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咏白
中国著名女性艺术研究学者。1937年10月生,江苏省江阴市苏市桥人。195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详细]

陶咏白 守住女性艺术家的阵地 2019-08-20

美术史论家陶咏白的著作《走出边缘——女性艺术的漫漫苦旅》出版,收录了陶咏白30余年的女性艺术研究成果。昨天,陶咏白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30余年漫漫学术路。

1.jpg
方君璧的《吹笛女》


2.jpg

关紫兰肖像


3.jpg
关紫兰的少女像。

4.jpg
陶咏白资料图。

近日,美术史论家陶咏白新书《走出边缘——女性艺术的漫漫苦旅》出版,收录了陶咏白30余年的女性艺术研究成果。昨天,陶咏白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30余年漫漫学术路。这位中国女性艺术研究第一人不仅当年重新发现了知名女艺术家关紫兰,还帮扶了一大批重要艺术家。尽管已至耄耋,她仍奔走在一线,坚持走访女艺术家工作室、为报刊写专栏,为她们发声。

关于新书

收录30余年研究成果

《走出边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的系列丛书之一。该书收录了陶咏白30余年的女性艺术研究成果,既有宏观的对女性艺术史的叙述,更有对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及作品的生动评说,点评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闫平、申玲等女艺术家近百位。陶咏白告诉记者,在写作方法上,她是“以宏观视野看整个女性艺术的发展,虽然有许多个案,但都是在宏观主线上出现的”。

新书以“走出边缘”为名,陶咏白认为,中国女性艺术是一部“走出边缘”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整个艺术界在寻找艺术个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女性意识的‘苏醒’;上世纪90年代,是女性从被画、被书写转换为‘自我’书写的‘自觉’时期;进入21世纪后,是发现了‘小我’到‘大我’,超越性别,走向了‘自由’、多元书写的趋向”。

《走出边缘》出版后,陶咏白给不少其著作中提到的女画家寄送了新书。记者注意到,从反馈给陶咏白的多条信息中看得出:大家在惊讶于她年至耄耋还在出书的同时,还感佩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精神,将其视为“我们女性艺术批评晚辈的一面旗帜”。

研究经历

非科班出身“歪打正着”跨进这一行

陶咏白出生于江苏江阴,其爷爷是个秀才,而母亲“像个五四青年,虽然不那么激进,但她的思想很开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咏白骨子里不保守,对于新兴事物特别热衷。

1958年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陶咏白曾当过7年中学语言老师。“要不是1965年调入中央美院附中,那我的人生与美术沾不上边,我真是‘歪打正着’进来的”。而她的艺术研究之路是从进入美术研究所开始的,“‘文革’中,文艺单位重组,搞了一所文学艺术研究所,我在里边当了一名资料员”。资料室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她大开眼界。

尽管看了大量资料,但陶咏白发现当时并未有一本油画史来记录这些资料。为了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她利用出差的间隙,采访了不少早期西画运动的亲历者。“刘海粟、吴大羽、冯钢百、胡一川、许敦谷、梁锡鸿等,当时他们已是八九十岁的老先生,有的已经生命垂危了”。她也关注玩形式的吴冠中,“我经常去他工作室,看他画画,跟他聊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吴冠中不被艺术界理解,但陶咏白频写文章力挺。

初见吴大羽遗憾没有见到其画作

在拜访的老艺术家中,陶咏白依旧记得1979年见到吴大羽时的情形,“当时从一些北京的艺术家那儿听说吴大羽,知道他是中国最早新派油画的重要人物,于是去上海拜访他”。

在延安中路吴大羽的寓所,陶咏白见到了吴大羽,“他竟意外地让我上了楼,那是一间似亭子的房间,室内陈设简陋,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体弱憔悴的干瘪老头”。不过,当时吴大羽根本不让来者看

他的画,当陶咏白提出看看他的画时,他委婉拒绝了。“当时他说,‘由于条件有限,缺乏作画的材料,只能画了刮,刮了再画,不断覆盖,所以没有完成的作品’”。

陶咏白有些遗憾,“那时我也不懂,还没有真正进入研究层面”。在其1988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中国油画(1700—1985)》中,“仅给他写了只言片语。后来我读懂了吴大羽之后,一整理,哇!真是厉害”。

着力女性艺术研究

旧资料里,重新发现关紫兰

同为女性,陶咏白很郁闷,“女人能在艺术上有点成就已很不易,为什么在艺术史上没有一点印迹?由此萌生出要把中国女性艺术的历史浮出地表的想法”。

早在研究油画的时候,陶咏白就掌握了很多优秀女画家的资料,“没有谁比我更合适了,这也是我的天职,我不研究谁研究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陶咏白就着力于女性艺术研究。

在整理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时,最让陶咏白讶异的是,上世纪30年代那一批优秀的女油画家,除了潘玉良、孙多慈等少数人外,大部分已不为人知,“包括那么优秀的关紫兰”。

陶咏白看到关紫兰的作品时,用了“惊叹”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她居然能够那么潇洒自如地运用色彩、线条,真是了不得。因为那会儿大部分艺术家走徐悲鸿提倡的那一条写实之路,没有太多其他的风格”。让她沮丧的是,“居然大多数人不知道关紫兰是谁,我去上海访问时,寻找那些可能知道她情况的老人,都没什么收获,几乎没人知道她”。

如今大家都知道关紫兰了,很少人知道最初是陶咏白在幕后的努力。

此外,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陶咏白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湜合著的《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于2000年出版,“她写古代,我写近现代”。相比古代来说,近现代部分几乎是靠陶咏白两条腿“跑”出来的,在寻找、归类文献的整个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困难。

80岁后生活

依旧经常走访艺术家工作室

因其几十年如一日扎在“女性艺术”这一块,陶咏白被业界誉为“中国女性艺术研究第一人”。她和艺术圈的闫平、申玲等女艺术家关系都很好,尽管她们早已成名,但“一见面就如母女一样亲昵”。

虽然已是八十高龄,陶咏白仍在工作。“目前有一本书在写作当中,有报纸的女性艺术专栏要写,现在动作慢了一些,但还是很有效率”。为了专栏稿件,她还经常出去走访艺术家工作室,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状况,“即使是800字的小稿,有时候也需要采访艺术家”。其实,在外人看来,专栏写作就可以不做了,但她说,“我要守住这块阵地,有地方为她们发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