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谈建构男女互相理解当代艺术话语体系
来源: 冷光源
作者:肖鲁
时间:2016-03-24
肖鲁,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得不提的名字。1989年2月4日,26岁的她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艺术展”上,朝装置作品镜中的自己,连开两枪。随后,肖鲁被拘留,两天后被释放,现代艺术展因此一度停展。无疑,肖鲁此举,改变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
枪击事件后,肖鲁旅居国外,随后是15年的沉默期,2003年后随着爱情失败复归当代艺术。肖鲁艺术,一度倾注个体情感,信仰女性身份,依靠直觉,锐利而前卫。近年来,其视角发生变化,更多关注社会题材,步入更深层语境和文化辨析中。诚如评论家古德曼所言:“她的成就、困惑、无辜、过错,对于中国艺术而言至关重要”。
此次合肥“冷光源”装置展,肖鲁送上2009年作品《子弹》,且于严寒中亲临展览现场。借此装置,我们再一次得以回顾中国前卫艺术近30年来的风潮变幻、波诡云密。
—— 祝凤鸣 吴震寰
肖鲁
当代知名艺术家。女,1962年4月生于杭州市,1984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7月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艺术家,生活、创作于北京。
参展:
2016:“游离——艺术家收藏展”,北京央美国际,策展人梁克刚;“国际女性——性别艺术(西安)展”,西安大华 . 1935,策展人马一鹰、海音;“弱势”,中国北京欧盟大使馆 ,策展人朱其;“冷光源——中国合肥首届装置艺术展”,安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策展人 祝凤鸣;“超越行动”,中国北京麒麟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茜茜、 Jonas Stample,、陈贇冰;“融——中英文化交流年闭幕式”,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塔桥,北京凤凰艺术策展人:肖戈
2015:“姦:性别暴力伤害的文化符码——2015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北京今格艺术俱乐部,策展人 崔广夏;“绽放——2015中国首届百位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中国成都华侨城,策展人 郝青松;“实验地带——关于艺术的讨论方案”,中国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策展人 俞可;“第十届哥德堡行为现场——时间现场”,瑞典哥德堡红石头海湾,策展人Jonas Stampe;“第十届哥德堡行为现场”,瑞典哥德堡Valand学院国立艺术学校 ,策展人Jonas Stampe
2014:“性别对话——第五届广州行为现场”,中国广州优游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Jonas Stampe;“秃头戈女—— 桃色策略”,哥伦比亚波哥大LIA,策展人:庸现;“秃头戈女——时差”,德国波恩女性博物馆,策展人:庸现;“可塑的身体”,中国北京当下行为艺术中心,策展人蔡青
△肖鲁合肥“冷光源”装置作品:子弹
2013:“DIGITALIVE”,中国广州优游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Jonas Stampe;“WHY NOT ? 首届拍卖双年展”,中国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策展人:史金淞;“大运河——意大利威尼斯55届双年展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教区博物馆,策展人:肖戈;“艺术女人”,意大利Primo Piano Living画廊;“回家的路 — 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特别项目”,中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策展人:肖戈
2012:“抱虎过山No.4”,中国北京798久画廊;“心尘”,香港 Pearl Lam画廊;“及时发布”, 意大利Primo Piano Living画廊;“地貌”,意大利Primo Piano Living画廊;“传统与前卫”,新加坡义安展览馆;“秃头戈女”,中国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庸现
2011:“能源”,香港10号赞善里画廊;“半边天——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美国卓克索大学美术馆,策展人:徐虹;“图像 历史 存在”,中国北京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唐昕;“红色”,香港10号赞善里画廊;“爱与希望”,中国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黄锐;“回溯与偏移 —— 体外的心脏系列展2011· 北京”,中国北京时代美术馆,策展人:刘国鹏;“时代精神”,美国福罗里达海岸大学画廊,策展人:Megan Mcshane
