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遇到非遗茶,书写着一片树叶的新故事
2019-07-30
自从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更多名茶相继申遗成功,一批女性书写着“茶叶故事”的新篇章。在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兼具的茶产业中,巾帼力量成为强劲新势力。
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六大茶类制作工艺赫然在列。当茶遇到“非遗”,那些快要流失和被遗忘的茶叶制作技艺得以重新拣拾、整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得以保护、传承。而这其中,很多女性担纲重任,她们不仅因为茶叶经济的发展成为致富带头人,也在发扬光大茶文化中得到熏陶,靓丽了自己的人生。
祝雪兰把祖传的六堡茶制作工艺传授给村民,带动大家致富
1、从来佳茗似佳人
星村镇被称为“武夷岩茶第一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麓。现有茶山面积5.3万亩,大小茶厂1000多家,年产武夷岩茶约5万担,占武夷山茶产业的1/3。游玉琼在这里土生土长,她的爷爷和外公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制茶高手,爸爸深得真传,于1985年承包了村里的茶厂。游玉琼那时毫不犹豫辞了公职,成为爸爸茶厂的第一名员工。“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家族记忆,家里几代人都制茶,而现在茶成为了我的生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去做茶,我就会感觉不舒服。”
2006年,游玉琼成为首批武夷岩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对此很是自豪:“女性相较于男性更为柔和,如果只有男性在做茶,茶就少了女性制作特有的柔美风味。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这个行业,我相信会使茶的内涵更丰富。”游玉琼说,在她的茶厂员工中,娘子军占了90%。而来她这里考察想从事茶产业的也以女性为主,至今,她已带动六七百名女性进入茶业。
游玉琼是首批武夷岩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唯一女性
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茶叶制作技艺中,非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往往由女性来承担,自古以来,“采茶女”就颇负盛名。而茶艺表演也大多由女性担纲,因为女性的细腻和美与茶的精神和气质高度契合。
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铁观音)非遗传承人何环珠低吟浅笑、美丽恬静,在茶香中长大,自带清雅之气。今年“三八”节前夕,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成立,何环珠出任理事长,传习所里120名员工全部为女性。何环珠计划以传习所为纽带,聚集和培养一批安溪本地从事铁观音茶产业的优秀女茶师,并通过易懂、易通、易学的传习方式,面向女大学生、女性创新创业者、女性致富带头人、女性茶文化传播者,传承茶技艺,讲好茶故事,传播茶文化,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何环珠对她的传习所很有信心,“我们传习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抢救、保护和传承,目前全是女工,而且多是年轻人,不仅因为她们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性别优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希望女生们学成后,感染带动男生。也让老一辈的制茶师能够打开心结,不要总觉得年轻人怕苦不愿学艺,而要让他们在弘扬技艺、传承文化中获得成就感。”
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铁观音)非遗传承人何环珠低吟浅笑、美丽恬静,在茶香中长大,自带清雅之气。今年“三八”节前夕,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成立,何环珠出任理事长,传习所里120名员工全部为女性。何环珠计划以传习所为纽带,聚集和培养一批安溪本地从事铁观音茶产业的优秀女茶师,并通过易懂、易通、易学的传习方式,面向女大学生、女性创新创业者、女性致富带头人、女性茶文化传播者,传承茶技艺,讲好茶故事,传播茶文化,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何环珠对她的传习所很有信心,“我们传习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抢救、保护和传承,目前全是女工,而且多是年轻人,不仅因为她们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性别优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希望女生们学成后,感染带动男生。也让老一辈的制茶师能够打开心结,不要总觉得年轻人怕苦不愿学艺,而要让他们在弘扬技艺、传承文化中获得成就感。”
2、春山几焙茗旗香
九曲红梅第三代传承人、浙江杭州梅龙草堂创始人鲁华芳
各种名茶的制成工艺各有不同,但大都讲究手工制作。宋诗“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讲的就是春日茶山采茶、制茶的情景。茶人的一双手决定着茶的独特香气韵味。九曲红梅第三代传承人、浙江杭州梅龙草堂创始人鲁华芳说起自己的师傅、九曲红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赞玉,饱含深情,她说老师的手是“一双极有力量的手”。“因为传统的工艺揉捻,需要一定的手劲,劲没使够,做出来的茶味道会酸涩,而且手会变成黑色,因为茶叶的汁水会把手染黑。”九曲红梅的传统制作工艺特别讲究“经验”,发酵和烘焙时间要掌握得非常好,烘焙温度也不宜过高或过低。她的师傅总说做茶人要“心灵手巧”,手不要使蛮劲,心还要细细体会与茶相融的快乐,用心地去把握。
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非遗传承人何环珠传授制茶技艺
