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东
独立策展人,年轻批评家。2009年创办了空间站,并担任总监,现任中国青年艺术扶植推广计划CYAP艺术总监,《美术文献》杂志执...[详细]

付晓东:策展人要像艺术家一样工作 2016-11-11

付晓东,国内年轻策展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参与院内杂志的编辑工作,展览看多了,自然有话要说,2004年一篇犀利鲜明的批评文章让她被更多人知晓,随后小试牛刀策展天赋初露锋芒。十年来,她自营空间站空间,参与运作旨在发掘并推动年轻艺术家的CYAP项目,并受邀为艺术机构策展一系列艺术项目。十年来,她构建了较成系统的策展理念,对于资金分配、资本在策展实践中的利弊有所感悟。
付晓东 策展人要像艺术家一样工作
 
Hi艺术=Hi 付晓东=付
三条线索、一个框架

Hi:是什么样的契机,你走进了策展人这个圈子?
付:我上大学时还没有策展人这一概念,毕业后在鲁美做校报的编辑,同时在国画系教实验课程。当时需要全国各地去看展览,也写过一些展评的文章,记得当时观点特别鲜明,认为作品应该怎么做、哪些作品完全无法容忍,可能就受到很多人关注。在鲁美的时候,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是2014年“没有声音的房间--沙子鉴、孙策二人展”。2005年写了“不靠谱青年的价值转向”之后,有画廊、艺术机构开始找我策划展览。正式的自主策划的第一个展览是和孙宁联合做的70后东北年轻艺术家的群展"上房抽梯”,包括赵亮、王宁德、李大方、秦琦、贾霭力等。

Hi:你属于什么策展风格,或者你在遵循一种怎样的策展思路,偏重理论学术,还是从实践入手?
付:策展人工作在理论家和艺术家之间,既要了解理论系统,又要了解艺术家的作品和线索,艺术家的生产、想法和动态。展览也是一种思想实验,在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展览都有它不同的针对的问题。我最近这两年的策展有三条线索在同时持续进行,一个是关于艺术与科学,我一直在做“第八日”艺术家访问科学家实验室项目。这是一个实验性教育,我在空间站做了很多个展或者说小型策划,都和跨学科、跨文化相关。第二个是关于艺术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性别研究、参与性、政治权利等。策划过Open行为艺术节、赤裸的生命,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的“体识展”。第三个是关于当代艺术中的后传统现象,“柳暗花明——当代艺术中的后传统现象”是我自2007年一直持续在做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湖北美术文献展也继续延续了这个脉络,简单说就是做当代艺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文化资源。

Hi:能否阐释一下你的策展系统?
付:我有一个理论框架——“极端个体建造”与“参与性空间”之间的关系。我策划的所有展览,都统摄在这两条线索下,二者实质上是一回事。关于极端个体建造,就像一个电器插头一定要插到世界的网络中才能获得能源。首先你要成为一个极端特殊化的个体、完成独立自主人格的塑造,才能发生能量或者知识上的交换。关于“个体塑造”我分为三点:一、用艺术语言创造世界,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化的世界”,用语言虚构一个个人的世界。二、身体改造,关于身体的理论非常多,我比较倾向于赛博格理论,动物、机器和人重新组合成新的物种,它可以跨越种族、历史、性别、国家和阶级。三、日常生活化改造,即你改变了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你重新做了一个菜、涂指甲油等,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里可以持续的改变,进而改变整个系统。这三点是极端个体的建造。“参与中的空间”是你在个体建造之后,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这包括三个通道或方法,第一个是通过批判性教育,就是我做的“第八日”那类,它不同于学院的正规教育,它的教授方法、过程、评价体系、取得的成果完全不同,更多意义上是在对话和思想改造的工作范围里来操作。第二个是通过媒介使人与世界发生沟通扩散的联系。比如我在做《美术文献》时曾开辟了一个栏目,邀请艺术家在杂志上创作作品,作品嵌在杂志中,打开杂志就是拿到了一件艺术作品。我还策划过名为“黑板”的展览,以黑板做媒介谈论批判媒介问题,展览本身成为一个媒介。第三个是通过交易系统来创作作品,在这种第三空间通过交易与他人、世界发生关系,你可以通过消费来抵制或批判消费,比如双飞小组在纽约军械库的项目。 
策展人要像艺术家一样工作
 
Hi:你对策展人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好的策展人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付:策展人门槛挺低,很多人认为只要可以找到艺术家、场地就可称之为策展人。但好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一样,需要不断在理论、展览本身、展览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推进和挑战。如何将人类累积的智力叠加很重要。每个展览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尤其是各大双年展、一些机构特别精彩的展览,可研究的东西也非常多。好的策展人要有非常多的思考或者创造力,展览中观众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造力,还有更多的是策展人的创造力,策展人如何使用作品、考虑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何拓展对艺术新的理解。当然策展人受的限制也很多,需要以艺术家已创作出来的作品为材料,去创作出完全不同感知的展览,彰显出策展人的想法和力量,难度是非常大的,比如有力量的展览,即使特别弱的作品也会显得意义被扩大化,好作品更会产生多元的结构方式、开放性解读,是与作品共振。

Hi:从你的策展实践来看,你觉得策展人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在哪里呢?
付: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方法论,实际上策展人的工作和艺术家非常类似,要形成各自独立的话语体系,展览操作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构建鲜明的方法论。确切讲,策展人应该考虑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考虑不应该如何。不是进入美术馆,而是超越美术馆。要想成为优秀的策展人,专业度要有,对展览、艺术家足够熟悉了解,需要专业的积累。同时要有创造力,推进整个艺术生态和知识系统的生长,能发明出来新的基因组合方法,是艺术的雪球超越它原有的范围,越滚越大,策展人是将艺术家的作品重新编织和组织使之成为好的展览。展览是一个方面,策展人在整个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承担。

