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元
安徽舒城人,中国著名出版家、人民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人民出版社工作委员会主任,政协第十一届全国...[详细]

黄书元忆温家宝新书出版:他要求一定不搞发布会 2017-01-11

“他对教育有特殊的感情” 专访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编者按: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一本书《温家宝谈教育》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这是他退休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内容是他倾注极大心血的教育领域。温家宝本人对此极其重视,无论是收进本书的文稿篇目,还是编辑过程中文稿的核正,他都亲力亲为。在这本书中,过去十多年中国家与教育相关的问题,本书都有涉及,书中有些文稿也是过去未曾公开发表过的。

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大量国家领导人著作。这本卸任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如何历时5年编辑出版的,南方周末专访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本书的注释体例、详略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过去领导人文集注释的风格。

“公平正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司法。就是立法必须要做到公,执法必须要做到平。”

2013年10月31日,《温家宝谈教育》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联合出版发行。这是温家宝今年3月卸任总理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本书正式出版之前,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在黄书元的办公室,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了刚刚印制出来的样书。这是温家宝1995年9月至2013年3月间有关教育工作的讲话、报告、信函和谈话结集。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此外,这本书还收录了媒体的一些报道,以及五十余幅图片。过去十多年中,国家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或者被人们关心和讨论过的教育问题,本书都有所涉及。

黄书元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从2008年夏天开始,有关方面工作人员即开始着手进行这本书稿的整理、编辑工作。当时,温家宝希望编辑出版这样一本书,能对国家正在推进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有所裨益。随后,成立了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编辑组。编辑组首先确认了书的体例,对个别文章另拟篇名,同时进行图片筛选和词语注释。经过数轮编辑、校核及反复打磨,《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历时5年多终于付梓出版。

黄书元说,这本书的编辑组有十几个人,工作方式有集中也有分散,多数情况下并不集中办公。平时,大家在各自单位编辑整理文稿,遇到问题时再不定期讨论。后期的讨论主要在人教社的会议室进行。有一次,编辑组集中解决出版社编辑提出的问题,十多个人讨论到夜里两点钟。收入本书的文稿篇目都是温家宝本人亲自审定的。此外,在本书清样稿出来后,温家宝本人还亲自动手,对有关文稿作了多次核正。

黄书元回忆说,2013年3月中旬,书稿基本成型后,温家宝请他和出版社的几位同事专门到中南海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温家宝穿着一身便装,脚上穿着布鞋,给人感觉很是和蔼可亲。“教育涉及面太广,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来抓。”他请黄书元转达对编辑组各位专家们的问候:“让大家费心了,出版社整理好的书稿我都认真看了,总体来讲比较满意。”

南方周末:温家宝在中央工作近30年,并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经历十分丰富。他退休后,为什么选择先出一本关于教育的书?

黄书元:我们并未就这个问题与作者本人交谈过。前面我已讲过,这本书5年多前即着手编辑、酝酿出版。温家宝退休后首先出版这本谈教育的书应是水到渠成之事。我想,更重要的是,这应该与教育的基础地位有关。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正如温家宝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和长期性。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长。温家宝在担任总理的十年间,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推动出台了许多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方面的论述十分丰富。同时我也想,这也与温家宝出身教育世家有关系。他的爷爷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在家乡创办过一所女子小学,可谓开风气之先;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解放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温家宝在书中也多次讲到,他对教育有特殊的感情。记得在那次与我们见面时,他讲:“我要把这本书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献给祖国未来。”随后,他把这段话亲笔写给了我们。

从书中各个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总理任上,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9月教师节前后,他都会选择一所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考查、调研,常常是与师生直接举行座谈。他在外地考察工作时,也都尽可能安排到学校进行调研,看望师生。在温家宝任期内,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读者通过这本书或许能有一个更完整、清晰的印象。现在,老百姓可能对教育会有各种体会、看法,看完这本书后定会受到启发。

总之,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过去十多年,我们国家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几乎都涉及了。书中有些文稿是过去未曾公开发表过的。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这本书用了不少篇幅进行注释,这种做法在同类书中比较少见,为什么?

黄书元:完整翔实的注释,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又一大特色。除了对文稿的多轮编辑、核对外,编辑组费工夫最多的则是为文中大量出现的重要人物、事件、引语、专业术语等做注释。这本书的注释量是我们社近些年出版的同类书中相对做得比较多的一次。由于本书内容涉及广泛,所以注释量比较大。我们考虑,这是一部教育专题文集,要尽量为读者提供一些背景知识。跟教育相关的人、事件和专业名词注释得详细一些,更加便于读者阅读。再有,我们知道,温家宝文学修养丰厚,在讲话中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历史资料、名家论述、诗词典故等。对这些典故、诗词、引语进行必要的注释,也有利于读者对讲话的主题有更深的体会。注释内容原则上以相关权威工具书(如最新版的《辞海》)为准。其他工具书的释义可能很详细,编辑组需要决定取舍;难于取舍的,往往由编辑组讨论决定。当然,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注释均经过温家宝本人的审读,并经有关方面专家和我们两家出版社的专业编辑反复核实。

本书的注释体例、详略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过去领导人文集注释的风格。

南方周末:这本书第三部分专门收录了温家宝与大学师生座谈的实录,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新颖。收录这部分文稿,编辑组是怎么考虑的?

