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灯新韵 匠心守护非遗传承的初心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时间:2022-12-28
“佛山彩灯精巧且细腻,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在全国享有盛誉。”凝视着金碧辉煌的彩灯,75岁的杨玉榕略带骄傲地说。
自1962年加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开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彩灯常伴杨玉榕左右。在时光的雕琢下,她成为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把儿子黄宏宇带进了非遗传承创新之路。
不知时光如水逝 只缘身在“彩灯”中
“彩灯是喜庆用品,象征着和谐幸福。我学习佛山彩灯是一种情怀。”初见杨玉榕,面容慈祥,亲切得宛如邻家奶奶。
跟随着杨玉榕打开一盏又一盏彩灯,历史的记忆宛如从开关之间流淌而出。她温柔地抚摸着彩灯,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般。
杨玉榕说,她的父亲是华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的教授,自懂事起就喜欢到父亲画室里玩耍,对艺术创作充满好奇。
1962年,在父亲的引导下,杨玉榕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跟随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銶和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辉,学习传统工艺。她曾经在彩灯扎作、剪纸、木板年画、秋色等部门学习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彩灯,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佛山彩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玉榕。新华网 林晓蕾 摄
“佛山彩灯的制作工作十分复杂,具有设计、扎廊、扪衬、装配等工序,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也很考验制作者的耐心。”经过近六十载的潜心钻研,杨玉榕设计制作的彩灯题材丰富,融会贯通了扎作、剪纸、书画等民间艺术,呈现出南北文化融于一体的特色。
为了让佛山彩灯更加多元化,杨玉榕尝试把灯芯草、鱼鳞、通草、墨鱼骨等新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制作出精致巧妙的《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墨鱼骨灯》等作品。
“佛山彩灯历史悠久,是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不仅反映了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也蕴含着一种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看着每一个彩灯走到家家户户,我们都非常开心,因为这像是传递出了一份幸福。”杨玉榕感慨地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灯新韵”又一村
走进佛山市博艺彩灯工艺有限公司,一间简单的工厂里,堆放许多制作彩灯工具,以及刚刚制作完成的彩灯和一些半成品,五颜六色的彩灯连成一片灯海。杨玉榕的儿子黄宏宇以及工人们都在忙碌着。
以前每逢中秋节,入夜后的佛山,家家户户用竹条扎灯笼,把灯笼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天上明月争辉,这就是传说中的“竖中秋”。
“那个时候仓库里备用的灯都卖光了,但近年来受机械化灯笼品种多、价格便宜的影响,我们的手工灯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杨玉榕不禁叹息。
为了让佛山彩灯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杨玉榕创立了佛山市博艺彩灯工艺有限公司,担任艺术总监,而黄宏宇则担任设计及运营总监。他们一方面细化制作工序和工艺,让佛山彩灯逐步形成产业链的模式,并把部分工序外包,提高制作大型展览彩灯的效率;另一方面细心钻研,推陈出新,力求打造出更多题材丰富、工艺精巧、美观新颖的精品。
杨玉榕与黄宏宇在交流彩灯制作。新华网发(资料图)
佛山彩灯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等为主要表现内容,中秋和春节前夕正是“忙时”。受疫情影响,广东今年众多大型节庆活动都取消。黄宏宇坦言:“今年的订单比往年少了很多,但得益于多年客户积累,我们已经开始制作明年的订单。”
然而,佛山彩灯季节性很强,淡季如何维持生存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母子二人。“彩灯是一次性消耗品,年年新,经常今年做完,明年就没有了,这就要求我们每年都要有新的创作和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寻求新突破。”黄宏宇说。
受母亲影响,黄宏宇自懂事起便与彩灯结缘,如今让佛山彩灯发展得更好也成了他的心愿。“彩灯对我而言不是负担,是热爱。”
“我们做这个灯,确实是有情怀在里面。尽管很难,还是要坚持做下去,因为里面蕴含着我们传统的技艺和优秀的岭南文化。” 杨玉榕说。
匠心“扎作”铸灯魂 立根始在“初心”中
小鳌鱼脸上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五彩斑斓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鱼身中间加以独特设计,用细小的竹线牵引着头和尾,活泼灵动的样子受到不少小朋友喜欢。
这是黄宏宇根据传统的鳌鱼灯造型,新研发的孩童玩具“舞龙”。从融合佛山陶艺创作的“陶瓷鳌鱼”,到“鳌鱼状元皂”,每隔一段时间,黄宏宇总会围绕彩灯的表现形式,创作新的产品。
“我是一个害怕沉闷的人,在创作上我需要不断地创新。”作为佛山彩灯的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宏宇的身上既有非遗传承人“美美与共”的年轻心态,又有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市场意识。
在黄宏宇看来,陈旧的老式彩灯容易被市场淘汰,一定要思考如何在传承前辈的优秀技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家的想法,创作新作品。
“难道一定要亮灯才是彩灯吗?”一次偶尔的机会,黄宏宇发现彩灯的骨架很有美感,于是他将传统海螺造型的彩灯创作为艺术展品,供艺术空间使用。随后,他更将生肖、象形文字等元素融入创作中,研发出小型家用装饰的艺术品。
黄宇宏研发的文创产品“舞龙”。新华网 林晓蕾 摄
“我觉得文创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向,可以间接或者侧面把彩灯宣传出去。我相信佛山彩灯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越走越长远。”黄宏宇说,在每年的秋色巡游活动中,他们会把佛山当地习俗、民间艺术等元素融入到彩灯中,让这门非遗技艺更接地气。
“然而,手艺人的核心是要把手艺做好,不管怎样创新,传统手艺——‘扎作’手法不能变。”说到这里,黄宏宇和杨玉榕相视而笑,这是他们共同秉承的理念,也是佛山彩灯的初心。
时代日新月异,技艺薪火相传。尽管退休已久,杨玉榕却依然经常出现在工厂里,和儿子钻研佛山彩灯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忙起来,黄宏宇劝她早点回家,她却倔强地摆摆手。
“很欣慰儿子黄宏宇和我一样,选择了佛山彩灯。”杨玉榕看着不远处正在忙碌的儿子说,佛山彩灯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需要更多年轻人来参与。
为了更好地传承佛山彩灯技艺,杨玉榕和黄宏宇一方面积极开展收徒传艺,用心培养后继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走进校园,通过“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赛会等公益活动,教孩子们学习彩灯制作,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艺背后的历史文化。
彩灯佛山传承人非遗传统工艺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