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
李晓峰,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就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美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现美院基础部主任。编...[详细]

李晓峰:批评要走职业化道路 2023-08-17

艺术评论家李晓峰
 
由中国批评家年会、北京中艺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批评家参加的“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批评的生态”于2015年8月22日在山西太原晋祠宾馆进行开幕仪式,开始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议期间,艺术评论家李晓峰做了如下发言。
 
李晓峰:因为我们这次叫“批评家批评的生态”首先面对的是一个身份认定问题,以前我认为批评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一个称谓,我觉得我不够称为批评家。但是后来我敢叫了,因为我发现批评家这些年来变成了一种高危职业、高危行业,事实上这两年我们最关注的也是批评家的身份,它遭到非议或者是冲撞,变成众矢之的表层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利益纠葛的一个角色,不管是他的身份权利,还是他参与了在今天批评生态中的一系列的活动,可能越来越多的与利益挂上了钩,提到的策展,殷双喜老师也提到少策一点展,少写一点文章,让大家回到一个身份的常态上来,不要把自己消费掉,因为今天我们面对身份的危机,的确是与利益关联在一起,虽然我们从另外一方面理解,这是一个公平交易的社会,我的劳动,知识生产,需要有回报,但是当他进入到这样一个过于商业的循环系统,过于市场化,甚至市场过于膨胀的这样一个现状的时候,我们其实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被消费掉了,会不会变成别人利用的枪或者利用的一个杠杆。再者,批评家在今天的身份还承担着教育工作,我想这可能是中国的特色,因为我们都是大学教师,多数来自大学,通常大家又都是媒体人,不管《美术报》、《美术》、《江苏画刊》、《美术思潮》都是从媒体做过来的,它拥有媒体的话语权和媒体的责任,其实在言物问题中,批评家在言物上是这个生态环境中的最高点,他是言物的突破口,火山口。而媒体与权力有关,甚至也与利益有关,尤其当媒体与教育相遇的时候,会有利益关系,这又是一个身份的复杂性。还有一个是组织者身份问题,我这几年在美院既做教师,也做展览,策展人是一个对于组织很专业性的一个称谓,实际上组织者有时候一步留神会很行政化的,有时候会让你组织的“自然而然”,就像王小箭说的,不管是黑社会还是什么社会都是组织,很像的。这会有让权力系统形成一种固化的权力系统的危险,所以我从这几个方面更加深地体会到今天作为一个批评家的身份既是复杂的也是焦虑的。我希望我们批评要逐渐过渡到职业化阶段,我认为我们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化的批评家队伍,这个跟体制关系跟批评的积累等等都有关系,我们今天批评家的身份遭遇尴尬,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职业化道路,或者职业化道路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