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柯
河北清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身体艺术学”提出者。研究领域:艺术学理论,身体美学,文化...[详细]

张心柯:谈谈我的笔名 2018-02-19

至今为止,我一共用过四个笔名了,分别是:岁寒、斗斗、木石和心柯。每个笔名都有它自己的内涵,也蕴藉着我生命的温度。

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不能没有这两样东西——诗和黛玉。喜欢黛玉,自可不需理由,我之前亦写过一篇小文来阐释我这方面的所想所感,在此不需赘言。而诗歌之于我,如鱼游水,如鸟飞天。相对于其他文体,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比如长篇小说,我更无心其中情节,却注重语言文采,所以往往一篇小说我需要很长时间才看完,为此我更喜欢短小的美文和诗歌。我偏偏就是如此挚爱着这一行行饱涵人性之光的精灵——诗歌!我亦无它求,不为附庸高雅,不为专研深究,只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对它的天生的磁引,犹如苔藓喜阴、葵花向阳。

我是深深爱着它的!与诗结缘,我当不算太早,是到了七八岁时候才开始接触,这全在爷爷对我的启蒙。那时定不知诗为何物,只是每每背诵一首古诗,便可从爷爷那里获得一些诸如零食零钱之类的小奖励。现在想来,记忆犹新的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以及“墙角数枝梅”与“窗前明月光”等几首了。自己尝试写诗歌是在初中时候,由于是远游山东求学,或思亲,或励志,写下几首心情,不言诗也罢,至多也是打油诗了,印象较深者是一首现代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古体的《闫沟岁月》。突然又记起,曾在五年级时候改编了刘德华演唱的《世界第一等》,名曰《知己》,当时在不算多么大的学校里也广为传唱。

一直到回老家清河念高中,我还没有给自己起笔名。第一个笔名“岁寒”,好像是在高二时候起的,那时候我正矛盾于是不是要弃理(科)从文(科),间或闻得老友消息,心中自是感慨甚多,又颇喜孔子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以及“岁寒三友”的故事,于是自起笔名为“岁寒”,以示自己对梅之高洁、兰之幽芳、竹之正直的期许与自律。

高中时期一直忙于学习,无暇写作诗歌。真正开始大量写作诗歌,是在我的大学时期。或许是从前被压抑久蓄于心中的情愫被激发释放出来,一泻如流,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它写它读它了。也许天生便是个细腻敏感的人,春花、夏雷、秋叶、冬雪,处处为诗;亲情、友情、爱情、国情,情情可歌。刚开始写作时,有时候一天写好几首,还有时候午夜醒来用手机写,不是不想睡觉,是不写便感觉难受!写完后自己静静诵读,有时候自己竟感动得流泪。大一时初写的十来首,外加上高中时候写的几首,总共二十首诗歌,构成了我生命中的第一本诗集《岁寒拾忆》。“岁寒”是当时的笔名,《拾忆》是其中一首诗歌,意思是“拾起回忆”,正如诗中结尾所说:拾起昨天的美丽,给出明天的成功。那年是2007年。

有了这第一本,便第二、第三……一直到现在的第十六本——《澡雪集》,每本都是二十首,不分题材体材,大多按时间顺序整理。每一本诗集都是我的孩子,它们鲜活的生命滋润了我的精神生气了我的形体。后来有一段时间写了几十篇小散文,感念于文学的永久魅力与人生的短暂无常,以为须“为人生而奋斗,为文字而战斗”,便以“斗斗”作了笔名。再者,“科”字去掉“禾”为“斗”,小时候我的小名也曾因此叫“斗斗”,但是爷爷认为这名字充满了火药味,不好,所以一直也就没有叫起来。

大二时候看了些许关于红楼梦的文章篇什,情动于中而缀文,有《木石前盟——不老的美丽》《离恨天外叹虚情》《灌愁海里悲奇缘》等而生。于是,又以“木石”自称,后又解释:“非木亦木,揽木之灵;非石亦石,酌石之华;木石花开,芳华绝代。”颇为得意,乃合我志也。木若解语非多事,石不能言亦可人。在我眼中,一木一石皆为情物。就算木石为无情之物,古有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堰东海,今我自精诚之心浇灌,木石定有“花”开之时。

大三时候,与古代文学老师多有唱和,师赠言曰“人怀梦窗,你寄心柯”,乍听颇为拗口,但其中自有深意。“心柯”,不但与我真名“新科”同音,更饱涵着先生对我的深深理解!心之柯——心的柯枝——既内蕴着情感丰富华滋,葳蕤苍苍,又含蓄着我之追求心灵栖居,夙愿期期。于是,“心柯”便成为我的第四个笔名,延用至今。木石和心柯,应该是我以后一直使用的笔名了,不会再更换。

四个笔名总会让我想起每一个阶段的故事,相信这些故事将会成为我平凡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虽是吉光片羽,却历久弥香、历时弥新。当我白发苍苍时,如果能忆起我青涩不羁的青春,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我奄奄一息时,我不在乎有没有人为我悲伤,我只想在脑海里能闪现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每个人每件事每段情每份痴。于我而言,人生便是一场艺术的灾难。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