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应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邀请作主题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现状和展望”专题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先生主持,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朱立元先生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概括性梳理和分析。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的美学。朱立元先生指出,50、60年代,学术界围绕“美的本质”这一问题展开了美学大讨论,并形成了四个主要派别:高尔泰、吕荧等主张“美在主观”、蔡仪等主张“美在客观”、朱光潜等主张“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则主张“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四大派别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二是从文革到80年代的美学。70年代末及80年代,在文革中遭到压抑的文艺活动获得反弹式发展,大众审美活动需求急剧扩大,强烈呼唤美学对审美现象做出解释,甚至出现了全民性的“美学热”。同时,哲学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热”和“人道主义热”也促使美学对自身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美学四大派别分别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渐成熟,理论更加完善,并在80年代后期成为美学界的主流派别。朱光潜虽然向实践美学有所靠近,但其很多观点与李泽厚不同,如他反对把实践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蔡仪拒绝接受《手稿》的一些论述,但在形式美的阐发上有所建树。高尔泰受《手稿》影响,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朱立元先生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该阶段虽然取得主流地位,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把实践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将其他形态形如艺术审美活动排除在外,具有一定狭隘性。从人类总体出发来论述美、美感,忽视了当下个体。将美的本质与美的起源混为一谈。对本体的理解有偏颇,“工具本体”与“心本体”不应并存。后期研究未能超越认识论框架,存在主客二分痕迹,未能在人与世界审美活动中思考美学基本问题。不过,朱立元先生也表示,实践美学在其地位提高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刘纲纪先生提出了“实践本体论”,蒋孔阳先生主张以实践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的“审美关系理论”,周来祥先生提出“和谐美学”等。
三是90年代以后的美学。90年代左右,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受到了挑战。如陈炎批判“积淀说”,以“突破说”替代之。杨春时等提出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具有超越性,提倡“深层超越美学”。潘知常提出“生命美学”,张宏提出了“存在美学”。进入21世纪后,邓晓芒、易中天等又提出了“新实践美学”。朱立元先生指出,尽管这些针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声音规模较小、影响不大,但却表明实践美学内部对实践美学有所保留,实践美学应该与时俱进。
除了实践美学及相关争论外,朱立元先生对其他领域美学研究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中国古典美学、当代西方美学、环境美学,尤其是生态美学得到了国际学者认可,对中国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朱立元先生认为,尽管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有起伏、有争论,有不同的流派,但整体来看是健康的,有广大发展空间的。他呼吁广大中青年学者结合时代发展,创新美学理论,多做研究,多作贡献,实现中国美学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围绕讲座内容提出了若干问题,朱立元先生一一给予了回应。
在短短两个小时里,朱立元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主流派别实践美学的发生发展和相关争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们深入把握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脉络,极具历史感、时代感。朱立元先生深厚的学术素养、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深深感染了广大青年学子们,既给予了大家知识上的引导,又给予了大家精神上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