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弘
凉弘,原名梁宏。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硕士。北京现代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女性...[详细]

对话马海方:大俗乃至大雅,大彻方能大悟 2016-06-29

他的视线,穿过千年古都的金顶红墙,越过繁华都市的红男绿女,落在了胡同里、榕树下、小巷旁……这里,有老北京的影子。

他的画笔,无视时尚新潮的现代水墨和文人画,而是融墨于色、色中见骨,聚焦于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这里,有他自己的影子。

没骨法、小人物、老北京,马海方“卯着劲儿”埋首画坛30余年,以独具“精、气、神”风骨的“京味”人物风情画而自成一家。

看懂马海方的画,你才能在“俗之又俗”的市井百态中找寻生活的本色和人性的真善美。

读懂马海方,你才能豁然明了。其实他正是一位“本色”画家——质朴无华、乐在其中,以肆意泼染的画笔表达着最简单、最纯粹的故乡情。

大俗乃至大雅,大彻方能大悟。

原来作画,做人,都需要一份真感情,一颗平常心,一个死心眼。

 

凉弘: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但和其他画家钟情山水不同,科班出身的您,却将“老北京”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您为什么会想到专攻老北京风情人物画的

马海方:说来话长,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普普通通的北京人,我对老北京的感情是深厚的,旧胡同可以说是我的第一课堂。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我就爱画速写,那时就对北京的胡同文化特别感兴趣,毕业作品画的便是一组北京的街头人物。

1981年从美院毕业后,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书画》编辑部当编辑。当时这本杂志全彩版大八开,第一期发行量就达到23万份,影响力很大。我们这本杂志非常强调要有特色,这就涉及到一个选稿的问题,在选画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同类题材的画家太多,多是集中在山水、花卉上。

那时我一边做编辑,一边也在进行连环画插图创作。可以说,浸在骨子里的对老北京的热爱,和自己希望走出一条不随大流的艺术之路,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绘画体裁,也就形成了我的风土人情绘画的创作风格。

 

凉弘:如何才能让这样一类的市井民俗题材,既要接地气,又能产生艺术的升华,您在选材上有哪些独特的眼光呢?

马海方:一是在于素材的积累,穿胡同、走小巷,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抓紧时间画一下;二是从生活环境中汲取灵感,在我所接触的人群中,很多人对北京文化了解的特别透彻,和他们聊天,你会特别受益。在创作时,我就会把听到的、学到的融入画中;三是在于你内心的感受。

正如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要见的多,还要像筛子一样进行过滤,把你原来看到的、现在看到的、内心想象的东西,和笔墨纸砚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你能够有选择的去芜存菁。像有些京城的胡同文化,看着挺新鲜,但上不了台面,还有些甚至属于糟粕,你就要把握好,要选择大家喜闻乐见、能够接受的,并且有文化底蕴的题材。

 

凉弘:在画法上,中国画传统“没骨法”主要用于山水和花鸟画,而您独辟蹊径出“没骨法重彩写意人物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创新主要基于何种思考?

马海方:没骨画需要具有相当高的判断色彩的感觉,因为它等于在宣纸上直接拿墨上颜色。明末清初开始有些画家采用没骨法画花卉,近现代很多人画山水、花卉,也有少数画家画人物,但形成一个体系并始终坚持画人物的却很少。大多数人画画,先勾线,再填色,再深入。我呢,正好倒过来了。

虽然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但我觉得这种技法,无论是画写生,还是画现场画,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例如我画中人物的脸色,生活中本身没有这个色,但我要调出这个颜色,还有嘴唇、耳朵、眼角等,细微的刻画很复杂,也很有意思。对于没骨法,自己就像打井的人,就卯着这个地方往下挖吧!一直在画这个,丰富这个,像我这样死心眼的应该不多吧!

凉弘:既围绕世俗凡人,又能超凡脱俗、俗中见雅,这是否就是您老北京风情画广受好评的最主要原因?

马海方:从艺几十年来,可以说我一直致力于京味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有句话叫“无情无艺”,如果我无情的抛弃了我的旧胡同,那我可就真的“无情无义”,也便“无艺”了。有些人可能对这些所谓的“市井题材”嗤之以鼻,但对于我来说,这些入画的题材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却是细心的对生活的择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挥之不去的“京味”文化。

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摸索,大胆的采用水墨与重彩相结合,在人物的动态和形态方面进行提炼与夸张,重点刻画人物面部表情和手与足的结构,衣饰则用石青、石绿、朱砂、大红,阔笔重彩。渐次形成色足墨饱、艳而不俗、色墨结合的风格特征。

要在“没骨”中“见骨”,无线条而显示人物轮廓和内在结构,于色彩中见沉厚去淤滞,重彩而不见燥气。只有具备准确的造型能力,才能伸张有度的于没骨中见有骨,摒弃匠气,于大俗中见大雅!

凉弘: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法虽然源于传统,但在您手中却得到了创新。在您看来,艺术的创新难在哪里,又需要如何去做才能获得成功?

