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被颠覆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来源:在艺·沙龙    作者:在艺·沙龙    时间:2019-11-04

艺术收藏的下半场,中国当代艺术该怎么买?“下半场”这个概念是借鉴了互联网的一个概念,大意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到来了。

 

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哪一种才是在未来的艺术史和艺术市场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常青树?随着艺术博览会的升级,国际一线画廊不断将国际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家门口,在努力向国际大藏家迈进的路上,是否也还得兼顾支持本土艺术家的责任?在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品经纪人等不同角色之间转换的同时,还得面对财力雄厚新入场藏家的竞争,更得随时更新自己的认知。

 

如此看来,作为藏家,想要“花钱”也不是件容易事,那么面对艺术收藏的下半场,藏家应该本着怎样一种理念去选择艺术品?作为艺术从业者,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艺术市场未来发展?而作为画廊,应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11月4日,收藏家张锐、汪海涛、李战豪、知美术馆馆长王从卉、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星空间创始人房方齐聚势象空间,他们结合自身经验与理解各有侧重的从第一视角探讨了在当前艺术行业“下半场”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我们将六位嘉宾的发言从以下两个部分整理成文。

 

上半场还是下半场,艺术收藏的转向

 

张锐 — 收藏家

 

首先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议题叫下半场,这个题目其实我是打问号的。互联网如果说上半场、下半场我觉得还说得通,因为它下半场完了还有物联网。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艺术的下半场完了,咱们是不是就“散摊”了。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个题目是带有启发性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质疑。

 

第二个就是我最近经常会和很多的朋友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的艺术领域里边其实大家谈论艺术少,谈论艺术家,谈论艺术品,谈论艺术市场是比较多的。可是溯本求源,我自己认为在艺还是应该引领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我们正本清源,认认真真地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艺术?如果我们对什么是艺术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知,那么无论是上半场、下半场,您消费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很多人的困惑。

 

其实艺术市场有艺术市场的规律,艺术家有艺术家的定义,艺术品可能我们每一个人认知也不太一样,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回归到本源:艺术到底是什么

 

汪海涛 — 收藏家

 

上半场和下半场,我觉得这就是打了一个比喻,“打比喻不是明证,任何比喻都不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列宁讲的话,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深究这个概念科学不科学,实际这个就是对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的走向有一种担忧。但是我对此还是相对乐观的。

 

艺术有它的投资性、装饰性、炫耀性,甚至传承性,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属性,本质属性是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它是一个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在现代社会不会没有市场,不会没有需求,只会越来越被看重,市场会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一点。

 

当然历史和社会总是呈螺旋式和波浪式发展,包括艺术的学术这方面,它也会循着市场慢慢调整过来,顺应过来。但是它也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从没有经验到慢慢积累经验的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

 

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收藏一定是跟时代的脉搏同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如很多90后、00后喜欢的KAWS的公仔,很多这一类的东西卖得很好,这也是新兴藏家的一个特点,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未来可能更偏二次元,偏“卡哇伊”什么的都有可能,只要他们喜欢。但是基本上我认为这个市场是积极正面发展的,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我们要把最基本的美育、教育做好,虽然当代艺术十五年了,但是从社会上广义的去看,了解当代艺术的并不多。很多人看了以后就一句话:我看不懂!

 

所以这是一个大的工程,把这个工程做好了,我觉得其他问题都不用太担忧,都会顺势得到解决的,明天会很好,面包会有的

 

房方 — 星空间创始人

 

我虽然做经营画廊十五年了,但是我觉得严格来讲,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开场这是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

 

艺术热爱者、赞助者、购买者、收藏者收藏完这些作品,将来能怎样?一个真正开场了的市场环境的状态,是应该有更多选择,但是我觉得今天对于艺术的买家来讲,选择不多,就是他们可以更从容良性地去思考这些消费成果的合理去向是非常有限的。

 

我认同一些观点比如说公开的艺术市场是出现了,但是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这是我很怀疑的。我觉得似乎只是“出现”而已

 

我认为其实故事刚刚开始,还不是下半场问题,为什么呢?我有好多理由,随便说两个:

如果你跟西方、欧洲美国画廊特别是欧洲画廊打交道的话,会发现我们的画廊和他们的对比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年,还到不了Basel最主要的那个位置。佩斯创始人工作了58年,那个辉煌的佩斯都是在他工作了30年以后我们才看见的,所以我们这个画廊行业或者是叫做现代的艺术市场机制下的运作我们真的才刚刚开始而已。所有的思考、运作、参考一定要先有一个前提:我们才刚刚开始,不要想一步登天。

 

第二个就是中国的整个文化的现场,两三百年变局之内没有一个尚未完成的时点上的一件事。今天在这个时刻,我觉得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说我们创造的就是所谓世界上最牛的东西,我们在这个刚刚开始和不确定是不是做的足够好的情况下,应当思考当下该如何来工作?是不是还能非常热情饱满的,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认为更好的那个地方去发展?

