,领导告诉她:"你写的那幅字得了全路书法一等奖!"杨春燕听后竟愣住了。她想:"全路那么多人参赛,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得一等奖?一定是搞错了。"
六年来,杨春燕每天在大山深处除了工作就是用心练字。她没有想到,自己的隶书书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有着汉隶古风传承的筋骨,还具有了自己清秀质朴的风格。
这一年她刚满23岁。她对自己写的隶书字还很不满意。
 
\
 
走出大山的青年书法家
还是在1987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杨春燕又接到段里通知:当时的北京铁路分局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分局点名要她到分局宣传部驻勤一周,担任大赛的评委。杨春燕当时还不清楚,当她一路打听推开分局办公楼大门时,就已经彻底"出山"。
一周后,大赛各项评比结束后,杨春燕准备回八达岭站上班。宣传部领导通知她,到刚成立的分局文协继续驻勤,她问要待多长时间,领导也说不清楚。
在分局文协,杨春燕的眼界日渐开阔,1989年文协创办文学期刊《旅行文学》时,她已经担任文协的副秘书长了,她要具体负责这本杂志的全部封面设计、插图和版式设计,这是她不熟悉的专业。为此,她这年9月考上了北京西城区成人美术中专学校,开始系统学习书刊装帧、平面设计、雕塑等专业知识,并马上应用到《旅行文学》的出版工作中。1992年6月,铁道部文协组织全路期刊评比,杨春燕被评为全路优秀美术编辑。杨春燕担任分局文协副秘书长后,被增补为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的理事。那段时间,杨春燕的生活就是不变的三部曲:白天在分局文协编《旅行文学》,晚上赶去美术中专听课,夜里回到办公室练书法、睡觉。从干站务员时起,她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每天工作到多晚都要练一会儿书法,否则睡觉都不踏实。
1990年,北京市举办"复兴杯"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杨春燕这次写了一幅行书作品参赛,内容是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杨春燕从12岁起练颜体正楷和隶书,有着扎实的童子功。近年来,她已经尝试转写行书,这次送行书作品参赛是她对自己书法艺术的一次挑战,她觉得行书更能表达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大赛评比结果是她的作品获三等奖,她是此次大赛唯一获书法作品奖的女性,北京书法家协会很快吸收她为会员。
不久,北京书协组织十几名女书法家在平谷县一家会馆研讨书法,并请来已故文化学者、书法家蓝玉嵩现场点评指导。这次,杨春燕用行书写了一幅对联: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蓝玉嵩看到后问:"这副联是谁写的?"得知是杨春燕写的后,他又接着说:"这副联有自己的风格和气势,不像女书家所写,春燕是咱北京书协的一匹黑马呀!"
谈到书法艺术由隶书向行书的转型,杨春燕认为,得益于自己多年写颜体正楷和隶书的基础。例如,写隶书要有金石味道,要求运笔有力透纸背的感觉;而写行书最忌讳的就是写出来的字"飘"在纸上,不能有着溜滑和不扎实的感觉;书家有了写隶书的功底,写行书处理字的结构就容易过关,有助于够解决行书字体不该有的"飘、滑、虚"问题。
 
\
 
对组织的培养心怀感恩
在中国传统的字、画创作中,字与画两者往往是不可分的,古人字、画俱佳者也不乏其人。杨春燕一直渴望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造,因为,她深感自己在文化、专业知识上缺少积淀。
1995年秋天,她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成人教育美术专业,分局领导欣赏她的才华,同意让她半脱产学习。此后,她在完成《旅行文学》美编工作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临摹、绘画理论、中文等课程。由于她有很强的控制笔墨的能力,学画上手很快。毕业时,她画的工笔人物和山水画均受到专家好评。
1997年,她刚从矿大美术专业毕业,又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分局领导依旧给时间、出学费,这让她十分感动。读研期间,她大量阅读有关书法发展的历史和临摹、借鉴各个朝代、流派的经典作品,极大开阔了眼界。她渐渐感到,自己的书法创作有了新的飞跃。
上世纪末,在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潮中,杨春燕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陆续为分局和基层站段设计了大量书籍、集邮首日封、宣传画册。分局的"036网站"的美术设计也出自她手。
一天,分局十渡职工培训中心领导找到杨春燕,请她为中心设计一块6米长、2米高紫铜浮雕,要求是既反映十渡的旅游特点,又要具有铁路企业的特色。
说实话,杨春燕在北京西城区成人美术中专学校上学虽学过雕塑课,从没参与过作品的设计。但是,既然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她决心拼搏一把。说干就干,杨春燕立即回学校向老师请教求援,后来她在作品中将大山、马、蒸汽机车的车轮、铁轨等元素进行组合,还具有现代抽象的意味。这块浮雕制作完成后,人们一看便知这是铁路的旅游、培训企业。
在给石楼车辆段设计长30米的一块青石浮雕时,她采用写实的方法,将铁路企业车机工电辆的生产场景有机组合,光设计费就节省了几十万元。此后,为了达到设计的艺术效果,她还多次到位于河北曲阳的制作单位监制,及时解决工匠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2007年,她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把自己手书的"詹天佑《致青年工学家》"的隶书作品节选制成紫铜浮雕,镶嵌在青龙桥车站候车室的墙上。
这几幅精心设计的作品,凝聚着她心血和对组织多年培养的深深感恩。