马海方:创新应该是两种,一种是为了取悦于人的创新,另一种则是自己纯粹在探索,而不是为了讨好某些人。创新难在哪?创新不是抛弃一切,为所欲为,创新的意义最终要作用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创新难就难在用传统的方法、通过传统的题材,去反映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像我们画国画的,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就看你手上出来的是什么活,这才是关键。

 

凉弘:都说从您的画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京味,但现在的北京还有多少京味吗,您的创作源泉来自何处,又如何能保持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呢?

马海方:京味文化原本就是北京这个天朝古都的一大特色,然而到如今这些特色也正在随着北京的建设发展,就像京城的胡同一样一条条的逐渐消失。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儿孙还能知道什么是磨剪子抢菜刀、什么是拉洋片吗?正因为老北京的京味越来越淡,所以我要抓紧时间,用我的画笔来挽留这些具有京味的民生题材。

要想创作好老北京风情人物画,仅凭自己的阅历与生活经验还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走街串巷寻找京味儿的原型之外,一有机会我还会向研究民俗的老先生求教,同时也不断阅读一些老北京、老天桥的历史掌故、方言俗语等作为参考资料。

我生于北京,长在胡同里,古都风情的老北京滋养了我。我平时不爱说话,却喜欢同生活对话,我的话都在画里。在画里,有古都的街头巷尾,有老北京的影子,有现代人的生活小景,有民间的五行八作,有人生的喜怒哀乐,在这些大俗的平凡中,用“没骨”写意法表达了真实的京味儿市井,我追求的是质朴,这才是永恒的经典。

 

 

凉弘:听说您为了画好人物,一直在深入生活,坚持速写,现在还保持着这种速写本不离身的习惯吗?

马海方:这已是多少年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了!年轻时知道自己底儿薄手笨,但也深信勤能补拙,因此养成了速写本不离身的习惯,上大街、串胡同,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晚上没课了就去北京站,画过了点就翻院墙回宿舍,直到现在还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胡同,写生能带来什么呢?

    勤于动手画写生,能够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并随时随地抓住周围环境的最佳时机,这是你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时一个晚上,一个系列的东西就能画出好几张。我认为速写是画家必备的一种素质,也是培养感觉的一种好方法。

我长年坚持画速写,街头巷尾、车站公园、集市上、马路边都是观察写生人物场景的场所;有时还对着电视播放的节目画面踢足球、赛马、歌舞等人物动态。但是,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的创作来看,我采用的没骨画法,更得力于默写,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

用饱满的彩墨,一笔下去,人物的头面手指、胳膊、腿的形态、动势、质感都在其中,然后用墨线稍加勾勒,以强化人物形象、表情与结构;衣服与背景,更是阔笔纵横挥洒,这个尤其需要极其熟练的功力。

 

凉弘:如何看待艺术的主流和题材的高雅之别?最好的艺术品是什么?

马海方:艺术没有高下之分,大俗者大雅,为什么不能做到雅俗共赏呢?我们有很多画家的作品,我反复的看,还是看不懂,这样的作品,就缺乏一种欣赏性、大众性。什么是最好的艺术品?我认为仅仅对现实的逼真摹写,还算不上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完整的绘画作品必须融入画家的个人感受和情趣。

    画家应该能把生活中的许多素材综合在一起,再有取有舍的去创作。一幅作品,或许在现实生活很难找到,却又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这才是一名画家真本领的体现。

 

凉弘:在您心中,衡量一位艺术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呢?您觉得当代大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马海方:现在很多人自封为大师,但我认为,是不是大师,必须要能够为世人所承认。在我心目中,齐白石、张大千才是大师。因为他们就像一面旗帜、一块丰碑,他们的画笔,反映了一个时代,反映了他们的心胸、学养、生活。

要想成为一个好画家,我认为首先应该像着了魔一样的喜欢画。其次要有绘画的感觉,大千世界哪一块可以入画,要有一个判断力。当然也还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本身具有成为大家的潜质,如对色彩非常敏感,视觉能分辨出微妙的色彩等。除了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诸多因素外,创作还必然是真情的一种流露,没有真实感情的绘画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凉弘:您如何看待“艺以载道”?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您的思考重点和创作方向会是什么?

马海方:有人说我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寂寞的耕耘者。我的艺术创作没有去追逐时尚和热点,但也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一种不相与谋的淡泊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就是一介平民,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老北京的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质朴善良、幽默豁达,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的写照,从他们身上,我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

    与其说我画的是老北京的普通人,不如说是在画我自己。“认认真真作画,踏踏实实做人”,这是我一生恪守的信条。我希望我的画,在平淡与朴实中留住“京味”,展现出生活的本色与人性的真善美。

 

凉弘:您认为艺术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马海方:美有两种,一种叫自然美,一种叫装饰美。艺术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中国画可以通过文房四宝的特点,将客观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接近自然又能反映出画家心目中的形象,这也是一种美。

 

凉弘:您对画面上的很多细节处理都非常讲究,比如画与款、题字等,请问您对此有何见解?

