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状态主义——中国抽象艺术的特征
2020-01-01
中国抽象艺术来源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启迪和引领,但中国抽象艺术始终不是西方抽象的复制和翻版,也就是说中国抽象艺术有着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本体特性。对于中国抽象艺术的特性,我国艺术理论界一直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因为西方既有的抽象艺术理论在定义中国抽象艺术时不再有效。
高名潞曾经提出了“意派”概念,他似乎想用这一概念对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物派”(Mono-ha)艺术,并且带有连接中国传统写意艺术文脉的意图,但是中国抽象艺术显然不是中国古代写意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加之高名潞在选择作为这一概念的证据,亦即在选择艺术家及其作品时,过于庞杂混乱,因而“意派说”始终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的认可。高名潞还用“极多主义”(Maximalism)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抽象艺术在形式上所具有的“重复性”、“过程性”和“数量化”特征,但由于这一概念没有触及中国抽象艺术的内在本质,因此也没有在学术界流行开来。
本人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并对中国抽象艺术作过较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发表过大量文章,对中西抽象艺术的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注意到中国抽象艺术几乎没有产生蒙德里安式的高度理性的“几何抽象”,也没有出现波洛克式的纯粹非理性的“抒情抽象”,加之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兴盛于“抽象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和“极简主义”(Minimalism)之后,中国抽象艺术家一开始就意识到重复西方抽象艺术是没有价值的,他们力图在抽象艺术的发展逻辑中超越“极简主义”,为抽象艺术谱写新的篇章。
对于中国抽象艺术的特征,本人曾经采用“超越形式”(Beyond Form)、“超形式主义”(Beyond-Formalism)和“形式之外”(Out of Form)等概念加以阐释,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说明了中国抽象艺术不是形式,仍然不具有确定性,未揭示出中国抽象艺术的内在本质。中国抽象艺术究竟是什么呢?经过更深入的思考,我发现了一个更确切地概念,这就是“态”或“态象”。在我看来,中国抽象艺术呈现的既不是“形”,也不是“意”,而是“态”。也就是说,中国抽象艺术呈现的既不是“形象”,也不是“意象”,而是“态象”。
“态”的繁体字是“態”,会意字,从心从能,意为“心所能见于外也”,也就是内心和内在的显现和外化。中国抽象艺术的创作非常符合“態”字的本义。
“态”的英文我选用的是Posture,《新英汉词典》对Posture这个名词的解释有:1.姿势、姿态、仪态、体位,2.情形、状态,3.态度、立场、心态,4. (物体各部分的)布置、相对位置,5.模特儿摆的姿势,6.装腔作势的样子。Posture的其他同义词和近义词有attitude,form,appearance,condition,state.
我们知道,世界万物被人所感知到的属性不仅有“形”还有“态”,“形”和“态”虽然可以组成一个合成词“形态”,但“形”和“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形”具有物理的、外在的、看得见和可测量的性质(例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各种几何形)。“态”既具有物理的、外在的、看得见和可测量的性质(例如静态、动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又有非物理的、内在的、看不见和不可测量的性质(例如心态、情态、神态、势态、姿态、富态、体态、丑态、病态、醉态、媚态、窘态、憨态、状态、常态、变态、事态、物态和生态等,还有语态、时态、主动态和被动态)。
态字在汉语里是一个比形字在用法上使用更多、在涵义上包含更广的字。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叫做“态度”,把表示立场叫“表态”。汉语中许多与态字相关的成语,例如“憨态可掬”、“扭捏作态”、“丑态百出”和“仪态万方”等都是中国人对人物行为特有的认知、感受和表述方式,这些成语很难翻译成准确的西方语言。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抽象艺术是通过可为视觉所感知的物质媒介呈现艺术家内在生命状态的艺术。事实上,中国抽象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内在精神和个人气质外化的产物。因此,相对于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主义”(Formalism),中国抽象艺术应该叫做“状态主义”(或“态式主义”,Posturalism)。
通过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分析及其与西方抽象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大致明了“状态主义”的特征:
1、正如态来自事物内部,而事物的内部往往是难以名状的,因此“状态主义”艺术具有抽象的性质。
2、形有象,态也有象,它能为视觉所感知,而且只能为视觉所感知,因此“状态主义”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它不能为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所感知,语言的描述和介绍难以传达作品的品性。
3、中国抽象艺术从形到态的转向,既是从外在向内在的转变,也是从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的转换,它是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呈现和主观意志的表达。