2010:“终结水墨画”,台湾大象艺术空间,策展人:张羽;“绿色态度——2010后尚北京时装艺术展”,中国北京三里屯Village,策展人:吕越
2009:“暖冬计划”,中国北京正阳艺术区,策划:肖戈、张玮、张小涛、戴卓群;“泰康收藏摘要”,中国北京草场地泰康空间,策展人:唐昕;“女人与行为艺术”,比利时布鲁塞尔LA BELLONE,策展人:Berenice Angremy;“城市的女人2009”,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卢布尔雅那STARA ELEKTRARNA,策展人:Berenice Angremy;“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书画(当代)艺术成果展”,中国北京饭店C座国宴大厅;“看画、听画”,新加坡斯民国际艺苑;“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中国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展人:温普林;“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首展”,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意派——世纪思维”,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策展人:高名潞;“还乡”(与Archibald McKenzie合作),中国北京林大艺术中心,策展人:Catherine Kate;“反光” 杭州“西湖美术馆”,中国北京墙美术馆,策展人:蒋再鸣;“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十周年纪念‘文献展’”,中国北京墙美术馆,策展人:高名潞;“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十年纪念‘七宗罪’展映式”,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策展人:温普林;
2008:“七宗罪”,中国杭州雁南艺术机构”,策展人:温普林;“中国行动”,荷兰罗宁根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温普林
△肖鲁装置、行为作品《对话》,1989年
2007:“抱虎过山”,中国北京久画廊;“长征计划五周年回顾展”,中国北京长征空间;“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费大为;“七宗罪”,中国上海北京现在画廊,策展人:温普林;“龙的变身——当代摄影展”,中国北京798创意广场4号场地,美国纽约中国广场,策展人:朱其;“新锐策展人计划——头发的故事”,中国北京宋庄TSI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盛崴;“中国行为艺术图片”,中国北京映艺术中心,策展人:舒阳;“温普林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发布展——王德仁肖鲁张念”,中国北京零空间,策展人:温普林;“长征计划——延安”,中国北京长征空间,策划:卢杰
2006:“开火”,美国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双性社会中性的女性”,泰国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人:朱其;“‘画幅决定态度’首届5x7(平遥)照相双年展”,中国山西平遥古城,北京宋庄TSI当代术中心,策展人:吴鸿;“冷能”,中国北京表画廊,策展人:柳淳凤;“长征计划 - 延安”,中国延安抗大宾馆,策划:卢杰
2005:“以身观身 —— 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4:“越界语言2004’音量调节’”,北京时态空间,策展人:黄锐、Thomas Berghnis、戴光郁
2003:“城市幻觉与感知”(与唐宋合作),新加坡季节画廊
2002:“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与沈萌合作),美国纽约街头,策划:卢杰;
1998-2001:“缘起:全球观念艺术1950年代至1980年代”,纽约、波士顿、芝加哥、迈阿密、欧洲,策展人:高名潞
1998-2000:“蜕变突破——中国新艺术”,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悉尼、墨西哥、香港,策展人:高名潞
1992:“皇帝的新衣”,澳大利亚悉尼Irving画廊,策展人:Nichoals Jose
1991:“十二个中国现代艺术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俱乐部,策展人:Nichoals Jose、 Archibald McKenzie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筹委会负责人:高名潞
△肖鲁长篇小说《对话》,香港大学出版社,2010年
肖鲁:生活与艺术的融汇
