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国画
王永利,女,1977年生于山东省乐陵市,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攻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研究生,师从何家英教授,获硕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气:22

喜欢:22

关注:

+ 关注

        王永利曾经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主攻中国人物画。在校时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毕业之际作品获得专业人士的好评。

        中国绘画向来注重人文内涵,尊重艺术的多样性。只有尊重艺术的多样性,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否则就是固步自封。王永利的人物画平淡天真,既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眩人的技法,更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而只是单纯地关注身边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一草一木,或人与花的组合,或人与山的组合,作品总是透露出淡定、怡然以及田园的清香,或曰太缺少一份功利心,太缺少一份时代的碰撞感。也许面对时下浮躁的艺术界,这恰恰显出了一份难得的平静,美其名曰“大朴不雕”吧!永利作为学生时为人处事不张扬,一切都很低调,一切又都按部就班地做着,这也许正暗合了古人所言“人品即画品”的统一。

        王永利的人物画较之于学生阶段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也许源于她的性格所然。一切是那么的淡定与温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别样的人物梦。在校时她的作品更多地停留在绘画对象自身,为模特而模特,这样就有可能失去艺术中一个根本的东西——审美。因为无论画什么都应该以审美为宗旨,而不是仅仅把眼睛所见到的当成描摹的对象——在这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是一样的。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体会出对象的真性情,或者说能够借助写生的对象而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而做到这些,则需要艺术家倾一辈子之功。艺术不能简单地去认识,艺术更不能追着潮流走;艺术应该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这是其核心所在。幸运的是在永利的近期作品里看到了这一点,而且她一直在孜孜不断的追求,绘画表现手法上她抛开了自己一贯掌握的工笔技法,大量的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去表现豆蔻年华的少女,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冲击。女孩给人注定是如水的柔情,纯洁的诗性,从表现手法上一般是常规的工笔画法更为适合,但她却使用了写意的的笔法去泼墨挥毫,大量的运用了淡墨、宿墨、宿色,用男儿之豪气去表现如水之女性,从而在矛盾中实现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女性自古以来都是被表达、被审美的对象,女人的纯洁、天真,具有诗意。女人有情,更能表现出情感。在女人身上,向来寄托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情思。永利绘画中的豆蔻少女给观者的感觉,除了那份诗意和纯真以外,在眉目之间更多是一种淡淡的忧思和忧伤,而这一点点忧伤的境界,恰恰也是女人最典型和最深刻的心理境界,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上的选择。“悲剧的东西更具感染力”,虽然这种感伤不一定是一种悲剧,但是那种淡淡的忧伤,便会有淡淡的回味。

        艺术个性的核心是真诚,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说谎”。倘以真性情入画,虽不言个性,而个性自在其间,与努力创造个性当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家不能刻意的去追求个性,越求越不真。不是有句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吗?所谓的风格、个性都是在绘画过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艺术家天赋直觉的诚恳反映。中国画的精神和心灵是一种深沉、静默来与这无限的自然融化,体合为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在绘画中应该淡化个性,不要为了个性而个性,为了风格而风格,一切自然而水到渠成,方为大道,而这样的风格这样的个性才有价值,才会升华。艺术的真正品质是作者心灵的品质,是至诚至真的,容不得半点尘埃,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感人。

        中国绘画之所以绵延两千多年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那些有作为的画家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的,都是从生活中得到了感受和启发,产生了新的艺术语言,有了新的创造,这样整个中国画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