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国际美学协会秘...[详细]

高建平:从品味建设看美育的社会功 2023-06-28

2022年8月22日下午,文学院邀请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做“从品味建设看美育的功能”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均平主持,参与会议的还有杨守森教授、杨存昌教授、李辉教授、李红春教授、杨光教授、邹强副教授以及青年教师马雯雯,文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现场聆听讲座。

会议伊始,高教授提纲挈领指出本次讲座旨在针对美育的基本功能,探讨美育对社会建设起到的作用,并对现在混淆的话题做一个澄清。

首先,高教授对美育追根溯源,指出虽然美育是一个现代概念,但中西方古代就已经出现美育思想的萌芽。在古希腊,艺术的功利性即美育性。对于希腊人来说,诗与艺术是社会的粘合剂,起着具形化信仰、组合城邦、启蒙文化的作用。在中国,美育成为“文治”的一部分。在诸侯国分立的西周和春秋时代,礼乐将庞大的帝国联系在一起,以“诗教”和“乐教”的教化作用维护政治秩序。

讲完美育的发源,高教授又转而讲起罗马时代美育的衰亡,其标志是罗马人将剧场改成斗兽场和浴池,美育精神让位给尚武和休闲精神。此时,宗教填补空间,满足美育的需要。教会对人们进行艺术教育,通过高度参与性,迎合人性的情感需要。而中国宗教也对美育起着重要作用。秦汉统一使艺术处于上下层分离状态,在此状态下,佛教起着沟通上层与下层的作用,形成了以宗教为宗旨的社团,使人们出现思想和情感上的结合。

在梳理了美育的历史渊源之后,高教授提出一个问题:美育是通过美学进行教育吗?美育长期作为中国美学的配角,在教科书中处于窘境。现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带来了审美观念的变化,包括自然、社会和艺术观念,现代美育正以此为依托。美育作为一个现代现象,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美育代宗教正是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接下来,高教授讲了有关美育的几对关系。首先,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能成为实施美育的“抓手”,通过共同的艺术活动,能实现人的社群结合,起到一种民族动员作用;其次,美育与教育。大学学习越来越分科化,而美育具有克服分科化带来的片面化的作用;再次,美育与宗教。虽然宗教仪式与对艺术的采用与美育有相似之处,但宗教艺术明显服从于宗教。而美育代宗教,是追求艺术独立、不受约束的发展,致力于人的解放和情感结合;最后,美育与科学。科学倡导一种现代理性精神,但这一精神充满功利性追求,科学的片面发展会带来经验本身的失衡,需要美育来维持、恢复这种平衡。此外,高教授还谈及美育的广义和狭义,他认为美育本质上不应该区分狭义和广义,只是美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造成了这种区分,此时狭义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最后,高教授阐明了品味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建设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如果过分看重物质层面,只注重经济迅速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失衡。这也正是近年来美学和美育发展的原因,因此,品味建设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交流讨论环节,博士生宋东煜、张天贻提出“美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电影观赏性与艺术性的矛盾”“美育是否可以理解为现代宗教”等问题,高教授一一作出了细致精彩的答复。

周均平教授总结,认为高教授的讲座既有纵向的古代美育精神梳理,又有横向的关系对比,最后落脚到美育的社会功能。整场讲座既有历史穿透力又有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也有具体个例分析,给大家深刻的启发。

 

主讲人简介: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原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