乔纳森·古德曼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声誉上,肖鲁都是前卫先锋艺术中的佼佼者,但是她却并不为大众所知。关于她的职业生涯,有矛盾的地方存在。例如:一方面,在小众的行为艺术里,她才被认为是要的艺术家。同时,她鲜明的艺术形象并没因远离公众媒体多年而减少;而做为一个出生在传统国度的艺术家,尽管那些具有英雄气概的行为会给做为女性的她带来困扰,但她却坚持着艺术与生活的融汇,这一特征在她的行为、表演和照片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她曾经一度犹豫阐释作品《对话》的含义,但是现在与以往不同,她甚至开始考虑对于一个中国女性而言,当年划时代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当年肖鲁是以这两声在作品上的枪响而闻名,经过长期停留在澳大利亚的岁月后,现在,她更成熟了。
然而,肖鲁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旁观者。她出生于一个名望显赫的艺术家庭。她父亲肖锋,曾在1950年代留学于苏联,先是浙江美院的教授,之后,1983年到1996年是该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校长,他是一位著名油画家。而肖鲁的母亲宋仞也是该学院的教授。
△北京肖鲁工作室
肖鲁小时候对美术创作并不感兴趣,在一个访谈中她曾谈到:“我从小喜欢芭蕾,如果不是12岁时腿脚受伤,我想大概我这辈子也不会开始画画。”肖随后接着说到:“我是被动地开始了职业生涯”。即使起步晚,并没影响她随后到及其优秀的学校就读。
诚然,许多先锋艺术家致力于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被问及做艺术品的原因时,肖曾经率直地回答:“也许我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是我知道为什么要做。作品与本我之间的连接是‘真实的体验’,而非概念点子。如果你真的在意它,放心在那里,自身会有强烈的反应。不论是好是坏,是人是情感,如何处理都听从你的心。”
也就是说,艺术不能从她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在提起早年先锋艺术作品时,她重申这些话。的确,她的大部分作品与生活相伴相生,从早年作品《对话》与一段失败的爱情有关,到近来未完成的作品都与感情体验有关。另一方面,她提到:“对话也与青春期不得不面对的躁乱有关”。
两个电话亭,左边是真人大小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女性背对着观众,讲电话;右边男性的照片做同样的事情;听筒滑落,一面镜子连接两座电话亭。1988年,浙江美院的宋建明老师曾与肖鲁谈话,他是肖的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她写到:“宋认为这件作品过于规则平整,需更有创造性的‘破一破’。我们讨论过用枪来破下镜子”。浙江省射击队的沙勇答应帮她借杆枪,但是1988年没赶上毕业展。一年后在国家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像她写得那样:“她从朋友李松松那里借到枪,艺术家自己认为这件行为作品是始于个人情感碰撞,与公共历史有关也只是时间碰巧。对她个人而言,1989年的行为与1988年的行为一样,对艺术史的影响和公众空间的迅速传播只是历史巧合”。
△肖鲁行为艺术《合一》,2015年,瑞典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批评家高名潞指出,这个行为是自毁的象征:肖迅速在镜子上射击两枪,镜子反射出她自己。她之后的男友唐宋当时只是她的普通同学,关于射击的最初想法,以及此后的想法,都与他无关。尽管他对该想法很感兴趣,也站在旁边怂恿她。唐也曾受邀提交作品到该展览,而他建议肖在其装置作品后放块红布,肖拒绝了这个提议。两人被关押后,他们开始充满磨难的恋爱,唐开始宣传《对话》的政治性解说。现代艺术展被关闭5天。
1989年12月, 始料不及的国际影响,让肖鲁决定去澳大利亚,她1997年回到北京。而唐宋是她当时的男友,肖曾帮他出国,1991年唐到澳洲。
这段恋爱关系日益隔阂,很大原因是唐既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小孩。他们一起在澳大利亚,而肖回北京后,她中止了这场恋爱,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也许艺术家会没收入,这也导致她犹豫是否再做作品,她曾经迷失、曾经十余年没做作品。问及为何当时没有创作,她说:“很难解释为何那么长时间我没有做东西,就如很难解释为什么枪声后我失语无言”然而,她极少在公众露面,她的矛盾来源于率真的品性。她一度有些着魔,曾写:“我的行为被莫名的力量驱使,生活与艺术无法分开。无法面对自己时,做艺术;无法面对社会时,失语;两者都无法面对时,我什么也做不了。”显然,她的失语是个失误,不过她一直跟随感觉走。
△肖鲁行为艺术《洗钱》,2015年,瑞典
2006年11月22日,肖鲁的《对话》被嘉德公司高价拍出,在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上署名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以231万元的高价拍出,舆论哗然,这个曾做为中国前卫艺术代表的作品,在沉寂了17年后又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高名潞曾经写过一篇《一声枪响——半生对话》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肖鲁的打枪行为与她的装置《对话》是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该公司律师在核对了所有材料后,最后裁定,作品作者是肖鲁,而唐宋不是合著者。