 

大家公认的美术馆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有藏品,第二有团队,第三有源源不断的钱。而在中国有多少关注当代的美术馆具备这三个条件?如果把这三个去衡量的话,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术馆不一定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王从卉 — 知美术馆馆长

 

藏家有藏家的角度跟立场,画廊也有,美术馆有自己一定公共的属性也建构收藏。这样的一个系统当中其实大家说的白一点都在分一笔钱,这个钱怎么来划拨,然后让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此时此刻我们在做美术馆的时候也一直在探讨希望有这样的一条路径能够实现这样的一种功能。

 

我举一个我们明年想做的一个展览的例子,明年4月份的时候在知美术馆会做尹秀珍老师的个展。这个个展会跟以往意义上展览形式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借助于一个合作的机构叫CAC,它是一个跟科技和媒体相关的非常专业的非营利机构,通过跟它的合作,用一种介入艺术的方式,同时给到尹老师一个完全突破自己的一个可能性,也给CAC的这个机构形成一个跟已经非常成熟的艺术家去进行下一步展开一个新空间的可能性。

 

能够呈现一个我们在当代艺术当中的一个无论是新的合作方式也好还是一个新的合作流程和包括艺术家本人而言是一个新的作品状态,可能都是一种新的气象吧

 

李大钧 — 势象空间创始人

 

沙龙这次这个标题,我一开始我不大理解,上半场、下半场,怎么分呢?时间上分呢?还是内容上分?还是市场行为上分?但是我想这也只是一个虚拟的命题,可以转换一下理解,所以我的看法是:我们的艺术市场从现在这样一个阶段“更加”进入到一个叫公开艺术市场的时段。

 

任何一个公开艺术市场或者所谓的公开市场里头资源是领先的,所以中国的优质艺术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被呈现,艺术市场中的王道是资本,我们要看到资本的力量,资本的需求,包括现在来自于艺术金融的力量,艺术投资的力量,因为人们买艺术品要赚钱的人有很多,这从这个因素看我依然认为它也是积极的,或者说就是作为某种保护性的这种收藏也是好的,它也有投资带来的积极的因素。

 

对待公开艺术市场可能出现的困难,我们不用太乐观或太悲观,把他当作一个客观存在,宏观经济或者是大众对于艺术和艺术文化背后的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的认知,要发展,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的。

 

今天市场、机构越来越成熟,这种成熟会对艺术市场包括艺术家,包括对未来的艺术、艺术品的分布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在艺术品市场这个话题中出现一个特殊的状态,艺术市场用非公开来定义前半场,或者过去用一个公开艺术市场时代的到来定义下半场,我很愿意肯定这个说法。

 

李战豪 — 收藏家

 

现在整个大环境非常严苛。是因为收藏家不管是年轻一代的还是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都更加认真,现在信息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坐在家里就能共享到全球最重要拍卖公司和画廊的作品清单,所以大家的学习的能力非常强,今天的藏家的学习能力其实比艺术家的学习能力要强很多,这是全球化的一个视野。所以反馈过来对中国当代来讲,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会有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促进我们的中国当代艺术整个行业,会出更优秀的艺术家,因为我们对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画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当代活力依然在,我们平时和艺术家交流就会发现他们新的创作非常有品格,这就是一种促使。

 

今年Frieze卖得非常好,不管是菲利普斯的拍卖还是佳士得、苏富比的夜场,年轻艺术家从原来的3万欧元,一下子到了30万欧元,到了50万欧元,电话委托你觉得根本一口递不上,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非常振奋!特别是今年我们看到欧洲最著名一些品牌的包括泰特、蓬皮杜全部落地到上海,包括昨天晚上尤伦斯说2022年他们的分支也要在上海落地,真的是太繁荣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感受到这种热闹。并且昨天晚上尤伦斯的晚宴,我们能看到很多西方画廊,他们对中国的一个重视,每个西方画廊都有一个中国的sales,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

 

所以说我认为今天的世界是打开的,我们中国的藏家也会做到未来的世界的精神领袖!当然这个时代的发展一定需要藏家买东西,购买就是最大的推动,就是资本是最有说服力量的

 

在中国,虽然现状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其实没那么活跃了,包括我们的整个空间变得局促,甚至有些不安,但是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代艺术这个圈子是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跟我们今天所谓的这种社会这种关系好像还是保持了一个距离,我认为这特别好,活力依然在,只要你用心,只要去关注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

 

下半场,怎么个新玩法?

