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宗收藏故事
2018-07-09
张公宗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为罗伯特·张,江湖人称萝卜张。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为了逃避战火,远走香港,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文物艺术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场的从此繁荣。正在做服装生意的张宗宪适时捡起祖辈的产业,从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1951年,他相继开设了自己的古董店与首饰店。说到自己的起步,张宗宪说,“我是凭灵感,凭智慧,凭记忆力”。他的家人也说,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复捉摸”。
1967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到了台湾,结识了一批企业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台湾客人掌眼跑腿,为台湾成为民间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重镇出了大力。1968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与香港之间,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上海、北京等内地城市之旅,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
对于文物、特别是瓷器与杂项的高超鉴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近几十年里,香港、台湾的许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与合作伙伴,许多拍卖纪录就是在他的竞投牌高举中产生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这许多年里,最好的、最贵的中国古董大多是我从全世界买回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张宗宪”这三个字成了大中华地区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为了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座上宾:你征集东西时,他有奇货可居;你拍卖东西时,他又敢下本钱。如此不断带来丰厚佣金的客户,哪个拍卖公司不欢迎呢!
他曾经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国际性拍卖公司落户香港,使香港由中国古董的集散地成为了全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经尽力扶持中国大陆新生的拍卖公司蹒跚起步,飞速发展,为北京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中与香港、伦敦、纽约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杀之功;他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国文物与艺术品价格推向高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天价”,使中国文物艺术品与西方文物艺术品有了比肩的条件……中国大陆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复兴只有十余年,中国香港与台湾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兴盛只有数十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进入国际相关市场的高端区域也只有数十年……天空刚刚泛白,东方已然苏醒,张宗宪正是这晨曦中的一抹,但十分激越,十分亮堂。
说起他的生意经——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其中有对商机的捕捉、运用与推导,更有对大局与事业的自信,是商业智慧与文化自觉的对接与展开。
他没有正经上过学,虽然有家族遗传的古董爱好与长辈传授的古董知识,但也不足以应付涉猎广泛、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董鉴别之业与经营之道,因此,他一生总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他说,“我是多听、多问、多买”。多听,就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就是四方求教学习;多买,就是多实践、不怕交学费。古董一行,无论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钱,不牵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会认真,思考就不会深入,打探的触角就不会这样四通八达。到如今,张宗宪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还是子夜不眠,晨曦方寐。
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由此,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
今年80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其祖父张揖如是江南
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时至今日,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2007年11月30日,首届北京·中国国际文物博览会组委会邀请了中国瓷器和近现代书画收藏大家张宗宪前来北京座谈。张宗宪不仅是一位在中国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声誉极高的大家,也是第一个迈入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还推广了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市场的拓展,为香港市场创造了一个个高潮,是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