她在作品中倾注个人情感,她信仰女性身份,依靠直觉做作品。按照女权主义的说法,肖的作品强有力,枪具有攻击性。或者我们可将其归为个人成长的叛逆期,虽然很容易把她归为女性主义者,但是肖否认这个说法。她说:“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并没真正发生,依然边缘化。现实情形是,中国的女艺术家,以我自己为例,依然被人误读。一部分也因为艺术批评话语权被男性掌握。”这听起来很像女性主义者的宣言,但是这样的解释是个人经验之外的艺术训练。肖鲁的艺术一直来源于个人体验,而不是公众事件。
对艺术或者她自身而言,艺术家曾说:“在中国,要求传统女性:有礼、善良、尊重、节制、惟命是从,‘夫为天’,不论在公众还是私人领域,为了维持家庭,你会尽量低调。当有些坚强的女性试图展示一些自主想法,她们通常会成为单身。”鉴于艺术家本人是单身,这番话不能成为社会性的声明。有趣的是,她说:“女性直觉优于男性,任何女性艺术家或文学家 都要依靠自己,女性本身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成果。”“男女之间,重要的不是彼此降服,而是彼此懂得。《对话》是因为对抗的情绪,中国女性的真正解放……是基于男女间真诚的尊重。”
△肖鲁行为艺术《洗钱》,2015年,瑞典
尽管感情甚至伤害她到无法继续创作,肖仍然强调“彼此懂得”来提升男女相处之道。同时,她也因个人生活的磨难,而牺牲了一些继续创作的机会。其摄影作品《15枪……从1989到2003》,射向真人大小的个人照,玻璃上留下洞。(肖把照片装框,运至某靶场射击。后来在Ethan Cohen Fine Arts的个展上,她在曼哈顿一个地下室射击自己的作品。)像作品题目一样,这也是《对话》的一部分。作品很清晰地总结了她和唐宋恋爱关系的终结。“15枪。15年前,我在东城区的中国美术馆打了枪,之后,我和他被莫名的力量牵引在一起15年。今天,我面对自己,一年一枪,整整15年。我们结束了。”
1960年代甚至近来,西方艺术家们言,当他们专注于个人身份时,“个人即政治”。然而今天,肖的美学以及与她前男友的公开结束,似乎是艺术家的公众行为。然而,她却再次射向自我,是她自己与一场失败恋爱关系的斗争。她由情绪控制而不靠点子出作品:“我不善于理论解释,更无从谈论艺术,我只知道真实的生活着。艺术只是内心需要。它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或者一杆枪。这一切都取决于那刻的情绪”《对话》和《15枪》都是这样。“它不是用艺术这个词能解释的。它是一种求生本能、是你的生命之所在。”
上述也许有些沉重,但是肖也有幽默的一面,不同于之前冷冰冰的态度、严肃的印象。
△肖鲁行为艺术《皮纸间》,2013年,上海
2006年5月,延安举办的一次名为“长征计划”艺术讨论会上,有四十多位当代艺术家参与。肖鲁作为受邀艺术家,决定做一个装置和行为艺术——《精子》。她准备了十二个空瓶子和一个冷藏柜,她的行为是向这次参加会议的艺术家们索要精子,并将这些精子放在特定的温度下冷藏,半年后再选出优良的精子进行人工受孕。结果,肖鲁的行为失败。没有一位艺术家愿意参与和奉献他们的精子。时间不及、年龄不及、机缘不及。她用照片纪录了自己的过程。问她如何描述这件事,她觉得就爱情而言:“人类有很多爱情方式,对我而言,爱情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因另一个人的存在而更有意义。被渴望,也渴望着。”索要未果,她退而求其一,择字为“精”。
肖觉得没有孩子是生活的缺憾,她仍然继续努力着。2006年的纽约,她与一个西方人相恋,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有了进展。在四十多岁时,情感的复杂和苦恼,依然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其东营工作室里,金属制的大型“X”(按照肖说法、X代表染色体或男性)中心是逐渐腐烂的苹果。大型字母旁边,摆着中药绘制成的作品,内容是肖和其朋友的部分电子邮件。完美的书写、英文字母和中文字符号,包含了即使短暂却意义深远的恋爱关系。
而那位西方音乐家曾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他灌制了CD,基调是钢琴和大提琴的协奏曲,诙谐变奏了贝多芬的奏鸣曲opus 69;伴随古典音乐的是电子的心跳声和喘息声,或者呼啸声和哭声。这些暗示求爱的的乐器音,做为背景音逐渐增大。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这段感情与她前男友唐的感情,是如此的不同。
△肖鲁行为艺术《清洗》,2013年,威尼斯
正如很多独特思想的艺术家一样,肖很难被归类。就学术研究的角度,她是如此矛盾,有时被认为充满逻辑理性、有时极端情绪化。现在,她于北京郊区的工作室,开始新创作。而且主办类似沙龙的活动,邀请文艺界的朋友们,晚餐、喝茶、聚会,这些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在一起聊天,讨论中国现当代艺术,大家在那里自由言论。她的话题包含艺术界、男人的价值、自己的作品等等。然而所有的表象之下,她仍然注意着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给于女性的规则。