 

张锐 — 收藏家

 

我们今天在讨论下半场,这其实是一个市场问题,我们就单纯从市场问题去研究一下安迪·沃霍尔,他看到美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销的时代,因为快销,使得人们认为过去相对恒定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都有可能转瞬即逝。所以他才推导出了就是每个人在舞台上的时间都不会长。他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永远让自己先变成一个大IP,你有IP的价值你才有传播性,因此绝对不是物以稀为贵,是物以传播即分享为贵,只有做到了传播性,只有做到了广泛的消费性,你才有可能做到物以稀为贵。

 

《芭莎艺术》停刊了一段时间,然后即便是出现了第二次的复活,仍然举步维艰,怎么办?他们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找了流量明星蔡徐坤,和当代艺术家徐震进行了一次叫“徐徐跨界”的合作。出了一个增刊和一个小的臂章,随刊赠送,利用蔡徐坤的粉丝,10秒钟销售出去4万多册,一周之后点击量突破了7.7亿。

 

现代的传媒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巨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如何把流量明星转化到我们艺术阵营,相互之间其实都有同化和侵略。我们眼睛不要总是盯着我们熟悉的这块市场,你怎么能够去突破?突破之后要突围,突围之后我们还要有所作为,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属于叫精心策划下的一场市场的颠覆性的行为,这才能做市场。我们现在的画廊也要考虑到有些东西,不能墨守陈规,要扩充边界,这样的话才能不断地把传统的画廊业变成一个现代艺术的传播中心,然后通过传播产生价值放大,产生消费。

 

市场要想打破僵局,一定要改变玩法。

 

王从卉 — 知美术馆馆长

 

张老师讲的安迪·沃霍尔的故事很有意思,他之所以成为战后以来最重要的艺术家,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替代他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观念、价值观被全然地颠覆了,以至于他现在在市场上流通的所有的东西还是一票难求。但是即使像安迪·沃霍尔这样重要的艺术家他还是不能免俗,或者说这个市场系统不能免俗,于是还有了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于是还有了安迪·沃霍尔在拍卖行里最高的纪录,他还是在老旧的系统当中要呈现他的权力

 

刚刚张老师谈到了“传播”,但是他有这个巨大的传播之后我想说的点就是,他还是利用了原有系统当中的价值认定系统。但是如果要说全然的颠覆,如果下半场全然的颠覆,包括艺术市场全然颠覆,甚至是否是美术馆的颠覆,是否是拍卖行这个机构的颠覆,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我们真正进入一个大众传播的这个渠道,这个是我跟谢晓冬聊过,是否大众就是一个决策机制,就像大众点评一样,点评是机制,大家都在你这儿消费,为什么我都全部点评完了之后我还要上苏富比消费,这里面是一个完全脱节的状态。

 

如果我们现在看最新的KAWS的现象,KAWS上了1亿之后,各种舆论铺天盖地,有的产生疑问,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状态。KAWS他呈现的是整个潮牌艺术,整个行业规模的一个投影。一个亿在时装行业里边不算什么,在零售行业里不算什么,但是一个亿在我们这场拍卖里就不一样了,年轻艺术家上百万一个坎儿,三百万一个坎儿,五百万、一千万又是一个坎儿,一亿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现象了,当你成为一个现象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

 

房方 — 星空间创始人

 

我认为对待流量还是应该谨慎。

 

有些问题可能还是有一些技术障碍,比如说据我所知中国的艺术出版相当得有限,市场也有限,品类也有限,而我们看到全世界的艺术出版是很繁荣的,艺术出版就是最基本的一个。

 

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处的阶段有一个相对共识的话,实际上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珍惜现有的资源和更好地利用现在的机遇。

 

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不能指望收藏家的责任心,应该寄希望于自己创造非常杰出的作品,画廊应该提供高效的运作方式,应该提供有吸引力的这些能够建立自己的吸引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是像郭德纲说的,什么时候相声到了需要扶植的地步的时候,也就离死不远了。所以我们应该把希望放在自己的这种自身的创造力上边,放到活力、创造力、专业性上边,这样才能够长久地维系好跟藏家的关系

 

李战豪 — 收藏家

 

我理解房方的保留,有一些艺术家适合IP化,有一些艺术家不适合。有些艺术家一定要和大众保持很远的距离,比如说像贾科梅蒂,像西方抽象的极简艺术家,都是去世很久之后才被市场所认可,但是刚出来的市场价格就是天价,就像罗斯科一样,他很难去IP。

 

关于跟时尚结合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说你跟明星、流量明星合作就意味着你的成功,我认为徐震不过是是一个特例。比如有时候如果哪一天一个中国的曾经达到过高峰的绘画艺术家,突然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的封面,我们一定会觉得意外,我们会认为他的艺术创造力是不是该结束了?这就是一个反作用,是不是这个道理?