何环珠也感叹学艺不易。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因工序复杂,年轻人不愿意学,曾一度面临失传危机。采摘、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复火、包揉、烘干8道工序中,最花力气的是摇青和包揉。摇青需要有翻江倒海的技术,没点力气根本做不来。而乌龙茶紧结、圆实、呈球形的优美外形是在反复的包揉中塑造成形的。“整个茶季过后,手上全是茧子。每每我看到那样的一双手,心都会痛,感觉手艺人真的很不容易。”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王福州说:“茶入选非遗名录,除了茶自身,更关注的是茶背后的炒制技艺、邻里亲朋分享茶的习俗以及由茶形成的文化生态。茶技艺的传承不是把茶当‘物质遗产’收藏保护起来,而是一种‘活态传承’,需要营造气氛和环境,将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发展下去。但凡列入非遗名录的历史名茶,制作工艺都必有玄妙,工序环环相扣,值得认真品味传承。”
当年,游玉琼学徒时,也曾有过厌倦之心。仅是一道茶叶的做青走水,就要花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若有一丝闪失,就无法做出特有的岩韵。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怎么也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她当时都想过放弃。“最大的困难,就是在学习做茶的过程中,师傅主要靠经验传授,但经验不好掌握。我有一段时间很苦恼,做得好不明白是为什么,做得不好也不明白是为什么,无法保证稳定的状态。”然而,要闯过制茶手艺的难关,并没有什么捷径。游玉琼的师傅反反复复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熟能生巧。”在学习传统技艺“手工摇青”的时候,师傅用的是活力、巧力,摇出来的茶叶只有边缘一圈是红色的,叫做“绿叶红镶边”,形色和滋味都很美。而学徒手法笨,用的是死力气,手都起泡了,摇出来的整片茶叶全红了,也不漂亮。于是游玉琼谨记师傅的话,一遍一遍地练习,终于有一天,她突然开窍了。
“做青,是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摇青,唤醒了茶的生命,摇一摇,它先活起来,再一摇,才会有香。我每天都在感知茶的变化。有时候,你以为自己闻到的茶香出来了,但或许只是假象。制茶,靠的是一步步扎扎实实的经验。”
在游玉琼看来,非遗茶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游玉琼把师傅说的“熟能生巧”总结为做茶“三境界”:首先是要模仿,尽量和师傅做得一模一样;其后,掌握了前辈的制茶精髓,就可以提升为师傅了;最后,必须融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渐渐达到大师的境界。在她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茶,代表的是顶级茶叶手工艺,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同时它也是在特定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产出的,代表着核心原产地,是大自然与人工天人合一的产品。
3、孰知茶道全尔真
非遗茶不仅是高端的匠人茶,出自高超的传统制茶技艺,一杯清茗还存在于无数诗词的吟诵中,氤氲着最中国的文化与生活之真气。在鲁华芳看来,茶艺茶道是一个关于好茶、好器的体验过程,也是品味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式生活情趣的绝好方式,应让非遗茶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爱上茶,因此,最好的茶文化与制茶技艺的传承保护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九曲红梅第三代传承人鲁华芳让非遗茶走进生活
鲁华芳的梅龙草堂拥有180亩九曲红梅茶山和592亩西湖龙井茶山,聘请西湖龙井、九曲红梅非遗专家团队作为企业文化顾问,做到“每一品,都是好茗”。为了让年轻人爱上茶,参与到传承中来,她与各大高校合作,向大学生传播茶文化,并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非遗传承的年轻化传播:以西湖龙井与九曲红梅制作技艺为例》中担任指导老师,使传承千年的茶文化精华俘获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
茶之于中国人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鲁华芳将茶艺与汉服结合,开班教授泡茶品茶技艺,还有专门面向小朋友的泡茶礼仪班,有面向成年人的泡茶品茶学习班,把茶融入生活中,做成茶点、茶皂、茶染衣服、围巾等系列产品,让更多的人真切体验茶生活。
鲁华芳对茶的推广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方式。前不久,她带领梅龙茶社的成员去法国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九曲红梅作为友谊茶永远封存在那里。“巴黎人品尝过我们的茶后,赞叹这茶怎么这么好喝。当今世界上的饮用茶主要是红茶,九曲红梅作为红茶精品,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而每一次这样的传播我都觉得意义非凡,因为这个时候,茶不只是茶,而是桥梁纽带,连接了各国人民的友谊。”
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这就是茶的与众不同之处。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路因茶而生,贸易因茶而兴。鲁华芳正是抓住了茶的特质,让九曲红梅频频亮相国内国际的各种大型会议,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品牌也走向了国际。
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产生价值,传承才可持续,这已经成为共识。游玉琼也在守正中不断创新、扩大生产、促进销售,让武夷岩茶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009年,我自主研发的全流水线毛茶生产工序获得了发明专利。当初我拿着设计图纸去给师傅看的时候,师傅说你这是痴人说梦!我挺受打击,但还是坚持施工,最后终于做成了。如今这一套流水线可以保证鲜叶不落地,不仅节省人力,还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标准化操作,保证每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毛茶都拥有同样的品质。”
而留学归国后加入她团队的90后儿子,给母亲的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他运营着“戏球研茶社”,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来推广产品,吸引了很多同龄的年轻人。还开发了一个“21天跟传承人学会喝岩茶”的线上公益课程,目前已发展为一个拥有三万多名粉丝的社群。“年轻人很有想法。我们武夷山岩茶一般在七八月上市,毛茶早在3月底就制作成了。传统做法是,我们等做完所有的干毛茶,再来做精制茶。今年,我儿子说为什么不试试把早熟茶的精制茶先做出来呢?他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武夷山第一泡,春天的味道’。于是我们在清明前就做出了这种精制茶,在福州、漳州等地进行品鉴测试,效果出奇地好。”显然,说到儿子时,游玉琼喜上眉梢。她对儿子的要求是一定要先去学习最传统的制茶技艺,包括用最传统的工具和方式。非遗传承创新的一个原则是源头不能被破坏。“也只有经历了传统技艺的磨炼,才能准确把握技艺背后的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既能降低劳动的强度,又能保证稳定的品质。”
