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朝圣之旅 艺术家许莹专访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时间:2023-03-17

    许莹信奉“真正好的画家就是表现心灵的东西,真正的画家不说谎话”。她的作品由早期以刻画少女为主的《Yoyo的日子》、《幸福守望者》系列,到色彩绚丽的《浮世若花》,再到加入虔诚藏民背景的《佛光普照》系列,每一步转换都伴随着她对周遭人群、社会的敏锐观察而更加深入到精神层面。本次采访从她3月在大千画廊的展览“对话”开始,慢慢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对于现代人精神空虚与信仰缺失的反思。

    99艺术网:许老师您好,3月份您在大千画廊举办的展览叫做“对话”,能不能介绍一下那个展览。

    许莹:“对话”系列的题材是我从去年开始创作的,包含着我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我在央美附中学的是西画,到了大学学的国画,中西方文化冲撞得特别厉害,就对艺术语言从造型、色彩到理念都非常苦恼。本科毕业后读了田黎明老师的研究生,在社会上磨练了几年,发现其实中西方绘画形式语言的差异是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的,而文化本身又植根于哲学。把“对话”系列拿出来展出也是想呈现自己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别的思考结果。对于我来说,每一个绘画主题都是一个阶段性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结果。

    99艺术网:4月份在许莹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为什么叫“禅行”?艺术创作是否也是一种修禅的方式?

    许莹: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禅修的过程,禅本身是一个纯中国化的东西,佛教从印度传过来被融合了很多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形成禅宗。我现在的很多想法有点儿像生活禅,在生活中体味“禅”。作画本身就是禅修的过程,人生也是如此。

    99艺术网:“禅行”系列与“对话”系列相比有怎样的不同?

    许莹:在“许莹美术馆”里呈现的主要是“禅行”和“对话”两大系列的作品,“禅行”呈现出来的都是都市迷茫女孩和藏族虔诚教徒的画面,都有着唐卡、寺庙等藏传佛教的背景。这个系列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对比,色彩的冲撞性也比较强。以此引发当代人对于自我的思索,为什么两种人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对于观者来说反思也有一种禅行的意味。

     “对话”系列的背景都源自能代表中西方文化的典型场景和人物,比如荆轲、竹林七贤等高士,他们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高点。其中一幅的背景是敦煌壁画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奴隶,敦煌壁画从色彩到造型都是中国文化最瑰丽的宝藏,文艺复兴也是西方文化艺术的高峰。在众多作品中选用奴隶形象的雕塑还有一个寓意,就是当文化高峰无法被超越的时候很容易变成束缚。中国画无论怎样都无法与唐宋元明清比肩,但精华要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突破。这是我在“对话”系列中更深一层的思考。

    99艺术网:从早期创作到现在,您画面中表现的主体人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许莹:我最早的第一批作品画的是《暧昧的幸福》,那个时候绘画的对象是一个整体,都是我身边能够接触到的人。大家都在忙碌地工作的过程中忘记了到底在寻找什么,我就把这些状态记录下来变成历史的碎片。后来有个阶段以自己的女学生为绘画对象,从个体着手进行深入挖掘。再后来是2012年所谓的末日说盛行的时候,发现人们精神上的空虚,那时候的作品会有亚当夏娃等形象出现。最近的作品中加入了藏民群体,他们本身是一种信仰的象征,着重于对精神的探究。

    99艺术网:从纯水墨到彩墨的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

    许莹:像刚才我说的想把《暧昧的幸福》和《yoyo的日子》当成一种历史的片断来记录。以纯水墨来画比较像纪录片,像是对从前的一种回望,绘画语言本身与主题是一致的。后来画《浮世若花》表现当下女孩的状态就处理成彩色的,因为周围的诱惑对她来说非常大,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诱惑。西藏和戏曲题材已经从彩色转变为重彩,颜色随着思考问题的深入也更厚重一些,并且画面中会强调色彩的冲撞。

    99艺术网: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的爱情给了您怎样的触动?情诗是否让您的创作多了一份诗意呢?拉萨现在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许莹:在我画纯水墨作品《yoyo的日子》时,有一个朋友说画面里的女孩都有一种灰色的诗意和淡淡的忧伤。后来我读到仓央嘉措的诗,觉得诗的意境和绘画的留白是相通的,点到为止却有无穷的想象空间。

    拉萨不光是对我,可能对很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追求纯净精神世界的人会想去拉萨朝圣。

    99艺术网:您画面中的女孩子们为什么大多眼神空洞地望向观众?

    许莹:这是当下很多人给我的感受,他们也许物质生活很丰富,但精神世界非常空虚,没有宗教信仰,甚至缺乏道德底线。而我希望在绘画中构建一种精神定力。

    99艺术网:谢谢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