马海方:常能看到有的画只写名不题别的款,这大概也是一些人处理画面的需要,但是有的款提的字不讲究,画与款分离,各不搭界,破坏了一张画的完美,没能给画增辉,倒也真是不如不提为好。画面有款应使其为画面增色,从而又多了一个看点。

    画家题字应题字如画,很多画画的练字是常有的事,但字体应注意变化,写出的字必定是画的一部分,画要画的活,而字也要写的活,有人说画如其人,我想字也一定如人,字里有画意,才不至于让字把画面写死,宋徽宗的字是画工笔画题款的有代表性的一例,近代的李苦禅林锴先生也是字画结合的佳者。

 

凉弘:如何用几个词来形容自己,您的选择会是什么?

马海方:我曾经请朋友刻了几方印,分别是:“得和乐”、“苦乐自知”、“有滋有味”、“大大咧咧”、“平常心”,这应该就是我对自己最好的评价吧!

 

 

 

马海方艺术年表  

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

1981年 毕业后开始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编辑部当编辑;

1982年至1984年先后参与编辑设计了大型系列丛书《当代书法家系列丛书》、《日本书法纂刻选集》等;

1984年业余创作的连环画《茶馆定计》有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业余创作的连环画《女寨主》有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环画 《革命母亲夏娘娘》

198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出版根据莫泊桑名著改编的连环画《菲菲小姐》;水墨画《土塬上的高秋》获当代青少年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画大赛优秀作品奖;

1987年创作《旧京风情系列》长卷、组画;

1990年《古都风情》组画获首届中国风俗大奖赛一等奖;《留下激动人心的瞬间》由焦尚意撰文,在中国体育报做专题报道;《古道风情组画》由焦尚意撰文,在北京青年报做专题报道;

1991年《旧京风情组画》被北京青年报选为当年“首都青年之最”;《老天桥人物组画》获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东方奖;

1992年《旧京天桥人物》长卷获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93年在北京国贸中心名筑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休闲图》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在当代美术馆举办北京风情人物画个展;

1994年《旧京风情图卷》获西苑杯大奖赛金奖;《旧京风情》获新铸联杯大奖赛国画组优秀奖;《旧京风情》入选第八界全国美展,并获北京展去参展优秀奖;《古都子民》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著,由马海方插图出版发行;

1995年《鸟人鸟事》获中国体育美术大展银奖;1995、96年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两界中国艺术博览会;

1997年香港心源出版社出版《北京风情画集》;

1998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随青年画家访欧团前往法国、德国、意大利等8 国参观交流;在瑞士洛桑举办个人画展;获文化部群星美术大展银奖;《路遇》参加纪念刘少奇百年诞辰美术作品展;《春韵》获中国美协、诗书画研究院庆祝建国40周年大展铜奖;《四季》人物组画入选第九界全国美展;

2000年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京华市井风情图集》(宣纸版)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集》;《打瓢、买山货图》入选“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2001年《李四光》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光辉80年人物画展;在皇史与孙成新先生合办《旧京情节》图画展;在中华世纪坛参加吴冠中为首迎奥运八人画展,展出作品八幅,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名家画北京》;

2002年一月在龙顺成京味文化茶社办个人画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说北京风情》;为全聚德烤鸭店创作巨幅人物画《全聚德烤鸭流程图》(第一稿);10月退出《中国书画》编辑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签定协议辞去编辑工作,专职创作;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

2003年为山东德州扒鸡集团创作德州扒鸡流程图一组;作品8幅入选《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在世纪坛艺术馆展出;5月与李小可、杨刚等在可创艺箢举办北京风情画联展;7月《全聚德州扒鸡流程图》首卷入选文化部群星美展获铜奖;7月参加由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万众一心抗非典、浓墨众彩颂英雄”为主题的美术、书法作品展;8月《平实的魅力-风景组画》,由 徐恩存先生撰稿,在‘中国美术’杂志专题报道;9月作品三幅入选“同里-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大展”,〈找乐园〉入选第三界中国画家学术年展;

2004年3月2幅作品入展“盛世家园-中国画与环境”南京国画联展:5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芥子园-马海方画没骨人物;5月〈红旗〉杂志画刊第一期发表“京味人物”,由毕冠良撰文介绍;6月画家吴丽珠、刘汝阳在秦皇岛举办“中国首届地名文化书画巡回展”;6月〈京城玩家〉著名京味做家刘一达先生著,马海方插图,由经济日报出版;9月参加纪念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儒家文化书画展;9月-11月,中国美术家印度之旅采风团两次去印度写生。作品30余幅,多家杂志发表;10月《全聚德州扒鸡流程图》(第三稿)入展北京“时代风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美展;11月,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长城出版社出版。

 

艺术成就

1990年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

1991年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

1992年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93年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

1994年获西苑杯大奖赛一等奖;

1994年《旧京风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8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