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瀑布垂落的软雕塑“生命之线:万曼与宋怀桂70年代作品”在展

    来源:网易艺术    作者:网易艺术    时间:2023-06-07

    生命与线,现代和正统,有机和星系,东方和西方,这些共同谱写了他们的传奇,宋怀桂万曼的合作既有趣味又富有创造性,不仅突出了他们共有的艺术感性,也是他们共同生活和家庭关系的明确延伸,这种羁绊带领他们走遍世界各地。这些作品于1970年代在巴黎艺术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的工作室制作,成为这对夫妇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返回中国的重要先作。

    本次展览中心准备了万曼具有开创性的挂毯作品(现在的纤维艺术)——万曼的纤维圆柱和装置,这些作品的制作采用了保加利亚的传统技术—山羊毛和冷水离心机制作毛毡,令其状态松弛有如超现实森林中的树冠,这些开创性的作品使万曼走在了70年代欧洲纤维艺术运动的前列。同时还呈现了一组灵感来自著名的周公梦蝶典故的蝴蝶形状软雕塑作品,这是同一时期万曼和宋怀桂的合作作品,它化为一种明确的“阴”的能量成为圆柱的补充。这些带有梦幻又强烈的艺术作品们将我们共同带入到了万曼和宋怀桂极具浪漫色彩的激情岁月年代

     

    • 千丝万缕的伊始

    万曼(1932年生于保加利亚-1989年逝世于北京)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他的影响力广泛,从故乡索非亚到第二故乡巴黎,以及对中国八五新潮美术的影响深远。

    1951年,作为解放后中国第一批交换留学生之一,万曼在中央美术学院和特立独行,敢想敢做,魅力和魄力兼具的宋怀桂相识相恋。50年代的中国,涉外婚姻并不被法律允许,但最后却因为宋女士非同一般的勇气被批准,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新中国第一起涉外婚姻得到了广泛关注。

     

    ©BANK画廊及万曼遗产 Courtesy of BANK/MABSOCIETY and the Estate of Maryn Varbanov

    • 灵魂与创作的双重奏

    1959年,万曼和宋怀桂回到欧洲后成立了索菲亚艺术学院的第一个挂毯系,在那里进行了编织雕塑的实验。万曼开创了“软雕塑”流派——现在被称为“纤维艺术”。宋怀桂来到欧洲后继续在索非亚艺术学院完成学业之后便也投身于艺术行业。并在保加利亚新兴的时装业活跃。她穿梭于艺术和时尚界,这对夫妇在索菲亚和巴黎之间来回奔波。

    1979年,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巴黎FIAC艺术展上收藏了万曼的几件作品,这对夫妇随即被邀请到卡丹在纽约市新开的卡丹空间(Espace Cardin),在那里万曼展出了他的作品,并且宋女士开始了与卡丹的终身合作。宋女士不仅将卡丹和他的高级时装品牌引入中国,而且还组织并负责了中国第一批时装秀和模特公司。并且在卡丹的帮助下,她在北京崇文门创建了马克西姆餐厅,一直到她2006年去世之前,她接待了无数国际上的文化和政治精英。

    ©BANK画廊及万曼遗产 Courtesy of BANK/MABSOCIETY and the Estate of Maryn Varbanov

    20世纪80年代初,万曼慷慨地将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的一个工作室捐赠给了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将原本被隔阂的中国迎入了全球艺术界。策展人侯瀚如引用当时劳申伯格的话说,“这次软雕塑展览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展览之一。”

    1985年,万曼与几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一起,组织并参加了在北京国家美术馆举办的现代艺术挂毯展,这场展览也同时是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中国的首次重要亮相。万曼对世界艺术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他自己的持之以恒的艺术实践中,同时他倾其所有投身于教育工作者和欧亚大陆两地之间的文化外交官。

    ©BANK画廊及万曼遗产 Courtesy of BANK/MABSOCIETY and the Estate of Maryn Varbanov

    1986年,万曼被邀请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万曼壁挂研究所(IATV)。为了强调挂毯作为一种进口商品的身份,艺术家从中国和东欧的贸易历史中汲取了灵感。他将希腊人、斯拉夫人和奥斯曼人的编织情感与中国传统的丝绸和羊毛编织交织在一起,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一些学生与追随者包含侯瀚如、谷文达、梁绍基、施慧等。万曼于1989年去世,但IATV仍然留存并在杭州活跃,近年发起的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表达了对他的深切纪念。