4、人间何处不桃源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我国茶产区多分布在山区,一座座山脉成为茶农脱贫致富的屏障,而如今,一个个茶园却成为贫困山区茶农们的金山银山,“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神话正在各地发生,“到底故山风物好,隔篱花雨课春茶……始信桑麻成福地,人间何处不桃源。”茶叶飘香,越来越多曾经的贫困山区变成人间桃花源。
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非遗传承人何环珠传授制茶技艺
何环珠告诉记者,安溪县正是依靠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百穷县”变为“百强县”。1985年当国务院把安溪列入沿海对外开放县时,安溪县仍然是福建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全县80多万人口中有3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而随着以铁观音为龙头的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最终改变了安溪的经济格局。从1996年脱贫起,安溪县连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仍有困境,传统茶产业的茶叶单产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园面积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四分之一。茶叶单产低,表明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劳动效率低,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而安溪茶产业却在全国茶产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家庭小作坊向社会化分工转变,由单一种植业向多元经营转变,由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而带动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茶叶食品、茶文化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
而在以茶兴业、助力精准脱贫中,女性的作用不可小视。何环珠的惜缘茶业公司在安溪拥有自主茶园120亩、协议茶园800多亩,由原料种植到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产业一条龙。“在茶树栽培、茶园养护、茶叶采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营销与茶文化传播等茶产业链条中,我们公司约有80%的女性在台前幕后工作。” 而她先后担任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秘书长、安溪县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安溪县人社局高技能人才项目评审专家等职务,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献计献策,组织茶农、在校学生等相关技能培训。她的传习被授予“乡村振兴妇女创业人才孵化基地”。
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六堡茶非遗传承人祝雪兰生于制茶世家
广西六堡茶属于六大名茶中的黑茶,尤其深受南洋华侨的喜爱,历史上曾大宗出口,远销南亚、东南亚。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六堡茶非遗传承人祝雪兰生于制茶世家。山坪村是六堡镇最偏远的一个瑶族聚居村,一度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2008年,祝雪兰担任村支书后,把祖传的六堡茶制作工艺传授给村民,带动大家致富。但一开始遭到儿子的反对。祝雪兰便做儿子的工作:“我是母亲也是村支书,村里要想脱贫致富,只有种茶制茶,否则村民靠什么走出大山?”最终,她说服儿子献出了自家制茶的祖传秘方,并创建起“茶园讲堂”,让近千人掌握了传统的制茶工艺,全村还先后改造扩种六堡茶1000多亩。经过近十年的奋斗,山坪村终于在2016年成功脱贫摘帽。而且她还辐射带动周边村镇茶叶产业的发展,2018年“梧州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为20.17亿元。
如今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六堡茶更是凭着“茶船古道”行销全球,成为茶叶中的“侨销茶之王”。为了巩固脱贫成果,祝雪兰在抓“富民兴村”的同时,还不忘抓“文化强村”。她发现,游客对瑶族文化中的歌舞、长鼓、服饰感兴趣,便从2017年开始举办瑶族文化节,进一步推广六堡茶文化,让村民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在游玉琼看来,茶叶的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方式。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不仅实现脱贫脱困,也振兴茶叶产业,实现双赢。“周边乡村适宜种茶,我们就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我指导的就有两三个村上百户人家。太偏远的地区,不适宜种植茶叶,就引导他们来到茶厂就业,整个家庭连带小孩都一起来,到条件更好的茶厂所在地上学。我的茶厂有十多户这样引导就业、帮扶脱贫的家庭。”
黎民百姓路边搭一茶棚,大碗吃茶;文人墨客湖心亭起一炉火,以茶会友。延续至今的制茶工艺和文献记载的茶——在中国人的生命中都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茶与中国人共享着人生的甘甜与苦涩。形形色色令古人着迷沉醉的茶,生生不息,从未远离。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茶生活,更是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增色。越来越多女性投身茶业经济,巾帼力量成为以非遗茶的传承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势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