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承非遗奔小康,彝族绣娘飞针走线绘出脱贫之花

来源:精神文明报    作者:精神文明报    时间:2020-04-25

“守艺人”阿西巫之莫。

她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土专家”,目不识丁却坚持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她是四川省首届彝族刺绣手工艺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飞针走线绣出了多彩人生。从学生到老师,从绣娘到工匠,她获奖无数却始终坚守匠心。她还助力脱贫攻坚、倡树文明新风,“绣”出了新时代的文明之花。她就是阿西巫之莫。

一针一线里的幸福

阿西巫之莫10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彝族刺绣。1993年春节过后,因为“骨子里的喜欢”,她萌生了经营彝族服饰的想法。下定决心后,她花了半年时间走遍凉山州,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彝族刺绣技艺。她认真看,反复琢磨,沉下心练习,在一针一线里感受到了幸福。

阿西巫之莫和丈夫在领奖台上。

1993年8月,阿西巫之莫的彝族服饰专卖店开张了,她一边学习专研,一边接单揽活儿。她的刺绣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镶嵌的花边图形繁多,做工精致,她的绣品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还有些供不应求。

2012年,技艺娴熟的阿西巫之莫,被四川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彝族传统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她荣获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刺绣、染织类)称号。2019年,她创办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她的作品参加了省、州各类博览会、设计大赛,获奖无数。

2019年11月,阿西巫之莫将彝族刺绣带到在江苏南京举行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并以区域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等特征,获得国内外嘉宾和观众的认可。同年12月,四川省博物院征集阿西巫之莫亲手绣制的新娘装、老年男装、青年女装、少年女装及配饰、披毡等9件(套)作品入馆。

阿西巫之莫(左二)在乡村指导。

阿西巫之莫(中)和她的作品走进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

带动留守妇女脱贫奔康 

致富不忘同胞姐妹,发展不忘履行社会责任。阿西巫之莫始终重视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举办培训班,带领广大留守妇女走上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的致富路。

2008年,阿西巫之莫参加了甘洛县首期彝族刺绣培训班。随后,因为技艺精湛,她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传授传统技艺和创新技术,多年来,她培训了3000多名“学生”。她创办了嘿吗咔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让更多价格实惠、品质精美的彝绣产品走向市场。同时,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承、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事业中。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看到政府倡导青壮年外出务工,阿西巫之莫也想做点事情:不能让留守在家的妇女“坐以待毙”。于是,她召集自己的学生,成立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鼓励她们农闲时在家做“针线活”,增加家庭收入。

“这个头帕20天能绣完,阿西巫之莫给我300元的手工费。一年下来,我大概能挣5000元钱,我们村大部分女人都在做。”普昌镇哈木觉村彝族妇女阿呷以哈莫说。

经初略估算,2016至2019年期间,阿西巫之莫带动17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挣钱”,创收2500多万元。

不忘匠心 传播彝绣技艺

刺绣改变了阿西巫之莫的人生轨迹,也改善了许多农村彝族妇女的生活品质。阿西巫之莫不仅让她们鼓了钱包,还引导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了文明理念。

因为彝绣作品不易漂洗过多的特殊性,刺绣过程中对于个人和环境卫生的要求非常高。在开展入户教学的过程中,阿西巫之莫不仅教学生针法,还督促她们讲卫生。于是,勤洗手、勤打扫慢慢成为绣娘们的习惯。与此同时,阿西巫之莫还给她们讲外面精彩的世界,城里人怎么吃饭穿衣,怎么讲究卫生,怎么说话做事……

2019年底,甘洛县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团县委等发起“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阿西巫之莫也发动合作社的成员们积极参加。

“作为一名普通的彝族妇女,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彝绣的投入时间长、收入低,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很容易会失传。”对于彝绣的未来,阿西巫之莫有所担忧。她表示,将不忘工匠初心,把更多精力放在传统针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和再创作中。同时,希望将来能建一所彝族刺绣专业的培训学校,传播彝绣知识和技艺,让更多的彝族儿女摒弃浮躁、静心专研。(记者 赵青)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