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证史: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
2018-01-06
18-20世纪,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历史。“现代化”对英国而言是个漫长的过程: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其现代化过程却远比海峡对面的法国要缓慢得多,这是因为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保守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尽管如此,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英国仍然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而这种变化又生动地反映在美术作品中。
“快乐的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英国的农业发达,人口增幅不大,农业风调雨顺,被誉为“欧洲谷仓”。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加上远离欧洲大陆,很少有战争发生在英国本土,所以,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而言,它是一片乐土:到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咩咩欢叫的牛羊。可以说,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与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区别不大。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大量拥有土地的贵族和乡绅们过着宁静而优越的生活,他们住在如诗如画的田园,享受着闲来读书、趁兴狩猎的悠闲。
直到18世纪之初,英国的美术一直是肖像画一支独秀,这是宗教改革造成的直接后果:1527年, 亨利八世(1509-1547在位)因家庭纠纷而与教皇发生了冲突。长期以来,他的皇后、西班牙公主凯瑟林未能成功地生育一名王位继承人而使亨利八世深感失望,他便向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提出了请求,要求宣布他与凯瑟林的婚姻无效。而当时教皇迫于西班牙的压力迟迟不作回答。这一局面导致亨利八世在国会通过一系列法律,终止向教皇效忠,宣布英国国教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的宗教,只听从国王的权威。1534年,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这标志着宗教改革在英格兰的开始,也标志着英国丰富多采的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末日。从此以后直到荷加斯出现之前的近200年间,英国绘画几乎完全是肖像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荷加斯的出现才被打破 。
威廉·荷加斯(W. Hogarth 1697-1794)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绘画的一个繁荣时期的到来。荷加斯不仅发展了原有的英国肖像画传统,而且首次创造了表现英国生活与文化的各种类型画,尤其是风俗画。
英国革命之后的社会发展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新兴中产阶级经济实力在迅速增长,令坐享世袭爵位和年金的旧贵族相形见绌;而出身寒门的新贵则急于要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出于各自的需要,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时髦婚姻”——地位与金钱的结合。在画家荷加斯的“社会道德主题”画中生动地纪录了市政官的女儿与伯爵的儿子的时髦婚姻:两个天真的年轻人被双方家庭推到一起,根本没有感情可言。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年轻的夫妇各自过着沉湎于酒色与偷情的生活。最后,丈夫与妻子的情人决斗而死,妻子吞鸦片自杀身亡。《时髦婚姻》的悲喜剧为“快乐的英格兰”唱起了挽歌。
变革与怀旧——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变和社会变革: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造成了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英国成为轻工业生产大国,棉纺和毛纺织业由于大机器生产而降低成本,提高了质量,英国成为纺织业出口大国。同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动力问题的解决,英国在交通运输,铁路和航运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当蒸汽机火车的汽笛打破乡间的静谧,工厂高耸的烟囱在如梦的田野吐出黑色的烟雾,喧嚣的都市生活以及它隐藏的所有丑恶便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世外桃源。因此,伴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却是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怀旧的诗意。
工业革命时期又是浪漫主义诗歌繁荣的时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科克茅斯以他们热情而抒情的诗句讴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热情如火的拜伦勋爵以他的孤傲、暴烈、热情奔放把诗歌的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与拜伦一样,诗人雪莱在这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和牧歌式挽诗;早逝的诗人济慈则以叙事长诗咏叹了青春、美和生命的瞬息即逝,使人读后慨叹不止。
浪漫主义在美术中的发展首先是风景画的繁荣。风景画在英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对英国自然风景的认识和热爱而产生的结果。 浪漫主义诗人的丰富想像,也唤起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导致英国画家把目光转向本土自然风光。
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产生了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透纳的艺术将崇高的浪漫主义情怀融入大自然,以大气磅礴的手法表现了英国壮丽的海洋与蒸汽机时代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康斯太勃尔则以实验科学的态度观察与纪录自然景色,生动描写了英国的绿野、天空与云层的变化万千。他们的风景画以现代的眼光观察世界,也预示着法国印象主义的诞生。
拉斐尔前派则更多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意:在大机器时代带给人们的种种困惑中,面对一个功利、暴富而乏味的时代,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却在寻觅他们的梦想,犹如堂·吉诃德斗风车一样,用艺术做武器,奋力搏击着工业社会的实利和平庸,以中世纪的哥特式理想来滋养他们的梦想。他们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和北欧绘画,以及中世纪艺术,主张直接研究自然,反对学院派的构图法则,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圣经和文学主题。他们的绘画技巧高超,色彩清新,叙事生动而富有诗意,创造了维多利亚时代最绚丽的艺术作品。
辉煌与阴暗:自由主义时代的英国
工业革命之后至19世纪末,英国经历了自由主义时代,也经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在这个时代,大英帝国的版图辽阔,它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大帝国”,源源不断从殖民地流入到宗主国的财富似乎属于世界永恒秩序的一部分。 维多利亚时代看来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一个自信的时代,人人都有“远大的前程”。
维多利亚时期也经历了一个人口和工业不断膨胀、城市迅猛发展,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过程。这样辉煌与阴暗伴随的时代,进入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时代,狄更斯的小说正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在十九世纪末,源自文学创作中的唯美主义思潮曾影响到美术创作,产生了诸如罗塞蒂、伯恩-琼斯那样表现梦幻般迷离恍惚的凄美艳丽的女性形象和具有象征性的特点,以及阿尔伯特·摩尔的希腊式古典美,但他们表现的仍然是多少有些叙事性的。摩尔提出了“唯美主义”艺术理论, 拒绝艺术中的模仿和说教,强调形式的价值,把形式价值本身,比如色彩、线条、色调和风格视为至高无上。但唯美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仍未完全脱出叙事的巢穴,只有美国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在英国的活动真正震撼了英国画坛,他的“纯艺术”创作打破了完全颠覆了英国美术中的叙事传统,打开了英国画家观念中严密封锁的禁锢,使英国艺术的发展与欧洲联系起来,此后,英国美术的发展才真正进入世界范围的现代艺术。
衰落与蜕变:现代的英国
进入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日不落帝国的极盛而衰:1913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00倍,人口的9倍。而进入20世纪,尤其是战后,英国经过世界大战的磨难和国际政治的变化,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日不落帝国迅速瓦解,1997年英属香港回归中国,标志着英国完成了“非殖民化”的过程,大英帝国寿终正寝了。
20世纪的英国人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活精致考究的绅士淑女发展到突破保守主义羁绊,领导世界潮流的时尚行列。到今天,保守的英国人再着装方面已经变的相当宽容与随意。
进入现代社会的英国走的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正如英国在欧盟成员国中特殊的地位一样,英国现代美术发展也是比较特殊和离奇的。在20世纪,英国产生了现代最杰出的艺术家如弗兰西斯.培根、 霍克尼、 亨利·摩尔和弗洛伊德。但他们都似乎与欧洲大陆美术发展史完全脱节,不能归于任何流行的美术发展轨迹或“主义”,但他们的影响又远远超出英国本土,而成为国际级大师,甚至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现代派的手法有过吸收,但却是有自己强烈的主观选择性。
让人深思的是:英国人甚至在帝国瓦解之时,仍继续怀着思古之幽情,缔造、改造并维持着一个颇具特色的英联邦,使之成为旧帝国的影子,一如在艺术中他们也仍然保持怀旧、传统、桀骜不驯的独立一样。
来源:雅昌艺术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