\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览
杨春燕在书法创作中,经历了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作品,随着对作品感悟渐深,隔一段时间再书写的韵味都有所不同。
2004年杨春燕向参加全国的书法大赛发起了冲击。这年10月,她的一幅《诸葛亮-前出师表》草书作品被评为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作品;2005年7月,她的《诸葛亮-后出师表》草书作品被评为"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入展作品;同年10月,她的另一幅作品又被评为"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入选作品。一年内"连中三元",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她为正式会员。
在杨春燕的眼里,习练书法是不应该具有功利性的,决不能一味把书法作品当作商品。她说:"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是我国排在前三位的名帖,这些都是大师们或喜悦、或悲忧性情所致的产物,在不经意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书法作品一旦以商业收益为目的,作者就要取悦买家,写出的东西就会浮躁。"
这些年,杨春燕还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对外书法交流活动,出访过新加坡、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省,她往往是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女书法家。
2001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日友好书法展上,她的作品获得金奖;2004年在韩国举办的书画展上,她的一幅书画《荷花-花的世界》被博物馆收藏;200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一家著名的日本书道会共同举办"中日妇女书展",她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与日本女书家进行交流,她的一幅反映中日友好的自作诗草书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后又赴日本展览,展现了中国中年女书法家的风采。
2005年1月,杨春燕的隶书作品专著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她书写的内容是"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学家》",黄苗子为她题写书名《杨春燕隶书詹天佑文》,邵华泽在序言中写到:"兹观春燕以隶书书写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读文章字字珠玑,映带端庄凝重之书法,赏书法篇篇风骨,更感文章皆至理名言。可谓文章妙,书法亦妙。感慨中,吾将此文介绍予诸君,文章书法,一并欣赏,岂不快哉!"

\
 
杨春燕眼中的书法艺术
杨春燕学书三十余年,书法已经融入她的生命,每天读帖习字就像吃饭、喝水、散步一样不可或缺,她的思维审美方式、喜怒哀乐中都有书法的印迹。特别是完成了书法研究生学业和近年在张荣庆书法研究室学习结业后,她又进一步升华了对书法本质及表达的认识。
中国的书法是什么?
它是华夏子孙从发明、书写古老象形文字起,不断概括、提炼的间架、线条表达的艺术,此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和提炼才发展到如今,它已经属于一种归结型的文字结构--一种"真、善、美"的三元组合。从宏观上看,中国书法的"真"从淳朴阳刚表达的甲骨文为起点;"善"是一代代华夏子孙在书写中的追求,即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美"是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归结的审美结构,虽然中国书法的线条日趋简洁抽象,但人们仍能够看到它的发展脉络和渊源。
因此,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是书者与欣赏者"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就微观而言,作为书法美大致可以包括笔画线条的姿态、运笔的节奏、形体的组合、章法的气势、内容的情感、意境的表达。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在于书者将对于主客观事物的理解融入其中,在线条无穷变化的流动中体味生命之动感,从而产生独特的富有归结型的"美"。
 
那么,何谓书法的本质?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书法则是心灵之迹,心灵的迹化就是书法的本质。书法与哲学、宗教、美学、音乐、舞蹈、道德、心理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书法的本质还可以具体归结为--书者不断修炼心性、情操、思想、知识及人生境界的表达。
因为,书法毕竟属于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只有感悟到的东西才能给欣赏着一种异样的精彩。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见林语堂《中国人》,发表于1934年)
 
常有人问杨春燕该如何学习和创作书法?
她的体会是:--临摹十分重要,但要有章法。正如清代书法家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讲:"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即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在临摹过程中,要多看、多悟、多研讨、多变通,要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要审验其笔法揣摩其锋芒,要对笔画之来龙去脉心中有数,要力求悟出字中有字、字外有字的道理。犹如炼钢,只有在高温铁水中加入其他矿物成分,才能得到比铁坚硬、柔韧的钢。
--了解掌握书法线条的基本笔法后,要精心与字体结构、线条的基本笔法,精心于不同字体的结构特点,心在技法贵在形似,而创作书法作品则要行笔精神,融入性灵。
--有些书者练书法进步不大,主要是临帖时没有精临其相,不由自主地表现连自己也不清楚的东西;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恰又因为太囿于写字的技法与结构,丧失了自己的特性。 --想学好书法务必要摆脱燥气、匠气和俗气,书法创作并非单纯写字,而是书者自身性格、道德、人生观的体现。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是一曲雄壮或委婉的歌,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一个刚健或柔美的舞蹈,一片充满思辨的论文,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中华文明从传统演化到今天的足迹。
--现在一些书法作品中,雷同的东西太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太少。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思想精神境界不高、知识学养匮乏的人,其作品最终无法达到儒雅、飘逸的境界。
"养幽兰之气,报平和之心。" "云涌江翻守自然之道,纵横变化行法度之中。"杨春燕格外喜欢这两句话。她说:"书法给予我的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感悟,书法的情趣在于书写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同时让人不断读书修德、超越自我。"
 
