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评论家,策展人。 工作经历先后供职于今日美术馆、筑中美术馆、北京匡时国际...[详细]

真意之约-----“水墨品质”2019当代水墨年度邀请展 2019-05-12

近读一本小书,名为《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不同国别的译者以诗人王维《鹿柴》为原点,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角度给出了富于差异的译文,重构了王维的诗意世界。当然,译者或许会自诩本人的译本最为虔诚、准确地指向原本,然而显而易见,唯有王维本人可以抵达王维之境,而译本皆为王维之境投射于他者的影迹。

水墨之途的初级阶段倾向于笔墨技法的摹习,这种以逼肖古人范本为鹄的的状态,某种意义上不同于译者自我消解式地无限接近于原本的翻译——翻译是以它种语言再次传达同一语义,而摹习则是同种语言的挪移尝试——但两者同样强调语法、程式与秩序。此时,既定的所见与摹习的结果之间隔着一段生命体验的距离,专注于技法层面的画者尚未将自身生命感受化入艺术形态之中,摹本只是一个有待注入灵智的虚空之壳:既不同于凝结了古人审美经验与心性的纸面,亦不同于映照了宇宙抽象秩序与真实的客观自然。一切需要时间,更需要内观的智慧、灵思的觉悟。

当笔墨语言的运用变得游刃有余,一部分当代画者却因由市场、识见、惰性等诸多原因,停在了技法维度并自足于这一起点;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求索笔墨背后的文化支撑、时代气息,尝试创生新的笔墨语言。艺术家视域的边界,通常是他所认知的世界边界;深心内观并不意味着认同思维保守,所知幅面的深广对内在自我的发现和传达有大助益。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资源作为人类艺术创作的共享宝窟,启发、滋养、创造了无数艺术成果,在21世纪全球化世界主义文化语境下,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时为艺术家视域扩展、博采广纳提供了更多可能。此时,图式的多维性、多元化倾向愈加明显,但图式自身的局限性引发“反图式”的某种思考,图式的话语需要超越图式本身,才能承载更高层次的精神能量,其方法便是,将真实的生命感受注入作品,使之免于风险:过于图式化可能导致的失语。同样,纯粹的笔墨论也难免狭隘,重要的从来不是物质化还原笔触质感、程式法度,而是透过往昔人文经验的界面有效承载当代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审美理想。因此,我们乐见“水墨品质”展览当中那些意图摆脱复写式图式、样板式笔墨,浸淫了艺术家真实生命感受的作品。

生命感受始终是创作的内驱力,催动艺术家的语言形态一步步衍化、准确输出理念。对于艺术家而言,多年一成不变的风格样态,往往归咎于主体的意识停顿。事实上,在杰出艺术家的不同生命阶段,始终伴随着不断裂变生成新的精神形态的情况,每一件作品看似各有所指,但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艺术家不同阶段所思考的问题展开、自有它的逻辑上下文,是清晰附着在艺术家生命链条中、同时又与之遥映的视觉存在,充分证实了“风格即人”的一贯与必然。

“水墨品质”中的艺术家,他们中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之外,筑有一个务虚的心灵乐园,于中神游远山近水,思量古今中西。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尽脱单一维度的笔墨层面,营构的图式蕴有巧思、各具心性,自觉传达出他们对于自然、传统、时代以及世界的看法,虽然经过无人描述的无名风物,也遍历古人笔下的名山范水,但笔下的形态比客观世界更丰富、也更单纯,超越物质形态转向与内在自我密切相关的精神世相:朝向自我的真意之境。

回到四年前,当时我为“水墨品质”展作序,论及以心接物、物我交融、直至“画到几不用心处”的法我两忘之境时,尚未想到多种富于价值的艺术实践将再次汇聚《真意之约》。

                                                                                                                                                                                                                                                                                                                              2019年4月8日于望京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