4、由于态是内在的外化,“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具有由内而外的特征,它与西方“几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ion)艺术将形象由外而内不断简化、“抒情抽象”(Lyrical Abstraction)从意识到潜意识不断挖掘的内化过程完全相反。
5、“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注重创作的手工性,其作品及其每一个细节均为艺术家人为制造和控制的产物,而非自然生成的结果,因此泼彩和泼墨等放任偶然的技术手段所完成的作品不属于抽象艺术。
6、“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往往利用油彩、丙烯和画布等传统艺术材料进行创作,而那些利用非艺术现成品材料创作的作品要么属于具象艺术,要么属于观念艺术。
7、“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注重创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但同时也不放弃创作活动的物化结果,追求艺术表达方式的最大容量,即“行动”和“产品”的双重结果。
8、“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始终与艺术家的生命息息相关,而不是外在于生命,它与蒙德里安那种基于数学和物理学原理、纯客观、几乎完全外在于生命的“物理抽象”(Physical Abstraction)有着本质的不同。
9、相对于“几何抽象”,“状态主义”抽象艺术虽然更接近于抽象表现主义,但它也不同于波洛克那种基于色彩心理学和精神自动主义的纯主观的“心理抽象”(Psychological Abstraction ),它的主要目的不在抒发喜怒哀乐等各类情感,而在于呈现宁静、安逸、平和、骚动和紧张等各种生命状态。
10、“状态主义”抽象艺术采用的是西方抽象艺术的语言,表达的是艺术家真切而实在的生命状态。它不是禅宗、玄学和东方神秘主义的产物,与中国水墨艺术家及其作品追求的意象性不可同日而语。“意”的意思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在我看来,水墨只有意象,而没有抽象。
11、由于“状态主义”抽象艺术作品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在生命,而每个艺术家的性格和禀赋各不相同,因此那些能准确表达自我的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12、虽然“状态主义”抽象艺术与西方抽象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并不完全遵从西方形式主义抽象艺术的点线面语言规则和平面性原则,作品中色彩的层次和肌理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其内在生命状态的显现。
13、人们难以用量化的标准来判定“状态主义”抽象艺术作品的品质,但这类作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和谐、均衡和对称等形式主义审美法则。
14、“状态主义”抽象艺术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艺术家创作状态的好坏,而创作状态又是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相统一的综合状态。艺术家通常以“在不在状态”来判断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结果。
15、“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注重内在精神状态与外在绘画面貌之间的同构性,也就是追求心态与物态的共通性,因此他们的抽象作品有着生命的温度,每一块色彩都流露出情感的密码,每一根线条都反映了心弦的律动。
16、“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我生命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和态度,但通常情况下,他们不表现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冲突,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滋养生命,而非像罗斯科和波洛克的创作那样消耗生命。
17、在极简主义之后,所有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带有观念主义色彩,“状态主义”抽象艺术也具有一定的观念主义性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抽象艺术的呈现方式,也要求观众采用新的观看方式。
18、“状态主义”抽象艺术的本质就是摆脱外在束缚,追求艺术家的独立自主的创作主权,追求艺术的自由和解放,这与所有抽象艺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精神仍然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上的价值。
从艺术的主体方面看,“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一般不标榜民族文化身份,甚至极力排斥民族文化的标签。由于抽象艺术是对生命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的探究,而非对生命的社会性的揭示,因此,抽象艺术是“超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或“普适主义”(Universalism)的艺术。事实上,对于抽象艺术而言,艺术家的个性远比民族性更为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对个性的自觉追求,每个“状态主义”抽象艺术家都创造出了个人的风格,他们的艺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面貌。
总而言之,“状态主义”抽象艺术既不属于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主义范畴,也脱离了中国传统写意艺术的概念。它不仅扩大抽象艺术的边界,而且推动了抽象艺术的进步。“状态主义”是中国艺术家为世界抽象艺术的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
作者:王端廷,来源:《画刊》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