Hi:哪位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对你而言印象最深?
付: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有60%以上的作品我都很喜欢,都值得去细看,它开启了一个不同的思考世界的方式,跳出其他展览的俗套,充满探索意识,对我胃口,也比较符合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它将策展推到了一个边界,启用非教育体系下的非职业艺术家参展。实际上是反观念艺术的展览,大部分作品和我一直以来所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接近,将人类文化纳入到展览体系中来,让展览成为真正的博物馆,而且没有学术门类之间的界限。
做策展就别玩票
 
Hi:你认为当下年轻策展人面临的总体困境是什么?
付:我认为这与整个艺术体制不是非常规范有关。整个艺术生态中,如果各种行业的从业者更加专业,策展可能会变得更容易实施,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但目前有非常多问题需要策展人去应变。从运输到包装,到作品陈列、挂画、展厅布置情况、灯光效果等技术层面。再恢弘的想法,最后都落实到一个胶贴刻字如何贴好,这些细节上,整个艺术机构系统的专业化教育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就是给策展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 
 
Hi:你如何看待策展与批评之间的关系?
付:我属于批评家艺术家出身的策展人,我之前是艺术本体价值观为主的策展人,我比较重视展览中作品的本体语言,展览现场的控制。策展内部要有连贯的针对性,有批判性的观点。策展人日常的生活也需要不断的搜集各种信息,珍视任何创造力的萌芽阶段。
 
Hi:你觉得现在这些年轻策展人还需要在哪方面有提高有一些进步的地方?
付:有的人属于玩票性质,一两次之后就停止了,真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才可以;或者说,做策展具备了一些条件,而且得到社会认可,持续做下去也不是特别容易。既然选择做策展人,就要有所准备。相对而言,策展是耗费资源和人脉的工作,更加的不可以重复自己。能达到相对的自由程度与专业积累有关,专业度、规范度要高,机构和艺术家的信任也是需要累积的。

Hi:第三代的年轻策展人,与之前的策展前辈相比最大的差异在哪?
付:环境、生态、系统、语境都不一样了,我觉得基本没什么可比性,也不是相互比较的问题。现在是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新一代艺术家的思想结构和知识系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处理信息、生长出新的创造力,这无疑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认为每个策展人和艺术家都有敏感性和最活跃的阶段。 
 
Hi:年轻策展人在这个时代的机遇是什么?
付:机遇很多,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很多,展览机会也多,历史滚滚向前,未来有可能出现什么,都说不好。
可选择不受资本牵制
 
Hi:目前,你策划的项目中,哪个是资金投入比较多的?
付:2010年的大声展,规模比较大,花在展览制作上的钱有200多万,60个现场项目都有材料费,主办方对于不同的艺术项目和预算提供了3万-1万5不等的材料费预算。

Hi:你曾参与德美艺嘉的CYAP项目运作,在资金方面投入情况如何?    
付:CYAP项目的性质类似艺术基金,倾向于一种经营性行为,我参与其中,更多的是协助艺术家及作品的遴选和评选工作。资金来源主要是德美艺嘉,作为艺术总监,我当时只是负责组织开场的评选工作和评选总结的展览。 

Hi:你曾成为2013年成都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作为国内大型的双年展,它的资金量如何?
付:2013年,原定崔灿灿、何桂彦、我们三个为当时的策展团队,可惜最终没有做起来。成都双年展是两千万级别的展览项目,属于比较大型的双年展。中型的双年展我也有参与,比如湖北美术文献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资金在几百万。但大多展览的资金量在几十万不等,小规模的个展一般也在十几万左右。资金的预算相差悬殊主要是展览项目的级别不同所致,与是否有、有多少大牌艺术家关系不大。
Hi:空间站所做的展览,资金量大致在什么区间,资金花费去向包括哪些方面?
付:根据项目不同,资金花费有区别,梁硕项目“女娲创业园”全部花费近60万,双飞小组去纽约军械库艺博会的项目花费近40万,一般画廊内小型的展览大多在十万左右。空间资金去向方方面面,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很多展览的费用开销都是隐形的,我们的每一分钱都花在非花不可的地方了。2009年空间站开幕展王卫的“故居”项目,仅材料费就12万,场地装修、物流运输、人力成本等并未包含在其中,媒体宣传几乎没有花费。

Hi:与艺术机构合作策展的话,会受到资本的影响甚至牵制吗?
付:没太多资金方面的限制。但有时候运费或难以实施的情况,对方会事先和我沟通,我在考虑其现有条件的情况下去设计展览。我目前合作的美术馆、画廊都比较规范,不规范的我不会选择合作。因为空间站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我能够体谅这方面的难处,但也不会接受资金方面不合理的压力。整个艺术环境不是很规范,策展人就需要应变能力非常强,梳理应对各种难题。另外,几套预备方案是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展览的效果可以达到预想的80%就很不错。策展人没有财务方面的权力,这时候便要更清楚哪些环节会发生意外,要尽量去规避,包括艺术家、机构合作方等,需要了解、观察其言行,策展人要在不靠谱的年代做一个靠谱的人,要对可实行度和安全性负责。如果私人出资的一方,对艺术并不很了解,又喜欢对策展人横加指点,而不是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纠缠在人际关系里,就比较可怕。太不专业的机构实施展览容易非常不顺利,作品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效果也可想而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按钮