的确,做为一个女艺术家,《对话》对她很重要。由于使用真枪触犯法律,她曾被关押3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是《对话》发生在很久以前,而装置作品早于枪声,完成于她的毕业展。最近,从她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艺术与生活的探索。关于艺术和体验,她说:“当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有很多结果,但是我从来不奢求任何确切的结果。例如《对话》的偶发、例如作品《精子》的延续,都由机缘决定。继续真诚的生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艺术作品。”
很多现当代艺术家,也这样宣称,但是他们的行为与宣言不符。肖鲁与他们不同,她言出必行。《对话》做为个人心理活动开始,她并不想要那些政治性的解读。她做为一个艺术家,用作品来象征感情,用作品表达自己。她的成就、困惑、无辜、过错,对于中国艺术过去20年而言至关重要。
对于生活,对于艺术,肖鲁持浪漫的态度,即:生活是最好的艺术!从早期的对话到近来的新作品,无不始终如一的体现了这样的态度。
爱情是信仰,艺术也是信仰……
何其有幸,因这样一位至情至性的艺术家存在。
(2008年,翻译:王灵正)
△肖鲁行为艺术《唐诗,中药,抄写》,2011年
肖鲁访谈:2011之后,我做作品的视角发生巨大的变化
漫艺术:提到肖鲁这个名字,大家自然就会想到当年的那次枪声。肖鲁,也成了一个美术史中不得不提的名字。其实,我们试图绕开那次枪声,绕开《对话》来谈肖鲁,可是最终还是逃不掉,因为它无论对历史,还是对您个人的人生,都产生了无比重大的影响。二十几年过去了,回头看看,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是否还会开那一枪?
肖鲁:历史必须在时间维度上看问题,才能看的清楚。二十多年,作为个人来说,是一段比较长的历史,但作为美术史,也许还很短。我用十五年的时间,回避谈《对话》,试图绕开这件作品去生活,最后还是绕不过去。生命没有如果,一切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此时此刻。就像在威尼斯“大运河”展览时,在最后一刻,我会选择跳进河里一样。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许对我适用。
漫艺术:对于当年《对话》的被过度解读,以及后遗症般的持续影响,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没有趁热打铁,而是选择了之后那样的一种生活?
肖鲁:当年《对话》由于新闻轰动效应,以至于人们都来不及关注这件作品本身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社会的集体意识,将这件作品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上。那个特定时代的枪声所具有的多重含义的解读,是这件作品后遗症持续影响的根源。
△肖鲁装置艺术《婚祭》,2010年,北京
当年打完枪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没有趁热打铁?打铁是需要趁热,但温度太高,也会把铁融化。当年才26岁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需要用这个名声去做什么。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刚刚毕业的我并不成熟,虽然做了《对话》,但缺少做作品的积累与沉淀。1989年之后我去了澳大利亚悉尼,忙于生计,再加上内心深处对做《对话》的心理困惑,不敢面对许多事情,只想暂时逃到所谓的爱情里,久而久之就没怎么去做作品。直到2003年左右,似乎沉睡多年的我醒了,从作品《15枪…… 从1989到2003》到今天,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我再也没有停止过做作品。
漫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天平上女性艺术家一直很难和男性艺术家达到平衡,包括评论,也一直缺少有效的相宜的话语系统。那么在被社会学和现实反映论所笼罩的充满男性荷尔蒙气味的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家的优势与困境分别是什么?
肖鲁:女性艺术家先天对事务的把握,许多时候靠直觉与知觉。就像我有时做作品的状态,靠一股情绪把我推到那个点,体验做作品过程的快感,大于对结果的把握。而当代艺术的话语体系里,怎么说一件作品比怎么做一件作品更为重要。这些年我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自己的作品,我写了一本《对话》小说(香港大学出版社2010),用说故事的方式谈作品。虽然社会上也有许多不理解我的地方,但不回避问题的所在,去面对;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肖鲁装置艺术《X》,2007年
建构一个男女互相理解的当代艺术话语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与基因里,形成集体无意识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觉醒,参与到充满男性荷尔蒙气味的当代艺术中去,更需要这个社会男性的努力,给女性艺术家更多参与的机会。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漫艺术:你的作品一直在探讨女性在当代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中的被动性。您对两性常规社会关系、情感关系的反叛,对已有伦理的解构,是否是一种从自身经验中得到的觉醒?您认为它有普世价值吗?