\
 
杨春燕:生活的艺术
 
"其实,我只是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人,面对家庭有着三重身份:女儿、妻子和妈妈,如果能够将这三种角色都演绎好,那就真的是能够享受艺术化的人生了。"
"话如其人,坐在我面前的杨春燕,恰似她此刻专心欣赏的那一杯绿茶:雅致、精巧。
杨春燕,字净萍,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就职于北京铁路局党委宣传部。
杨春燕的隶书严谨精丽,和谐委婉。她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书法作品被日本成田山美术馆、韩国安城市文化院收藏。
杨春燕一直是妇女创作群体中的一员。在风格取向上,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当别人追求气势的奔放和奇异时,她却一如既往置于雅致优美、精雕细琢的追求之中,这样的选择或者说这种坚持,也正体现出她对艺术的自信。
莫道铁流长路远,蛾眉原来最多情。"身为书家,同时又是女性,杨春燕说,家庭是她最向往最依恋的温馨港湾。
 
父母是自己的感情寄托
在杨春燕幼小的时候,读过私塾的父亲就开始让小春燕练习书法,最初是拿来过去旧版书写体百家性、千字文等临。在那个年代父亲也许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是以为写好字不过是尽学生的本分而已,但对于杨春燕来说,少时的"功课"逐渐演变成爱好,乃至一生的艺术追求,也是她一开始未曾料到的。因此,对于父亲,除了父女之情,杨春燕还有着另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父亲在前些年辞世了,在父亲瘫痪在床五年多的日子里,她和哥哥姐姐一起妥善照顾着父亲,让他在平静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现在回想起来,杨春燕说:"父亲是带着对我们的爱和眷恋上路的。"
在老母亲面前,她永远都是乐呵呵的,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陪着母亲拉家常,开玩笑、下跳棋,陪母亲共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每次母亲生病住院,杨春燕床前床后,悉心照顾。
母亲会为女儿写出好的书法作品而高兴,尽管她不一定能够欣赏到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但能够体会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她也会很快乐。
 
\
 
和丈夫共读那最浪漫的事
热爱艺术的杨春燕,选择的丈夫确是一位纯粹的理科生,两个人结婚快20年了,生活和谐美满。说到这里,杨春燕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小女人惯有的那种甜蜜。此时,那挥洒淋漓的艺术家气质乖乖让位,她俨然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模样。
杨春燕的丈夫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当初杨春燕考虑终身大事的时候,已经在北京的书法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名气,身边并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就是看上了这个有点木讷的理科生。用她的话说,爱情来自一种感觉。她相信这种感觉,愿意为这种感觉付出自己的全部情感。这么多年来,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呵护着和丈夫彼此间那份爱。
理科生和"艺术分子"聚在一起,两个人读的书、看待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别,因此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很多趣事。
每当杨春燕感觉良好,创作出一副好作品暗自得意的时候,相反丈夫却有时还会泼点冷水,吹毛求疵。每当如此,杨春燕非但不生气,而且还特别认真对待,反思自己,照她的逻辑,外行人看艺术往往一针见血的,何况她深深的知道,这里面更多的包含着丈夫温馨的情怀和殷切的希望。婚姻和家庭是一种幸福的感觉,需要的是两个人相互体谅、理解和包容。同时,她的这种认真,也源于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自信。
理解和包容,换来的是家庭的和睦。丈夫知道妻子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和追求,尽管他从来不刻意夸奖杨春燕的作品,平日里有空却总是抢着做家务、带孩子,好给妻子腾出时间研习书法。
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原本木纳的理科生后来到外企工作,常去国外培训,也学会西方人的浪漫。无论是西方情人节还是中国的七夕或者其他节日,他都会带些别出心裁的礼物回来,给杨春燕一个惊喜。每当看到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丈夫也会总想方设法逗妻子开心。杨春燕最向往的就是,两个人携手一起慢慢变老,这就是人生最浪漫的事了。
 
孩子是妈妈永远的宝
对于孩子,杨春燕有着一丝歉疚。因为和丈夫工作都忙碌,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从三岁起就过上了寄宿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转眼就是八年的时间。一直到该上初中了,孩子终于对父母说:"你们别让我寄宿了,让我走读好吗,哪怕我星期天也上课。"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杨春燕的心里酸酸的。其实,她已经不准备让孩子继续住校了,她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孩子解决那些成长的烦恼。由于她的爱好,由于一种书画环境的耳濡目染,孩子喜欢上了绘画,而且画的越来越不错,这对于工作学习经常忙碌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欣慰。
女儿、妻子、妈妈,当这三种角色都获得了完美的演绎,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攀登的杨春燕总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那种安宁。这种平静的心态,使得她的书法艺术不断提升,书艺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着她的心情和生活态度。
按照杨春燕的说法,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艺术情趣的,只要我们用心经营、用心体会,就能够感受那种艺术化生活的快乐。显然,她是一个快乐而自信的女人,一个懂得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女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