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夹—亦远亦近陈妍音个展即将开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7-23
陈妍音用了十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件《文件夹-亦远亦近》的作品,作品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对母亲的一个小小的承诺和追忆。
这件是以照片作为标准,而不是以“雕塑”、 “绘画”的定义作为标准,将打破所有对于雕塑和绘画的理解和习惯。也就是说,作者的出发点不是艺术,而是历史;作者不是为了艺术而表现,而是为了历史而再现;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是母亲的女儿。
对于老照片而言,我相信天下无数的家庭,有无数的老照片;无数的老照片,有无数的故事。但是,对于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照片而言,无论它们对于家人如何惊心动魄,刻骨铭心,但是它们仍然是私人的,是在私人领域传播的。有了“艺术”的参与,让“私人”有了转化的可能,有了在更广泛的领域交流、对话的可能。
这可能就是陈妍音为什么呕心沥血,长时间坚持创作母亲的雕塑和绘画的原因。借助用艺术表现历史的手段,作者让雕塑和绘画及照片重新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而由于雕塑和绘画的参与,私人历史具备了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
让私人照片升华为“艺术”,唯其如此,私人才具有与公共对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旦列入了艺术的谱系,“私人”才能够像史诗一样的流传下来;于是关于母亲的那些老照片将成为一部关于母亲的史诗;私人的历史则可以因为传播变成永久。(孙振华)
在《母亲系列》中,陈妍音利用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探索身体与心灵、历史与回忆、现实与欲望、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空间。这让作品既具有向母亲致敬的感染力,又成为体现成长于50年代初期、见证时代剧变的女性集体肖像。
这是女儿对三代女性复杂情感生活的反思,是一件经过充分构思、利用有形和无形元素打造的场景式作品:远去的形象、个人化的知识与洞察、随性的对话。陈妍音打造了一幅极富感染力的肖像,进一步丰富了依然由男性视角主导的历史元叙事。
这是一幅杂文式的跨世代肖像,是对“小家”与“大家”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思考。罗中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油画《父亲》(1980)把毛泽东的头像换成了农民的头像,从而制造极具戏剧性的观念效果。
与此不同,陈妍音的《母亲系列》灵感完全来自她自己的母亲——在社会主义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年轻人。而这丝毫无损陈妍音《母亲系列》的里程碑式意义。在打造一系列对于母亲片段式纪念的过程中,陈妍音赋予生命的“轻”和“暗”以“形”;赋予那些“活过”或“没活过”的生命以“形”;赋予母亲、外婆乃至所有女性的成就与失落、爱情与迷失、现实与情感、以及私人的、未曾言说的体验以“形。”(克莱尔·罗伯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