肖鲁:鲁迅有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曾经在沉默中近乎死亡过,所以最后在沉默中爆发了。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还有一线生的希望。我的作品的确存在着被动反抗的情绪,但这一切都因为我曾经的沉默。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受的教育,几乎都是一些普世价值观。它就如同一块遮羞布,让我在许多问题上无法面对,以至于逃避。在许多防线被摧毁之后,看问题的角度会发生变化。就如同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漫艺术:从2009年的《婚》之后,您的作品似乎有了些变化,看上去明显温和了许多,少了激烈,多了些内省,也更有温度。您是在试着放下某些东西?
肖鲁:应该说在2011年之前,我的作品的内在冲动,大都与情感有关。它们与我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这个线索一直到2011年有所改变。记得那一年,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发生巨大变化,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强制自己平静下来。我当时正在吃中药,有一天我用中药抄了一首唐诗,感觉不错,就坚持抄写了下去。我原计划是用一年的时间抄360首唐诗,但在抄了四个月之后,我的状态就慢慢好起来,也就停止了唐诗的抄写。那年一些邀请我参加展览的机会,我都用抄写唐诗的方法去应对了。后来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2011年的一件作品《唐诗 — 中药—抄写—时间》。
△肖鲁装置艺术《情书》,2006年,北京
2011之后,我做作品的视角发生巨大变化,以前我看不到的东西在眼前出现了,那些男性艺术家关注的社会题材,文化题材的作品,我突然会做了。比如:《科学民主》(2011),《什么是女权?》(2012),《清洗》(2013),《黑户口》(2014),《开关》(2014),《洗钱》(2015)。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女权到宗教。还有中国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作品有:《毒素》(2013),《皮纸间》(2013),《阴阳历2013—2014》(2014),《合一》(2015)。
这些作品几乎看不到一件与情感有关,或许你会说我放下了某些东西,可是我这个人不是放下就能放下的人,而是许多我以前不曾见到的东西在我眼前出现了,我只是把它们做出来而已。这些变化让我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我对男性的误解或者说男性对我作品的误读,现在应该和解了!或许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双方都不曾看到对方眼中那道迷人的彩虹?!回到第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再去打这一枪,一定不会再说作品与情感有关。
漫艺术:几十年的人生际遇,都与艺术息息相关。艺术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肖鲁:也许是因为我学了艺术,所以你说与艺术息息相关。但艺术对我来说,就像我在自己的简历中写道:“肖鲁,自由职业者,艺术,设计,文学爱好着。”在这里为什么强调爱好者。就像我喜欢设计,我喜欢写作,这些并不是我所学,仅仅是因为我喜欢。
如果说艺术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其实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艺术的人,因为在1989年之后,我曾经好久没有做过作品。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更爱生活。所以在我的简历中是这样写的:“对生命的体悟与看世界的角度,构成肖鲁生活的轨迹,这其中留下一些称为作品的痕迹,其形式有:行为,装置,综合材料,书法,文字,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等。”
通过做作品,我认识自己与这个世界。那不同形式的呈现,是我感知万物的入境法门。它来去无踪,但却在天地中存在。
△肖鲁装置、行为作品《精子》,2006年
漫艺术:你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锐利与前卫的,但是近年来却一直坚持对佛教以及书法的修习,这之间看似相悖的表面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肖鲁:我一直给人的印象其实是一个假象,其实我骨子里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只是因为人生经历中的一些事情,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我内心深处某种东西相契合,使我与当代艺术结缘。而当代艺术的符号化解读,使艺术家的形象也变的符号化。但人是在变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时愤怒的枪声与眼神,那是我生命中的几个爆发点,是可遇不可求状态下的作品。就像前面谈到的2011年之后我作品的一些变化,其中的锐利与前卫性,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而是走向更深层的语境中。
最近在编辑自己的个人网站,发现从2001年开始,我开始在电脑上随意写一些文字,它们是断断续续的,我正在整理,但是发现一个线索,我从2001年开始,对佛与书法的修习就有文字记录。其实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师从上海的陈佩秋老师学书法,至今历史也很久了。但是真正悟道,得道,似乎还在路上。但近日住进自己设计的工作室,每天早上起来练瑜伽,写书法,看一些杂书。生活中多了一份宁静,少了许多烦恼。神清气爽的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状态
我知道过去,感知现在,对于未来;就像我在今年随笔中写道的:“上天如果有灵,是否在用我半生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破执着,顺天意,道法自然。”
2015年10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