    在万曼与宋怀桂的激情岁月中,他们时而交融时而各自发光,像是共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双重奏。他们的艺术实践也在东方和西方、本土和国际、传统和前卫之间进行了微妙的协商。双重性成为了贯彻他们生活和作品的基本特征。而两位天作之合的佳人也在彼此的艺术领域中相互融合,最终在美满的爱情里成就了最好的「自己」「我们」

    • 以艺术为武器,了解世界,解放每一个人

    万曼携现代壁挂而来,从巴黎到杭州,从西方到中国,从外来形式到本土转化……这种叙事逻辑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定论,也成为奠定万曼先生为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的主要功绩的一个标志。但是,对于万曼和现代壁挂艺术仍然需要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万曼是什么人?他究竟是东方还是西方?

    相对于60年代的欧洲,他来自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属于“东方”;在80年代,欧洲仍处在冷战时期。相对中国而言,在80年代,他由于来自欧洲,来自巴黎,理应属于“西方”。所以,万曼政治、文化身份在“东方”和“西方”的话语之间所进行的转换涉及到在当时冷战的格局中,欧洲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之间,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复杂关系。

     ©BANK画廊及万曼遗产 Courtesy of BANK/MABSOCIETY and the Estate of Maryn Varbanov

     

     

    也就是说,原本属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万曼,由于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于是到后来作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传播者,到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传播西方现代艺术。

    据万曼自己讲:“记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瑞士洛桑市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里看到法国方面展出了一幅纪念碑式的壁挂,名为《镜子前的女士》。它是由高布林国家壁挂中心按照一幅毕加索的名画作基础编织除了的”。

     

     

    我们知道,毕加索是一位法国共产党党员。他在“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中曾说:“我从没把绘画当作单纯消遣的艺术或是逃避,我想通过绘画和它的色彩,作为我的武器,深入了解世界与人类,以便使这种了解,越来越能够解放每一个人……我成为一名共产党是因为我们的党比其他政党都更努力了解世界大众,使他们成为清醒的思想者,使他们更自由幸福。”可见,过去人们习惯于在现代主义艺术上随意地贴上“资本主义”标签,是简单可笑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执行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功能。

    万曼与宋怀桂于作品《构成2001》前,1969 ©BANK画廊及万曼遗产 Courtesy of BANK/MABSOCIETY and the Estate of Maryn Varbanov

     

    关于展览

     

    展览名称:生命之线:万曼与宋怀桂

    展览时间: 2023/06/11 - 2023/07/15

    展览地点: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底楼

    关于万曼壁挂研究所

    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

    作为一名国际性艺术家,万曼不但在国际范围内促进、丰富了“现代壁挂艺术”,更在中国语境下启蒙了中国学院体制中的现代艺术创作。在两个有着悠久编织历史的国家——保加利亚和中国,万曼创建了不同于传统形态的现代壁挂研究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走向国际的壁挂艺术家,而且以其智慧和精神鼓舞了整个刚刚兴起的中国现代艺术。正如郑胜天先生指出的:当人们将壁挂艺术视为传统形式加以接受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现代艺术的首次洗礼。

    万曼壁挂研究所的成立,开辟了一块有别于工艺美术和传统艺术的独立根据地,构建出实验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方案。在万曼的引导下,现代壁挂与其他艺术形式交相融会,以其包容性和跨界性为艺术开启了无数崭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万曼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造性地将艺术创作的眼光引向都市消费的现象。他创造了一批具有明晰的后工业社会的批判指向的实验性作品,引发了另外一种艺术语言本体和艺术形式的启蒙,对于上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从万曼逝世至今已经20多年,这20多年万曼壁挂研究所从没停止过思考与探索。他们扎根于材料,同时立足于当代文化的立场和问题意识,将材料、人、观念作为一个整体,探讨作品和现实世界的对应和诠释关系,表达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批判立场,同时寻求材料艺术性的升华。这种升华,在21世纪物质材料空前丰富的今天,直面当代社会问题,以其独特的姿态成就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