 

就是公开市场的压力很大,竞争很大,如果我们把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放到全球化的语境里去检验,检验你你是不是前卫的,能不能成为主流,在具有本土性的同时又达到世界级的先进语言,这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今天刘野为什么这么贵,因为他已经是全球化语境里边检验出来的,可以说以后会更贵,以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封闭的,没有全球化这种状态,今天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其实变得极其挑剔。

 

王从卉 — 知美术馆馆长

 

我觉得有没有一种可能,当中国的公开艺术市场还没有开始成熟的时候,没有发展成我们认为的已有的成熟体系后然后变成下一个阶段,而是直接就跨过一步往下走了。我们现在其实每个人都在努力朝着一个比较系统的生态系统再走,但是也确实有一种隐隐感觉,就会觉得它可能一下子就会成为另外的一个物种,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李大钧 — 势象空间创始人

 

我认为艺术品市场的下半场一定是依然围绕着“贵“来展开,但是这是一个激烈的竞争的时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法则是竞争,然后是选择,然后是淘汰,我从来不认为艺术品重要或者艺术品多好,艺术品是一个中性词,不会因为他署上叫艺术品他就怎么好,他就多么贵,当然这是狭隘的或者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公开艺术市场也好,原来非公开的艺术市场也好,当然现在看来绝对不会以一种单一的面貌出现,它是混合的,或者说叫做叫做“常态”的。

 

我个人的习惯我比较愿意做一些比较宏观的观察,因为我觉得这是做艺术品经营,艺术品市场应该说有明白两个概念:一个宏观的,一个是微观的。我认为从宏观的层面上看,我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甚至对中国当代艺术,我是看好有信心的。因为我们从业也快二十年,看到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变化,而且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前所未有的很多因素。

 

第一点是我们刚才说的公开艺术市场,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而且他们还很贵,他们在西方也是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

 

第二点是我看到艺术市场中出现的一些更积极地变化,比如说企业收藏,泰康、龙美术馆,尽管他们买的方向不一致,但是能看到积极的变化。大企业家、收藏家在进行艺术品消费甚至收藏层面,趋势也越来越好。

 

第三点是社会包括政府的变化。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这些先进城市对艺术品市场是非常重视的。比如说上海出现了战略性的布局,11月份艺术月,这个交易月是政府出台的,能看出政府对于艺术品市场的重视程度。全世界的画廊包括美术馆机构,为什么要在上海设分支?正是因为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它的魅力和潜力

 

汪海涛 — 收藏家

 

像张总刚才谈的就是一个智者的思考,我是一种纯感性的表达。我觉得这个公开市场没有问题,经过梳理之后会更健康,当然有一些机构、画廊会关闭,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是一种健康的调整,是合理的,良性的。如果站在大形势的角度来看,也不是中国的形势不好,其他国家的话也不一定好,有的艺博也是比较萧条的。

 

我、张锐,包括战豪我们接触的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市场。作为一个藏家,我买东西收藏就是热爱和欣赏,自己高兴,真心喜欢,甚至我连获利不获利我都没有过多去考虑。所以说我没有压力。我考量就是三个字,真善美,科学是真,宗教是善、艺术是美。我会把一级市场作为一个生命线,雪中送炭,二级市场我作为一个锦上添花,作为一个保健品。我的成长、发展、系列化、都靠一级市场来给补养,二级市场一般我个人来讲就是做三件事:精品、补缺、捡漏。

 

我们在国外看到很多非常成熟的线上交易平台,比如说Saatchi Art,他已经做到非常大了。比如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包括中国移民到国外的这些像长江CEO班的这些人在美国买房子,他都在Saatchi Art买东西,人家公平、公开,很透明。

 

Saatchi Art做的为什么好呢?可以放心呢?当你成为他的VIP大概有一两次购买一定数量的话你就是他的VIP了,如果你定好一幅画,收到了以后你不喜欢,可以无条件退货。中国的线上可能都做不到这一点,艺术品的销售场所就像一个手工艺作坊,他不太可能机械化,不太可能到串起来搞连锁店。所以靠画廊来做市场、艺术品的这种模式基本上是唯一的一种形式,方兴未艾。

 

在艺· 艺术市场沙龙·第五期 嘉宾合影

左起依次为:李战豪、房方、张锐、刘霞、汪海涛、李大钧、王从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文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