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加强调查研究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核实中 时间:2017-02-08
苑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会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教程》、《龙王信仰探秘》,主编有《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探索》等学术丛书20余部。
苑利: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许多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调查研究,缺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规律的认识。有时候,很多事我们并没有考虑得很透彻就做了,结果是骑虎难下。早在2000年文化部召开的一次西部文化工作会议上,我就提出了一个名为“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搞好民族文化大普查”的建议案。虽然十年过去了,但直至现在,我仍觉得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十分必要,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仅凭一次普查,不可能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网打尽。类似普查,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们将所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发掘出来。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百年大业,不做好这项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从基本理论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解决的是本体论的问题;二,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解决的是价值论的问题;三,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解决的是方法论的问题。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水平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恐怕还真得从第一个层面抓起。
现在我们所用的非遗概念,基本上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里转引过来的,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该定义认为只要是被某些个人或是群体视为一个地方文化财富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民俗活动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在这个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没有时限上的界定的。它意味着不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文化现象,只要是“文化财富”,只要能挣到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真是这样,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不是。但按这个定义没理由不算。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应该有品质上的限定吧?也没有。一次下乡,我随手翻阅了当地文化部门正在编辑的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名录》,发现其中一些项目——如某某族的骂人话、男人的禁忌、女人的禁忌,坐月子的禁忌等根本不是非遗的传统文化事项,统统进入到了该名录。
非遗是传统文化,但它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怎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再譬如在我们的非遗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是混为一谈的。因为非遗不仅保护那些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实物”、“制成品”甚至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按该定义界定,非遗项目不仅包括“宫廷营造技艺”这样的顶级传统工艺技术,同时也包括用这种技术营建起来的故宫、颐和园。如果连这么硕大的宫廷建筑都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还有什么东西是物质文化遗产呢?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最忌讳的是在逻辑起点上出问题。这就像小孩子系扣儿一样,如果第一个扣子系错了,其他的扣子将会一错到底。当下的非遗研究同样是在逻辑起点上出了问题。所以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尽管会涉及许多问题,但问题再多,也必须从概念入手。
苑利:尽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有人认为,非遗保护是政府的一项工作,而政府的行政工作是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的。所以,长期以来一些朋友一直对非遗的理论研究嗤之以鼻。奇怪的是这些反对派并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而是形形色色的“专家”。搞非遗研究有人质疑,搞非遗学有人反对。但从非遗保护现状看,我们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的研究根本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对于非遗保护的需要。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件好事还会遭遇重重阻力呢?原因在于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由于我们缺少调查研究,我们在原则理念,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而出于面子,我们又不希望别人指出。最后只能通过打压理论研究来掩盖事实,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我们能否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知错则改,才是进步。
苑利:改造我们的学风
目前,中国非遗保护中学者的官僚化倾向十分严重。人们每到一地,不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指手划脚,隔山打炮。不调查,不研究的结果,只能是逼着他们回到家中关起门来创造“规律”,并用这些根本不是规律的“规律”去指导我们的非遗保护实践。
我认为所谓科学保护,首先就是要进行扎扎实实的理论建设,要从理论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与保护规律弄清楚,讲明白。而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深入调查,摸清家底,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个学风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改造学风,才能找回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的学术界究竟肩负着怎样的责任,承担着怎样的义务。官气十足,走马观花的督察不但伤害自身,同时也伤害了祖先们传承下来的优秀遗产。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