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
国画
谢青,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院书画院研究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大型美术作品展,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青年美展》《互绘?相知-中外美术作品展》《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并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

人气:1245

喜欢:1245

关注:

+ 关注

谢青: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时间:2020-02-14   作者:谢青: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来源:网络

中国绘画主张写意,意者心音,因心造境。心境的好坏,在创作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体现画中意境的妙、奇、远、深,就要有一个美好而高洁的心境。

孔夫子曾说:“仁者静,知者动。仁者无欲故静,知者随欲而动”。梁武帝萧衍《净业赋》中说:"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苏轼亦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都说明了心境的好坏与净和静大有关系。也就是非心净不能入虚静,非虚静无可观圣境。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净的概念现代人一般只是在客观上赋予它清洁、无尘浊而已。而在心理状态等精神活动中却很少有人顾及。其实,“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历来都属于形而上的精神范畴。

明代画家董其昌云:“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如果画者时常被外界虚华物欲所干扰,胸中满是红尘俗事等杂念,必然心浮气躁,心猿臆马,执笔不稳、下笔无方,更不会“为山水传神”。许多传世名作,如《溪山行旅》、《庐山高》、《八十七神仙卷》等,在画中从容不迫的沉稳笔触间,我们可看出作者的纯净心态。唐代王维一生味道,以修心向善、淡泊名利的超然心性感悟生命的“真意”。他的田园诗融自然、绘画、音乐于一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的世界。“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现出诗人抛弃红尘纷扰、洗净心浊方显澄明广阔的脱俗胸襟。画家只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净的心境,才会有“天地生生之气”的美妙景象。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恽寿平说:“川濑氤氲之气,林岚苍翠之色,正需澄怀观道,静以求之”。王阳明亦说:”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窘冥“。

中国画讲究静幽深远、笔墨沉稳,画者不躁,观者静得。心不纯净自然无法入静,不入静又岂能有境幽深远的好作品呢?水墨画最妙处往往产生在画者的不经意之间,这个“不经意”或许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为”,是虚、静、明的“物我两忘”。创作中的一笔一画自会反映到作品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作品肯定火气充盈、物象张扬,静穆的气韵荡然无存。黄公望袖携纸墨,遇景模记,“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富春山居图》成为传世佳作;张择端所创《清明上河图》亭堂殿宇、彩船闹市,佳人百姓,千人各面,若无静心专一的定力,完成如此宏大而完美的巨作绝无可能。老子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是说人要排除物欲的诱惑,就要笃守宁静,有了“静”的功夫,才能深畜厚养,后达空灵澄明的境界。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境界,是指精神领域所达到的美妙高度而言。道家认为凡是存在的,必是合理的,但事物却有正与邪、深厚与浅薄、高雅与低俗之分。宇宙万物本无概念,概念是人类随着文明程度的增进而赋予万事万物的。在精神世界里,对于同样的事物,有怎样的理解,就会赋予怎样的内容,其内容的深厚与浅薄,高雅与低俗,便决定了它的境界。

当我们漫步深幽古刹,凝视蚱龙桧柏、殿堂楼阁,油然想起千年古国文明;当我们攀登巍峨山巅,上涵山影、下悬万壑、远村平畴、汶河如带;当我们静坐莲池,荷香沁腑、小桥流水、梵呗禅音;内心得到大自然和千古文明的洗礼,我们的灵魂也仿佛升华到一个神奇的境界。

万千气象、造化使然,澄怀观道,修为所得。中国绘画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境生象外”的“意境”说。“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现日月之不照。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唐、朱景玄)“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到处却又不见笔痕,但觉一片灵气浮动于上”。(清、孔衍式)都在赞美一种以中国水墨艺术独特的语言形式去彰显深长隽永、诗意悠远的“象外之意”的美妙意境。

可叹当今,物欲横流冲击和侵蚀着每一颗洁净的灵魂,艺术家也毫无例外地在急功近利的欲望驱使下失去了本该宁静的心,浮躁成为社会的通病。我们很少能看到真正意蕴深涵.静幽隽永的好作品了!尤其当道德已从圣坛摔落瓦解成凡间的碎片时,当对抗传统的荒诞不经大行其道时,几人还能“萁坐静虑,神游物外”呢?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蒙妍作品

曾几何时,我们陶醉于自己的点墨之才,为几声赞誉而喜不自禁;曾几何时,我们又苦恼于自己的才疏学浅,在大师们的杰作面前望洋兴叹。唐朝张怀瓘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确,中国画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底蕴和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也蕴含着正统文化为善的意志和崇尚道德的理念。说中国画玄,中国画难,就在于此。然而,中国画又很天真浪漫,很单纯洒脱,一支笔,一块墨,一张宣纸,我们就可以书写胸中臆垒,抒情状物,自娱自乐。或许,我们成就不了什么“大家”和“大师”,但我们不被名利所困,不为世俗所累,修一个天真无邪,道德高尚的美好心境,画一个我们心中的美好世界,不是比那些虚妄的头衔更好吗?

浅谈中国画的创作心境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美好的心境永远依附于“道德”而贯穿于“修炼”。在当今喧嚣浮华的社会环境中,“净—静—境”或许已成为人间的天方夜谭,艺术家们的海市蜃楼。但也正因为此,它才对人类社会尤其艺术家显得无比地珍贵。因为她是爱美之心,求真之心;她是返朴之心,大德之心。其实,那些被后人所敬仰的大师们,应该说都有这种美好的心境。正所谓: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净—静—境”是一种恬淡寂寞的禅修过程,虽难也,苦也;然乐也,福也。我想,这种心境不仅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最美好心境,亦是艺术家及修行者参禅悟道、终成正果的最完美结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