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峰:如果用当代水墨来看南溪就狭隘了
2023-06-29
3月5日“ 寻找雷锋-南溪艺术研究展 ”在上海T-art淘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特设“南溪水墨批评+”对话会环节,策展人陶华先生与贾方舟先生、陈孝信先生、鲁虹先生、孙振华先生、冀少峰先生、夏可君先生就当代水墨的发展与南溪南氏三法的艺术价值,进行了专题回顾与深入探讨,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解读。
“南溪水墨批评+”对话现场
左: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右:T-art 淘艺术创始人 陶华
陶华:冀老师,在刚才的致辞中,贾方舟老师和朱刚院长讲到,欣赏南老师作品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从二维的平面走向了一个三维的立体效果。我查阅了南溪老师画册里的许多批评家文章,您曾经这样评论:“南溪开创性地赋予了静态的画面有种动态感,使二维水墨走向了三维表达,从而不仅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更让纸介水墨往前跨出了一大步。”怎样更详细解读一下这段概括性的评论呢?
冀少峰:谢谢主持人。各位艺术界的前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刚才主持人讲的这段话是我在2013年提出来的。我是在一次偶然观看南溪的图像的时候,看到了这种错落有致的变化,于是就写了这段话:南溪开创性地赋予了静态的画面有种动态感,使二维水墨走向了三维表达,从而不仅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更让纸介水墨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这是过去在用水墨表达我们当代情怀的时候,遇到的困难、遇到的变化,这个变化在南溪的作品当中发挥出来了。我想这个变化也不是说一下子的,是一个观看方式的改变。重要的是他带来的这种视觉的新变化和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图像变化的一个思考。从这一点来讲,南溪在水墨探索这个方面,大大地往前走了一步。
陶华:我想问一下现场的观众,能看出3D的有多少人?大约60%。刚才冀老师说“看出来”“看不出来”并不重要。观看有许多方式,但对艺术家来说,可能他这个观念很重要,方法很重要,其实南溪老师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水墨可以这样去做一个实验。冀老师您觉得南溪的作品属于水墨画、当代水墨还是当代艺术用水墨的方式来表达呢?
冀少峰:我觉得南溪超越了水墨的范畴,可以用一个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来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南溪的画面非常简洁,一个点赞、一个手势、一朵玫瑰花。这是典型的对于当代生活的敏锐观察的表达。今天没有人不上微信,我们坐的如此之近,但有时候我们心里又非常如此之远。就是点个赞、举手之劳,有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南溪敏锐地抓住了社会最敏感的事情,简单简洁,很有力量,也很直接。
在这一个点赞的背后,在一个送花的背后,一朵玫瑰花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深度追问,这个追问有可能就有一个宏大的理论:水墨,它是农耕文明的特质,点赞又是信息文明的表征,二者的结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从传统文明在迈向现代工业文明过程中,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用当代水墨来看南溪就狭隘了,只有在当代艺术里,他的问题意识,他的立场意识,他的颠覆意识,他的原创性,我们才可以感受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讲,用“当代艺术的水墨表达”更能够表达出南溪的一个视觉的思考。特别是像门口的雷锋,应该是咱们T-art淘艺术空间做的。这个就是典型地增加了一种交互性。公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脸贴进去,当每个人退出来以后,它又还原到原来的样子,加强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相互渗透。我觉得这也是南溪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有意味的视觉表达。
陶华:尽管就是说水墨的表达方式非常传统,但是还很当下。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南溪作品中的墨点,它的信息量很大。刚才您讲到点赞也好,玫瑰也好,实际上是很具有时代性的,所以我也注意到南老师基本上每个人发朋友圈他都点赞,这个也很当下。
另外就是看到南老师的作品,很多人认为是波普艺术,会跟波普关联起来。波普艺术以60年代安迪·沃霍尔为代表,那个时候他主要是二维的丝网印刷,那么现在南老师的水墨用复数的方式来完成,是三维立体的、三维变数的,这个方式您看应该怎样进行界定呢?
冀少峰:我不想用波普的概念来定义南溪。波普是美国60年出现的一种艺术现象,它强调具象性与现实性。而南溪是用自己的语言,他用一个非常传统的媒材来表达当代的感受。石涛曾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从南溪的视觉表达当中,我们看到他用一个晕点,把它重复,把它复制,把它变成了一万个点,又把它重复。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南氏笔路”,“南氏晕点”,以及到诡异的“南溪3D变数水墨”,他有自己的叙事逻辑,有自己的方法论。
我觉得用波普去定义他不贴切,也不想用一个舶来的概念来定位。我想南溪是站在一个全球化背景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而这种艺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从生活中拿出这个点,它直指人心,简洁有力量,但绝对不简单。你看这个点,它与用手指点的点不一样,和用茶叶点的点不一样,他就是“南氏晕点”,它蕴含了无穷的思想。
如果简单地用波普来形容,可能会忽略作品的原创性。“南溪晕点”,“南氏笔路”和“南溪3D水墨”,一连串的概念,其实已经可以把他梳理清楚。没必要非要运用一个水墨波普或者后波普来硬套,从这一点来讲,南溪的水墨表达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而原创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珍贵的。
陶华:刚知道冀老师所讲的,其实术史不能简单的说是一种延续,它更看中的应该是一种转折。刚才讲的安迪·沃霍尔的这种方式,对于观者来讲可能会限定于他,他会有一个指向性,好像一说波普立马就去想到他。对于南老师来说,他的南式三法,从水墨的表现或者当代性来讲,可能已经在一个转弯、一个转折的过程当中。这一点冀老师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冀少峰:你看我们墙上的“雷锋”,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大面积留白。这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留白带来的是一种空灵,用笔不多,但思想丰富;安迪·沃霍尔完全是具象化的。所以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南溪,从我们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2013年,十位著名的批评家,评选出了十位在当代水墨领域里有当代探索情怀的艺术家,南溪就在其中。
我想南溪的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图像表达当中,他出手就是与众不同,他的展览开幕式,他的展示方式,他的艺术创意商品……都给人感觉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创新精神。而创新和原创也一直贯穿着他,推动他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他的表达当中,他能够把最敏感的那种力量表达出来,而这种敏感可能是我们经常敏感,就是开始麻木了,但是他一直很敏感。
即使“寻找雷锋”,这是一种遥远的记忆,也是我们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而这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也带着一种乡愁。当我们今天从乡土社会跑步进入城镇化的时候,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讲,雷锋就是一个遥远的精神家园。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的这种思考。
很巧合今天是雷锋纪念日,也可能是策展人的一个精心策划。昨天的《新民晚报》,还有大版的关于雷锋的故事。这也是本次展览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它会给你带来关于雷锋的多种解读。南溪只是解读之一,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雷锋。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