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非遗

来源: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    作者:核实中    时间:2017-01-26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时常联想到戏曲、曲艺、民间艺术等。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它们的影子。前不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审议通过,将46项申报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法国大餐也在其列,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把一个国家的餐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文化部对外公布了2010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情况,京剧与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我国7万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人们渐渐发现非遗并非高深莫测,原来就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处处有非遗。为了普及非遗知识,我们从今天起开辟《身边非遗》专栏,每周定期向公众介绍非遗知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世代传承发展。

如果翻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诸如“天津狗不理包子”这样的中华传统美食也名列其中。为什么餐饮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记者就读者所关心的一些非遗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刘晓梅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治邦。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刘晓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民众集体创作、在民众中世代传承、为民众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重点集中在:对传承人、对传承人的技术与艺术、对传承机制和传承活动、对相关器物、对文字和声像资料等载体上。

记者: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普查与保护的范围?

李治邦: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具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时,又把这些内容分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通俗地讲,吃的、用的、玩的、看的等等与我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全部传统文化记忆,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比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老美华制鞋工艺”等传统技艺,之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是因为它的传播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天津的代名词,不仅深入民心,且传统技术面临消失的危险。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有何措施?

刘晓梅:我们一直秉承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各级非遗部门历时两年的工作,市非遗中心积累了500余个项目资源。目前,本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项,市级项目95项,区级项目160余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周密细致的资料搜集、整理、保存和共享等工作。天津市专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立体、常态化展示。非遗保护中心还组织专门人员为传承人逐一录制翔实的专题节目,计划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非遗内容如此之丰富,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