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敏
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审

孔紫:描绘纯真的诗意 2018-04-04

孔紫,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银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等。1997年评为“中国画坛百杰”。《高粱青青》、《三伏》、扇面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孔紫,纤细、温柔,走路轻快,说话轻柔,生在燕赵大地,倒像是个江南水乡的女子。血液里有北方粗犷而又充满激情的基因,内心里要表达的却是南方女子那般温柔婉约的情怀,她画如其人。

用画笔解开“乡愁”

跟孔紫交流,总感觉淡淡的,她不善言谈,只有在她的画作面前,才会呈现喜悦与波澜。她说:“我好像天生为画而生,除了画画,我会时常感觉到自己的愚钝和弱智。只有画画支撑起我有些胆怯的自信,给了我一隅生存的空间。”
外表沉静谦卑的孔紫,她的画看上去也是宁静的,然而,细细品味,背后弥漫着的却是某种浓重的“情结”。生在农村,长在城里,然后又下乡回村插队生活两年,孔紫的成长轨迹注定她有解不开的“乡愁”,她早期的作品,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故乡情”。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生活在她身边很久的栩栩如生的乡民,她赋予他们强烈的生命意义后,和他们“隔空对话”。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北方最寻常的农作物在她的画中摇曳生姿,凝聚成一个有意味的“形象”,然后妇女、儿童、老人置身于在这些景物中,或坚强,或美丽、或彷徨……人与自然水乳交融,那种震撼力直抵心灵。

《晒谷》传递出对土地、大自然及生命的礼赞

《晒谷》是孔紫的得意之作,“画中老人的形象是我依祖母生前的照片摹画的。”劳作的妇女、嬉耍的孩子、淡定的老人,在丰收一刻享受老少三代人相濡以沫的天伦之乐,画面浓墨重染,金黄色的谷子有种燃烧感,撩拨着观赏者内心难以名状的情结:“作物和人类一样,从生长到丰收,都离不开土地。”作品传递出对土地、大自然及生命的礼赞。此类作品还有她的《青玉米》、《苞谷熟了》、《微风》以及《秋风》系列、《有云的田野》系列等。

对平凡世界关爱的诗意咏唱

孔紫最喜欢的事是去采风,一路上颠簸劳顿,曾经住过5毛钱一宿的床铺,曾经无数次长途旅行无座可坐,困极了,就钻到长凳下面打个盹……有次她采风到山西,在老乡的窑洞里,发现一位老大娘眼光呆滞地瘫坐在炕上,一个看起来比大娘年轻些的老汉在忙里忙外,她有些疑惑:“这是大娘的儿子吗?年龄似乎大了些,是大娘的丈夫吗?好像又有点年轻。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搭伴’。原来搭伴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两个老人一起生活、过日子。他们大多年龄在六十岁以上,没有子女或子女没有照顾的能力。‘搭伴’这个词,是我在山西的大山里第一次听到,这种看似‘前卫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山西的偏僻山乡真实地存在着,他们用极简的物质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这就是孔紫的名画《搭伴》的缘起。“我画了他们,只是想让人们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些人,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
低至尘埃的谦卑心灵总让孔紫不由自主地关注芸芸众生,发掘无数小人物的挣扎、困惑、向往与幸福。外表的“弱”让她在用画诠释这些人物时,透露出女性特有的那般疼惜及蕴含的母爱,而艺术上的“强”,体现在线用得雄劲有力、色用得大胆泼辣,墨用得浑厚洒脱,这样使得画面坚实而又不直露,清新而不流于甜软。此类代表作还有她的《儿子》、《三伏》、《城市阳光——花围裙》、《写生2012》等。

温暖的家,让画面充满禅意

孔紫尽管功成名就,是个“大画家”,在家里却绝对只是个“小女人”。办画展,老公鞍前马后从头操办到尾;联系采访,她会说请跟我们家先生联系吧;要取照片,她会说问我们家先生要吧。孔紫常常为了画画躲在画室足不出户,而屋外的一切事情皆由先生刘大哥来打理。大块头的刘大哥,站在纤细的孔紫身旁,一大一小,一动一静,在别人看来,“天作之合”,和谐至美。
也许正是因为家庭的和谐,外面的一切风雨都被遮挡在外。除了采风,孔紫基本不外出,只在画室里画画和看书,画室宽大明亮,书架很大,占了两面墙壁。孔紫因此心底单纯,平静似水。外界的诱惑和喧嚣跟她无关,她只在自己的幸福自留地里默默耕耘。她创作的古代仕女扇面系列作品中,仕女表情上总是充满着一种如同孩子般天真的憧憬眼神,纯真、美好、宁静,充满禅意,这其实就是孔紫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
“摒弃那些功利性的、空洞的、浮躁的、意识流似的东西,用宗教般的虔诚去禅定生活、体味生活,才能获得涅磐的可能性。”孔紫热爱佛教,她的画因此要表达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内心也越来越宁静。

《秋风》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

《有云的田野》系列之一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