黄书元:的确如此。和同类书相比,这也正是本书有特色的一部分。前面我讲过,温家宝关爱青年学子,十分注重和高校学生的交流。通过座谈交流,温家宝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同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告诉学生们。从书中有关篇章可以看到,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温家宝都走进高校,跟大学生谈心。比如,在2003年抗击“SARS”时,他到北大、清华;2008年初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时,他到了江西财经大学;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他到北航、湖南大学等多座高校。从书中有关篇章也可以看到,这样和学生座谈交流的内容都是随机的。用温家宝的话来说,就是“从来不准备讲稿,都是用‘心’交流的”,所以内容和形式都很活泼。也正是这种自由交流的方式,温家宝即兴讲出的话语中常常反映出他许多深邃的思想。比如,2008年5月4日,温家宝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座谈时谈到,公平正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司法。就是立法必须要做到公,执法必须要做到平。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标志。再如,2009年5月3日温家宝与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座谈时指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青年对社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来源就在于对国家的深切了解和对人民深深的爱。还有,2012年5月19日,温家宝在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交流时指出:一个科学工作者,思想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该是禁锢的。他只承认规律和真理,而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最宝贵的。可以说,这部分收录的13篇谈话内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温家宝内心深处对青年成长的期盼、对国家和民族兴旺的思考。

我体会,温家宝喜欢与高校学生交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和青年学生在一起,能充分感受到他们身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满怀信心的青春气息。温家宝曾经说过:跟大学生们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

南方周末:读完这本书以后,你是怎么理解温家宝关于教育发展改革的思想的?

黄书元:我是一个图书出版工作者,只能对此谈些粗浅的体会。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经济社会、内政外交,每天他要处理多少事啊。但是,他对教育工作始终抓着不放松。在他任内,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的确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办了很多大事。比如,他一直抓着实现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一目标不放。到2012年,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我认为,经费保证是政府对教育的最重要支持。4%目标的实现,是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再有,就是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可以说,2008年义务教育目标就已经实现,后来政府又按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单位一个一个来验收。到2011年完成验收工作,可以说完全实现了9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成就。还有,这10年间,温家宝大力推进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国家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助学金、职业教育免学费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教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一点,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又如,他领导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实施了对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制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实施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等等。

通读各篇章后,我们可以对温家宝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思想有系统的认识。比如,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倡导教育家办学、加强素质教育、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去行政化问题等。还有,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再有,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等等。这些大家关心的教育问题,温家宝在书中都有专门阐述。

另外,我还要强调的是,这本书不少文章感情浓烈,一些篇章有很强的励志色彩。从书中可以看到,温家宝十分热爱国家,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他从不简单说教,而是以丰富的事例,特别是以他的亲身经历,循循善诱,启人心扉。如在书中,他几次谈到他少年时家乡的烽火岁月,谈到他上大学时与肺结核的顽强拼争,谈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探矿时的艰苦努力,还有在担任中央领导后多次亲赴抗洪一线,多次到地震、山洪灾区视察、指导抢险救灾等等。所以,我要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励志教科书。

南方周末:为什么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本书?这本书针对的目标读者群有哪些?

黄书元:这是温家宝本人的意见。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大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在领导人著作出版方面可谓权威、专业和规范,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育类图书,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方面,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影响力。温家宝是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本书的内容又是谈教育的,由我们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应该说是很合适的。

这本书是温家宝关于教育工作的专题文集,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是主要目标读者。当然,教育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如果把小学生算进去,各类在校学生就有近两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我认为全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南方周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何考虑,为什么没有像以往一些领导人出书时封面配上照片?

黄书元:我们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下了很大功夫。当时我们设计了几个封面,也包括有温家宝本人照片的样本,但他选择了这个朴素淡雅的封面。书名“温家宝”三个字的手迹,是我们在以前媒体公布的他的签名中找到的。确定后,他也比较认可。

作为发行方,我们原本设想搞个新书发布会或者座谈会。但是温家宝对我们说:一本书的真正价值要靠历史和读者去评价,经过时间淘汰,能真正留下来的书不多。一定不要搞新书发布会和座谈会。

南方周末:在你参与本书出版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黄书元:在参与编辑、出版本书以及与温家宝本人的接触过程中,我本人也经历了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印象深的事情有不少,我就讲一件吧。记得那次我从温家宝办公室出来以后,国办的工作人员对我说,“温家宝几乎天天在工作,节假日也要下基层,到群众中去。”他说的这番话让我很感动。任何一个人,只要像他这么努力地工作,相信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温家宝在书中也反复说过一句话,就是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的工作机会,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